人民网
人民网>>宁夏频道>>宁夏要闻

看,满目青绿画卷铺展塞上江南

2024年01月25日09:55 | 来源:宁夏日报
小字号

贺兰山下绿意浓。 (资料图片)

黄河流域第一个与上下游省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省份;

全国第一个出台“四水四定”实施方案、第一个制定节水评价技术导则、第一个实现跨省域水权交易;

全国省级水网先导区、国家数字孪生水利算力枢纽节点、全国首家灌区测控一体化检测基地;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展示中心建成,“互联网+城乡供水”经验在联合国水大会上交流;

新打造美丽河湖7个,劣Ⅴ类水体、城市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垃圾焚烧发电、城市噪声自动监测地级市全覆盖;

碳达峰“1+N+X”政策体系构建,主要污染物减排“十四五”目标提前两年完成;

建成全国第一个废水近零排放工业园区、西北第一个“绿电小镇”、全区第一条近零碳智慧高速公路和第一个煤层气利用项目;

全国首个新能源发电量超过本地全部用电量的省份……

这是一份含金量十足的守护绿水青山成绩单,也是一份够硬核、沉甸甸的生态文明建设答卷。

答卷人:宁夏!

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幅山披青绿水含黛的“塞上生态图”缓缓铺展开来,接受批阅。

阅卷人:人民!

生态在左 转型在右

山,是人们平地仰望的高度,是生态修复的目光聚焦,也是美丽新宁夏的生态“脊梁”。

在宁夏,贺兰山、罗山、六盘山三道天然屏障,以巍然、以绿意,守望足下的土地,像父亲一样,拦截寒流,阻挡沙侵,庇佑生灵。

水,是世人眼中绕指的柔情,是只此青绿的根本命脉,更是美丽新宁夏的生态“血液”。

宁夏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有了黄河滋养,才有了“塞上江南”之美誉。她更像一位母亲,滋润土地,输送甘露,缔造生命。

1958年投资建设的石炭井矿区,曾是全国知名的煤炭基地,被称为贺兰山“百里矿区”,20世纪90年代人口最多时接近13万人。

但多年的过度开采,附近的山体植被遭破坏,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同时,随着煤炭产业重心的转移,职工被分流,石炭井变成一座“空城”,常住人口只有182户259人。

2017年,宁夏打响“贺兰山生态保卫战”,全面启动实施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2018年,贺兰山东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启动。

关闭退出煤矿39家、非煤矿山61家、涉煤企业582家,治理无主渣台4156亩,整治废弃矿坑13处,修复生态面积146平方公里……如今,登上石炭井附近的大磴沟甘泥台,环顾四周,满眼是鳞次栉比的绿植,一株株树木、一片片草地裹在大山的躯体之上,像一层铠甲,让昔日瘢痕遍体的贺兰山再展雄姿。

“大武口区近70%的国土面积是绵延的贺兰山。今年,在自治区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大武口区成为宁夏唯一一个被纳入全国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范围的工矿区,为城市转型发展赢得了政策红利,增强了发展后劲。”自治区人大代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委书记汤瑞说。贺兰山东麓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还成功入选全国“山水工程”优秀典型案例。

随着生态的逐渐好转,原矿区保留下来的老房子、老街区、老商铺,以及破旧的厂房、高耸的烟囱、斑驳的标语等工业遗存,成为石炭井转型发展的一笔财富,先后有30余部影视作品在这里取景拍摄。

近年来,大武口区着力打造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小镇“时光造的景”不断吸引艺术家和剧组勘查踏景,2023年杀青影视作品3部,石嘴山市与北京电影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大磴沟、翡翠湖等贺兰山生态治理形成的新景点也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

“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让我们更有信心也更有能力为‘父亲山’重焕生机而努力奋斗。下一步,大武口区将围绕居民避险搬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接续替代产业平台四大类项目,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发展。希望自治区能把以石炭井为代表的工业文化旅游放到宁夏文旅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考虑,让我们的‘父亲山’所蕴含的丰富生态资源、文化资源,继续滋养一代又一代大武口人。”汤瑞说。

同样满怀信心的,还有自治区人大代表、大武口区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鄂海霞。

在最近的森林、草原、湿地外来入侵物种普查中,大武口区普查到8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具有危险性的是黄花刺茄,基层林业工作者为了铲除这种难缠的“毒株”,一干就是4年,今后还将长期干下去。

2023年,他们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行为,联合相关部门在6次执法行动中共查处非法捕捉野生动植物案件4起,救助野生动物34次、39只,有效维护了贺兰山的生物多样性。

“开展林草湿资源管理,确保生态安全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虽然辛苦,但很值得!”鄂海霞坚定地说。

当黄河岸边美丽的小村镇能让游客“给心灵放个假”,当绿水青山成为远足者追逐的天然氧吧,当浩瀚星空和无垠沙海使现代人感受到诗和远方,宁夏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元素构成了一幅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生态画卷。

青山常在 绿水长流

着眼全国大局,宁夏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统领,以“一河三山”保护治理为重点,加快构建宁夏黄河生态经济带和北部绿色发展区、中部封育保护区、南部水源涵养区的“一带三区”生态生产生活总体布局,筑牢祖国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这是时代赋予宁夏的历史使命,也是一道责无旁贷、不负重托的必答题。

过去的一年,成绩斐然。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四水四定”实现重大突破、生态环境治理步伐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

一个个“首次”“第一”,是交账,更是态度。

主动争取在全国率先开展“四水四定”先行先试,全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80万亩,规上企业建成节水型企业达到90%,5个地级市全部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银川东中线、清水河流域、海原西安等供水工程通水,220多万群众受益。

全面启动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造林种草及荒漠化治理等380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加快推进“一河三山”工程,黄河干流宁夏段保持Ⅱ类进出,贺兰山东麓防洪治理工程开工建设,六盘山国家“山水”工程启动实施,罗山国土绿化示范工程全面完成,区域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

创建绿色园区、工厂、矿山和绿电园区等172个,开发区亩均效益提升25%以上。全区新能源装机占比达51%、利用率达97%。

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是“三北”工程三大主战场之一,地跨华北、西北,包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五省区。

“吴忠是全区荒漠化治理的主战场,希望自治区加大对吴忠推进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支持力度。”自治区人大代表、吴忠市副市长潘建宁说。

“三北”工程建设以来,吴忠市累计完成营造林607万亩、荒漠化治理600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81年的1.8%提高到现在的12.6%,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由2002年的30%提高到现在的54.7%。但吴忠市荒漠化土地面积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到宁夏的46.9%和59.4%。

任务繁重,但信心十足。潘建宁表示,去年10月,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宁夏战役吴忠片区集中开工仪式在盐池县举行,吹响了冲锋号。全市上下锚定目标、真抓实干,奋力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吴忠新篇章。

接下来的两年,吴忠市将按照国家项目批复,完成荒漠化综合防治治理面积88.4万亩,涉及毛乌素沙地、罗山等区域,覆盖全境。

对宁夏而言,在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将科学确定目标任务,精准制定保障措施,建设牢固的西部生态安全屏障。

低碳环保 点亮生活

生态环境问题既是一个发展问题、环境问题,更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从1958年首创麦草方格治沙方式固定流动沙丘,到1978年全境被列入“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从2003年在全国率先实行全面封山禁牧,到2018年银川市成为西北唯一一个“国际湿地城市”;从出台意见加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建设与修复,到担负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历史使命,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打造绿色生态宝地”……

六盘山下,黄河水边。一代代宁夏人奋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的历史长镜头里,斗志昂扬、步履不歇。

“很少有人知道生态环保领域背后的艰辛付出。”自治区人大代表、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与机动车污染防治中心高级工程师杨丽蓉感慨。2023年,受全国气象条件不利因素影响,沙尘过程明显增多,部分城市空气质量同步反弹。即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通过努力,全区PM_2.5浓度下降比例仍位列全国第五,在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首次获得优秀等级。

政府工作报告为2024年打好环保攻坚战役锚定了方向:打好全域“四水四定”主动战、打好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打好绿色低碳发展整体战。

有了上一年的经验打底,杨丽蓉对接下来的工作信心十足。目前,宁夏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建成了涵盖大气、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要素的综合立体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在支撑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上,建设完成全区空气质量监测网、颗粒物组分和光化学监测网络空气质量预报体系,实现对空气污染过程异常变化“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杨丽蓉和“战友”将进一步提升业务能力,精准研判污染成因、精确锁定污染源头、强化污染源在线监控等,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向精准、科学、依法持续升级。

同时,针对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噪声、油烟、恶臭等环境问题,第一时间开展投诉监督,引导公众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以久久为功的决心治污、用攻坚必胜的信心护绿,美丽宁夏的获得感,就这样日益充盈。

新的一年,宁夏必将不断扩大绿色版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四水四定”示范区,让美丽宁夏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风景线。(记者 陈 郁)

(责编:阎梦婕、贾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