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宁夏频道>>宁夏要闻

回望古老的叙利亚

2023年11月22日09:16 | 来源:宁夏日报
小字号

石制人头像。

青花瓷瓶。

立狮石板浮雕。

观众参观展览。

在中卫长流水遗址及其毗邻地区发现的重型石器。

祭拜者雕像。

人物残像。 本版图片均记者 王刚 摄

11月21日,为期两个月的“‘叙’写传奇——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在宁夏博物馆拉开帷幕。来自叙利亚的石器、青铜器、雕像等99件珍贵文物首次在宁夏公众面前亮相,开启一场与文明有关的时空对话。

当日,记者走进宁夏博物馆,跟随历经岁月打磨的珍贵文物,感受叙利亚历史文明的绚丽与厚重,追寻属于人类文明的共同答案。

■ 99件/组文物定格万年一瞬

叙利亚因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十字路口,多种族群、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古代文明,留下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

为促进中叙人文交流,助力两国友好发展,满足中国观众多元的观展需求,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组织策划了叙利亚古代文物主题展览来华巡展。此前,已在深圳、成都、北京、河北、山西、广州巡展,银川站是第7站。

本次文物展是宁夏博物馆联合固原博物馆,首次通过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引进的境外展览,共展出99件/组展品。展览分为4个单元,分别为:“曙光——石器时代”“变革——青铜时代”“争霸——铁骑时代”“融合——希腊罗马与异彩纷呈的时代”。这些珍贵文物均来自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阿勒颇博物馆、代尔祖尔博物馆等,涵盖石器、青铜器、雕像等类别。

资料显示,叙利亚拥有3500多处古迹,是一座裸露在蓝天下的庞大博物馆,被人们称为“文明的万花筒”。当日,有不少高校历史专业师生前来观展。“这次是叙利亚文物首次在宁夏展出,可以说,多元文化的碰撞,宛如一部壮丽的史诗,让古代叙利亚那些遥远而又神秘的故事,通过留存至今的珍贵文物遗存,生动地展现在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宁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革命文物与博物馆处处长郭建广说。

■ 开启文明交流互鉴的时光之旅

石器时代的手斧、神秘莫测的楔形文字泥板、造型各异的古老滚印、神话雕像和宗教器具、丝绸之路上中西交流的文物……在宁夏博物馆,奇特的异域氛围扑面而来。一个个文明交流互鉴的精美载体,带给观众的不仅是一次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历史的体验。

为打造沉浸式的观展体验,宁夏博物馆对展区进行了特别的设计和布置。如展厅入口处摆设古希腊遗址城的雕塑,大厅内通过图表的形式展现叙利亚的历史发展进程,引导观众走进展馆,回望古老的叙利亚。“叙利亚文物来到宁夏,让我们不由地感叹,多年的磨难并不能减损其灿烂光芒,让我们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观展的宁夏大学教师贾龙说。

据介绍,展览中,最悠久的展品当数5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一把手斧。当时的古人类已掌握熟练的打制石器技能,手斧就是当地最具特色的工具。本次展览亮相的手斧,形如泪滴,周身明显由人为打制而成,大小正好可以被成年人握在掌中。由于它左右两边和正反两面基本对称,被学界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标准化加工的重型工具,代表了古人类进化过程中石器加工制作的最高技术水平。

那么叙利亚的这把50万年前的手斧,与宁夏已发现的旧石器早期重型石器是否具有关联性?2000年,宁夏博物馆原馆长周兴华在野外考察时,在中卫长流水遗址及其毗邻地区意外发现许多重型石器,包括阿舍利手斧。“与此次叙利亚文物展上的手斧相比较,长流水遗址及其毗邻的蒙古高原发现的阿舍利手斧,在器形和技术上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叙利亚同类石器相同、相似、相通,手斧沿中轴从两面通体加工,向前端聚尖,把端修整为圆弧形。手斧正反两面和左右两侧对称,前端尖,中间厚,刃缘锋利,做工精细,轻便适用,是阿舍利手斧中的传统精品,属西方学者称之为范例的泪滴状标准型阿舍利手斧。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按照标准化程序加工出来的重型石器工具,代表了旧石器早期直立人石器加工的最高技术水平,这一时期的阿舍利手斧,在加工技术方面有了很大进步,表明当时中国西北地区的直立人已经具备了很高的思维水平与认知水平,双手非常灵巧。”周兴华说。

在展厅进口处陈列着一个马穆鲁克王朝时期(公元1250年—公元1517年)、现藏于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的青花瓷瓶,让人似曾相识。这件青花瓷瓶已经残破,但是瓶身的纹饰带着浓郁的中国风。宋元明时期,中国销往阿拉伯地区的瓷器数量十分可观,此物就是最好的见证。

进入青铜器时代后,古代叙利亚人开始掌握不少新兴的材料制作工具。来自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的青铜时代早期的一个房屋模型引人遐想,它有一圈圆形外墙,中心为方形,周围分布着几个小房间。而这种圆形房屋在马里实际遗存中并没有被发现,具体用途至今仍是谜。还有一件青铜时代晚期的仪式用斧很吸睛,斧的头部装饰有两头狮子,刃部夹在两个狮子头部之间,狮子张开嘴,做出吼叫状。斧头表面镶嵌黄金,描绘着玫瑰花环图案。资料显示,这件仪式用斧和中国春秋时期的错金青铜非常相似,出土于太原赵卿墓的虎鹰搏击镂空戈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文物展中,数尊出土于马里古城的祭拜者雕像非常引人瞩目,他们蓄长须,上身赤裸,下身着典型的苏美尔人羊毛服饰,并做祈祷姿势。这些雕像眉毛、眼睛和胸部都是镶嵌上去的,这样可以使人物更为生动传神。苏美尔的服装一层盖着一层,有些像塔裙,而且是高腰设计。雕像赤着脚没有穿鞋,从他的服装能看出当地的气温。

发掘叙利亚北部的布拉克丘遗址时,在其考古地层中发现了很多重要的历史时期遗存。其中,乌鲁克时期的考古遗存是叙利亚本地文化传统的反映,包括约公元前2900年的 “眼庙” 遗址。此次展览中,“眼庙”汇集了众多人偶雕件,大多以单个、多个或大小成对的形式出现,这些雕件突出表现的都是各式的眼睛,有单眼、双眼甚至四眼等各种样式。这些“大眼”雕像的功能成谜,研究者们推测,他们可能是护身符、祈愿物,或者是当时人所崇拜的神灵的象征。那些有着一双萌萌哒的大眼睛的雕件,仔细一看,还有点像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

“从这些精美的文物来看,遥远的古人类与现代人相比,也懂得穿塔裙、画眼妆,他们其实挺讲究个人形象。”宁夏博物馆文展部工作人员牛喜娟说。说起画眼妆,不得不提一件很特别的文物,它距今有4000多年,名为“鸟形眼线膏容器”。这件容器是一个圆柱体模样,顶端有一只小鸟展翅欲飞。牛喜娟告诉记者,展厅内的一些女性造型文物中,女性眼睛是有修饰的,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使用眼膏了,但是这个眼膏除了化妆还能防止虫卵的寄生,有“药妆”功效,“在一些壁画中,人物装扮都很突出。创作者为了表现眼睛,将侧面像运用正面创作的方式,完整展现了画着眼线的眼睛”。

■ 共建“一带一路” 文明互鉴经济流通的缩影

在叙利亚古代文物精品展的一角,第五单元“对话”中的展品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通过一件件纺织品、瓷器、碑刻拓片等不同类型的文物,体现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亚国家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其中,一件青花瓷瓶来自马穆鲁克王朝时期(公元1250年—公元1517年),采用了中国制瓷技术,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器型,成为中国与西亚文明互鉴、经济流通的缩影。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看着眼前的一件件叙利亚古代文物,记者想起刚结束不久的中阿博览会——叙利亚馆的展示架上,整齐摆放的大马士革玫瑰产品、贝壳镶嵌手工制品、各种特色食品等。

从最早距今50万年的珍贵文物到如今出现在博览会上的现代商品,从古老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到如今“一带一路”的参与者、建设者,包括叙利亚在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当地文化与经济贸易的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宁夏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据银川海关统计,2013年至2022年,宁夏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总值753.2亿元人民币,占同期宁夏进出口总值的31.4%。以宁夏“六特”产业产品为例,2013年至2022年,宁夏出口枸杞21.9亿元,出口葡萄酒0.2亿元,出口蔬菜5.5亿元。

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作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10年来,中阿博览会共有112个国家和地区、6000多家中外企业、超过40万客商参加,累计签订各类合作项目1200多个,涉及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能源化工、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意义的中阿经贸合作成果。

据银川海关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宁夏持续巩固压缩整体通关时间成效,2022年,宁夏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位居全国第8位、第19位。2023年第一季度,分别位列全国第1位、第16位。

“现在,我们的鲜枸杞通过农产品绿色通道‘线上查验’,全程不到1分钟,成功抢抓鲜活农产品出口的最佳时效。”宁夏中宁枸杞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外贸经理王聪慧告诉记者。

如今,越来越多的宁夏农产品正漂洋过海,成为海外友人生活中的“中国宁夏元素”。记者日前从宁夏泰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获悉,作为一家专门从事蔬菜种子的研发、繁育、推广及出口的民营企业,截至目前,该企业已成为墨西哥、美国、中东等27个国家和地区46个蔬菜种子企业的供货商,占宁夏蔬菜种子出口业务的95%以上,平均年出口额达500万美元。

“值得关注的是,宁夏外贸在规模和增速上快速增长的同时,质量也在持续提升。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快速增长,跨境电商、机电、有机化学品等产品出口增速基本高于整体。”业内人士指出,放眼近1年来,宁夏“六新六特六优”产业加快集聚,新落地的外向型项目达产增效,国际市场份额逐步扩大,映射出外贸向上向好的积极信号。(记者 王 刚 王 瑞)

(责编:阎梦婕、宽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