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宁夏频道>>宁夏要闻

恐龙频频踏访之地 今成首批地质文化村

2023年10月11日09:45 | 来源:宁夏日报
小字号

隆德县北联池。(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前庄村手绘墙。

地质调查队队员野外测量观察记录地质特征。

地质调查队队员在冯庄大峡谷观察地层沉积特征。

恐龙足迹遗迹及七彩单斜地层。

日前,全国第三批地质文化村(镇)评定结果公布,隆德县观庄乡前庄村荣获三星级地质文化村,西吉县火石寨乡石山村荣获挂牌筹建地质文化村。

地质文化村建设是争创贺兰山、六盘山国家公园的冲锋号,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实践和探索,是固原市“生态文旅特色市”建设的缩影。

■ 亿万年前,恐龙曾到访过的村庄

前庄村原本是“旅游热点”村庄,如今因深厚的“地学功底”成功“出圈”。

这个村庄,具备怎样的资源禀赋、拥有何种“潜力”,方可成功申报地质文化村?

让我们触摸历史脉络,从这个村庄的地质、经济、文化价值上探寻它的前世今生。

秋日,走进前庄村,满眼郁郁葱葱,倍感凉爽舒适,这个地处六盘山西麓的村庄植被繁盛,景色秀美。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地质资源和自然资源,物种丰富、气候宜人、旅游地质资源丰富。

尤其令人瞩目的是,这里曾是恐龙频频踏访之地——这里的恐龙遗迹化石点是宁夏区内规模最大、最为集中、单个印记最大的化石点,是一处科研价值、旅游价值极高的旅游地质资源景观,这是申报地质文化村的重要依托。

岁月的年轮记载着这个村庄的“地质故事”。

前庄村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白垩纪马东山组地层,发育大量的恐龙足迹,研究表明为蜥脚类恐龙,是宁夏规模最大、最为集中、单个印记最大的恐龙足迹化石点;七彩单斜地层记录了多期古环境变迁;该层与古近系的微角度不整合面,表明这里是恐龙在全球灭绝前留下的最后遗迹,前庄村因而被称为“恐龙最后的家园”。

记者了解到,在前庄村,古近纪清水营组中的石膏,形成美轮美奂的观赏石;古近纪寺口子组火红艳丽的砂砾岩造就伏羲崖美景;受构造运动影响,岩层失稳产生滑坡,堰塞成湖,形成隆德八大景之一的“北联池”。

前庄村土地富含有机质、硒,水体资源富含锶,恐龙时期富含有机质的湖相沉积物,为村庄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这些独一无二的旅游地质资源景观,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是我区研学科教和文化旅游的宝贵财富。

观庄乡党委书记薛须良说:“通过地质文化村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让‘美丽’成为乡村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我们将持续高标准推进乡村风貌提升工作,助推乡村振兴。”

“这次,前庄村地质文化村申报成功,对我们来说意义重大。”前庄村支部书记马建宏高兴地说,希望借此推动乡村旅游升级,大大提升乡村旅游的深度和广度。同时,通过地质遗迹保护方式,充实乡村文化内涵,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记者了解到,前庄村有多家农家乐、民宿,村子成为宁夏首批地质文化村,令村民们兴奋不已。开农家乐的村民张勇说出了大伙的心声:“大家都特别高兴,希望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促进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发展,帮助村民增收致富。”

前庄地质文化村建设定位于“地质+生态旅游”的模式,发展未来可期。

石山村地理位置优越,地质演变历程跌宕起伏,沧海桑田的巨变造就了其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

从古生代到中生代经过亿万年孕育的赤壁丹山,历经沧海桑田的巨变,在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呱呱坠地,在六盘山盆地的襁褓中茁壮成长,第四纪黄土高原也未曾掩盖她雄伟婀娜的身姿。

石山村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古丝绸文明在这里驻脚,传承了北魏盛唐历久弥新的人文历史文化情怀,演绎着多民族文化的和谐交融。

这个秋季,慕名而来的游客在石山村徜徉,踏着铺满浪漫神秘色彩的丝绸古道,体察“地质之刀”的鬼斧神工,感受丹霞地貌的壮美神奇。从银川来此地踏秋的马玉华和同行的一众游客纷纷感叹:“石山之行,不虚此行!”

石山地质文化村将以丹霞地貌地质文化为基础,以民俗传统文化为魂,融合现代化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民俗文化展示体验、农家乐餐饮娱乐、民宿森林康养、研学科教、休闲游乐为一体,将石山地质文化村定位于“地质+生态康养”的建设模式,深刻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 地质文化村是怎么炼成的

六盘山地区植被繁盛、景色秀美、物种多样、自然气候宜人,人文历史底蕴深厚,水体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丰富。自然地理景观逐渐成为吸引我区及周边省区游客休闲度假、解暑纳凉的首选地区。

伴随着旅游资源不断开发,由地壳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古地理环境演变、古生物进化等因素而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岩体、构造形迹、矿床、地貌景观等具有观赏、科学研究与普及教育价值的地质旅游资源对游人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吸引力,人们纷纷前往观赏、研学、探险、康养、休闲度假。其中最具代表性有火石寨丹霞地貌、古生物化石遗迹,须弥山石窟、寺口子丹霞景观,黄土地形地貌和梯田景观。

对标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高水平打造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建设乡村全面振兴样板区”目标,由自治区财政厅批复实施,自治区地质局统筹部署安排,自治区核调院主导实施,由多单位、多部门、多专业组成综合调查队伍,对六盘山重点地区开展旅游地质资源调查工作。

宁夏六盘山重点地区旅游地质资源调查项目组,顶烈日、冒酷暑、登高山、越深谷,用脚步丈量了固原市65个乡镇10468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完成旅游地质资源单体调查395个,其中具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科研价值的旅游地质资源47个,新发现旅游地质资源单体53个。包括典型的地层、构造剖面,古生物化石遗迹,地貌、水体、峡谷、地质灾害等景观。

2023年,宁夏核地质调查院积极对接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先后与隆德县政府、西吉县政府多次沟通洽谈,就持续推进地学科普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模式达成共识,认为“地学+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将有效促进地方文化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动力推进共同富裕,成为助推固原市“生态文旅特色市”建设的有力抓手。

根据旅游地质资源禀赋情况,综合人文历史文化、优势特色产业、基础建设及配套设施等综合因素,推动申报了隆德县观庄乡前庄地质文化村和西吉县火石寨乡石山地质文化村。

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按照“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基本定位,深挖讲述地球科学故事,弘扬地球科学文化,与村镇文化旅游、特色产业、人文历史等深度融合,形成“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的宜居宜业新农村、新乡镇。

通过层层推荐,优中选优,前庄地质文化村荣获三星级地质文化村,石山地质文化村荣获挂牌筹建地质文化村。前庄地质文化村作为宁夏首个地质文化村,是地质服务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探索,是地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是地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

为了高质量实现成果转化,项目团队齐心协力,通过深度探索挖掘研究,艰辛探测、考察,付出艰辛努力,不断破土破冰,摘取胜利果实。

史保胤,担负着项目技术骨干和安全生产的主要职责,2022年4月14日,他的儿子出生了,此时正是项目各项工作部署开展的关键时期,他放弃陪伴妻儿,依然坚守在项目一线,走乡串镇,为项目安全生产站岗值守;

谢非,项目技术骨干,婚礼一拖再拖,把项目部当成了家,家成了歇脚的“驿站”;

王治文,项目技术骨干,满头白发,弯背驼腰,依然奔赴在项目一线,严把项目质量关;

……

项目编制完成前庄、石山地质文化村建设报告和系列图表,制作完成前庄地质文化村宣传视频、宣传画册等申报材料,完成前庄地质文化村科普广场、科普长廊、文化长廊的建设。

宁夏核调院党委书记马少玉说,旅游地质资源调查项目部充分发挥项目部党小组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有力推进了地学科普与文化旅游发展的深度融合,丰富区域文化旅游产业的多样性,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地学动力。

■ 地质文化村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地质文化村的嬗变,是一则“地球故事”,同时也是一道“现在进行时”的问答题。这道题解答好了,可为文化旅游产业注入新动能。

宁夏地质文化村申报成功,通过讲述村庄旅游地质资源的地球科学故事,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地球科研内涵。

同时,也引发各界思考:如何深度挖掘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地质研学基地,开发特色产品,形成产业,把老百姓的农产品转化为经济效益。

前庄地质文化村的建设,可促进该区旅游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全面推动提升前庄村生物资源、水体资源、土地资源、人文历史、特色产业等优势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通过深挖讲述前庄村旅游地质资源的地球科学故事,提升前庄村文化旅游产业地球科研内涵,“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为前庄村文化旅游产业注入新动能。以地质文化村的品牌宣传推广效应,使前庄村的富锶矿泉水、富硒土地农产品、冷凉果蔬、中华蜂养殖、手工醋、手工花等特色产品成为村民的“摇钱树”。

“旅游地质资源调查,作为地质事业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深挖地球科学内涵为抓手,充分发挥地质专业优势,担当地质人服务文化旅游产业的职能与使命,积极探索‘地学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助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宁夏核调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潘进礼说。

前庄村依托六盘山的自然风光和远离都市的区位优势,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具有天然的有利条件。为建设集生态、休闲、文化、田园于一体的美丽前庄。依托独特的交通区位、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优势,整合实施整村推进、小城镇建设、美丽村庄等项目,强力推进生态文化旅游环线建设,着力打造隆德后花园。

“地质文化村将地质遗迹资源保护、特色农产品生产、地质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融为一体。”前庄村驻村第一书记王裕厚说,该村致力于建设成为“有文可读、有声可听、有景可看、有食可品”的新型特色乡村。

■ 打造“魅力乡村”样板间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业内人士表示,宁夏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要围绕“旅游+地球科学文化”的模式,提升文化旅游的品质,丰富内容,增加内涵,打造独具特色的小而美、小而精的高品质文化旅游示范区。

“宁夏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应该分两步走。”宁夏地质局核地质调查院旅游地质资源调查项目团队负责人马杰说,第一,根据地区旅游地质资源禀赋,打造规划主题突出、特征鲜明的文化旅游功能区,如地质文化村、研学线路、科普基地等;第二,集合串联地区旅游地质资源和文化旅游功能区规划建设,打造区域文化旅游综合区,如六盘山世界地质公园建设,助推六盘山地区旅游地质产业整体跃升。

业内人士认为,地质文化村的建设,要紧密围绕“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基本定位、盘活地质资源,促进产业发展与地质文化相融合,彰显本地特色;项目规划建设过程中,要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高目标定位、高标准推进,联合周边村庄同步发展。

记者获悉,下一步,宁夏地质局将以地质文化村为抓手,持续为地质文化村推进建设工作提供地质技术服务支撑,深度挖掘旅游地质资源,打磨地学科普故事,探讨地学演化与地质文化村发展过程的耦合关系,推动特色产业产品开发利用,不断提升地质文化村内涵品质,全方位助力打造“地学+文化”旅游的“魅力乡村”样板间。(记者 张慈丽)

(责编:阎梦婕、贾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