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县“4+1+1”模式 助推移民致富提升取得显著成效
今年以来,隆德县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六大提升行动”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分类施策,精准扶持,创新“4+1+1”模式,将全县21个移民安置点按照区域优势、自然禀赋精准划分为务工就业、肉牛产业、冷凉蔬菜、“特色种植+帮扶车间”四种发展形态,制定1份管理清单,编制1张挂图作战图,对账销号。
隆德县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提供优质高效就业服务,扎实开展“就业创业促进年”活动。针对土地资源稀少,城区及城郊8个安置点,巩固提升“七个一批”就业帮扶措施,落实就业奖补政策,筑牢社会保障底线,释放更多劳动力务工增收。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按照“三个优先”原则,积极引导重点项目、县内企业等优先吸纳县内居民就业、优先招聘脱贫人口上岗、优先支付农民工工资,确保稳定就业人数只增不减。建成运营红崖社区劳务市场,依托红崖劳务市场有组织劳务输出优势,建立常态化跨区域劳务对接平台和岗位信息共享机制,形成以县劳务市场为核心、乡镇劳务公司为枢纽、村级劳务工作站为前哨的劳务就业精准输转服务体系。结合“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活动,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131”等就业专项服务活动,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29场次,与会企业254家,发布红崖劳务市场招聘信息36期,提供就业岗位4000余个。落实就业奖补24.65万元,促进移民劳动力转移就业3294人,向福建点对点输送83人,公益性岗位安置54人,县内企业、重大项目工程、帮扶车间、产业园区等用工主体吸纳搬迁移民县内就近就地就业1329人,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充分的就业。
按照“四统四分”养殖标准,隆德县充分发挥肉牛产业联合体的示范带动作用,出台肉牛产业健康发展各项政策文件,遵循“利益共享、共同发展、让利于民”的宗旨,整合资金、资源、市场、信息、技术等优势,在产业基础好,群众积极性高的9个安置点,因地制宜推行“50”“30”“10”养殖模式,帮助移民群众家家种草、户户养牛,持续带动移民群众增收致富。推广“合作社+产业+移民户”“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移民户”联农带农模式,建成清泉村移民安置区千头规模肉牛养殖园区及红崖社区村集体经济养殖场,通过移民户入园务工、土地流转、托管代养等形式,引导移民户参与生产经营,分享肉牛产业增值收益,带动32户移民稳定发展。种植青贮玉米9511亩,调制饲草13531吨,形成自产自制饲草稳定供给保障体系。养殖肉牛2988头,存栏肉牛2304头,出栏肉牛682头,培育养殖大户4户。落实见犊补母补贴85.4万元,推动安置点肉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化发展。
隆德县立足资源禀赋,发展“五特五新五优”产业,围绕“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目标,在气候适宜,地理优势明显的3个安置点帮助移民群众发展冷凉蔬菜产业。按照“设施主导、露地补充、订单种植、错季销售”思路,采取“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企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紧盯市场变化和供需特点,加强冷凉蔬菜设施基地建设,优化种植结构,引进种植新优品种。全面推广设施大棚二茬三茬轮作,搭建336座全钢架大拱棚,日光温室48亩,种植面积达到531亩,大力培育发展西瓜、番茄、白菜、蘑菇等特色冷凉蔬菜,年产量1276吨,销往日本、韩国、江苏、甘肃等国家和地区,带动224名移民群众稳定发展。在移民群众院落及房前屋后空地,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打造恒光、吴沟两个庭院经济示范点,发展特色种植业294户,实现了冷凉蔬菜品牌知晓度提升和移民群众增收的双赢效果。
针对六盘山西麓海拔高、气温低,降雨充沛、土壤肥沃且无污染等优势,隆德县因地制宜发展马铃薯、小杂粮等产业,建立“特色种植+帮扶车间”双联动模式,助推移民群众产业就业两手抓,收入稳步提升,激发移民群众内生动力,提振致富信心。种植马铃薯935亩、小杂粮110亩,完成中药材野生资源修复1355亩,通过土地流转、托管代种等方式带动移民群众产业发展。探索创新就业形式,把帮扶车间建到群众家门口,发挥帮扶车间制作工艺简单、用工量大等优势,培训吸纳安置点103名移民劳动力家门口就业。
(来源:隆德县委宣传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