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通区:“互联网+教育”助推“五育”云端启智
今年4月,吴忠市利通区金积中心学校、利通区教师智能研修中心作为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成果验收的两个观摩点,得到专家一致好评。6月21日,宁夏日报报业集团“美丽新宁夏 黄河千里行”采访小分队来到利通区,探访该区“互联网+教育”推动“五育”云端启智的新路径。
共享优质资源,赋能智能教育
“四场景、一讲堂、一门户”所指的是设立在利通区第十八小学的利通区教师智能研修中心。
“研修中心通过‘一块屏、一根线、一张网’就能把所有人链接起来。”利通区教育局教研师培和考试中心主任仇清梅介绍,过去巡课要到每个学校的教室里去,如今在大屏上就可以达到巡课目标。
“大屏上正在显示的是利通区第三小学一年级(7)班正在上课的实时画面,我们可以发布消息给老师,老师那边的白板会实时显示,随时沟通交流。”信息科技教研员吴常青老师介绍,除巡课外,研修中心对解决县域内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名优骨干教师作用发挥、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等问题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记者在资源共享室的大屏上看到,距离利通区25公里的乡村学校——扁担沟中心学校的青年教师正在用研修中心的资源给学生上音乐课。“有些乡村学校不具备上好音乐课的条件。我们依托教研共同体,建设了数字课程资源,通过‘三个课堂’让共同体学校之间共享优质资源,解决音乐学科师资短缺的问题。”音乐学科教研员马卓说。
作为利通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室”,研修中心自成立以来,共开展线上线下教学教研活动40余次,保障2500多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线上线下参与培训;培育各级名师、名校长工作室45个,培养区、市、县三级骨干教师500多名。
从“要我运动”到“我要运动”
6月21日,骄阳似火。在金积中心学校,清脆悦耳的欢笑声、加油声回荡在操场上,五年级的孩子们正在上跳高课,操场大屏上播放的是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云平台上选取的专业跳高示范动作课程。
绿茵场上,六年级(5)班的田径队员韩玉宸穿着粉色队服,佩戴智能监测手环、智能监测卡片,正在智慧跑道上训练。训练结束后,他将智能监测手环在智慧跑道显示大屏上刷一下,即可查看自己的跑步成绩。
“为解决学生跑步运动意识缺乏、教师计数工作负担重的问题,我们开创‘互联网+体育’新模式,引进‘智慧体育’项目,将数字技术与传统体育有机融合,这项模式领跑西北,属宁夏领先。”金积中心学校副校长马龙说,智慧化服务把“要我运动”变成了“我要运动”,学生对这样的智能监测兴趣颇高。经过近两年的训练,学生50米跑的平均成绩从11秒提升到现在的9秒。
金积中心学校搭建普惠制“互联网+体育”载体,打造“互联网+足球训练+体质检测+体育课堂+大课间活动+篮球训练+视力检测”六大项目。2021年,金积中心学校入选教育部2021年度基础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示范案例。
孩子回归自然,课堂走向生活
利通区第十六小学绿色课堂内,小学数学兼劳动课老师张攀正在给五年级(2)班学生教“如何种植凤仙花”。
“欢迎同学们来到绿色课堂!请同学们先用平板电脑查询,自己填写凤仙花种植报告单中第一项选种和第二项填土的研究问题和研究结果。”
“经过查询,学生们自己会对种植凤仙花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我会带着大家一步步播种,来证明他们的查询是否正确。”张攀老师说,“来,同学们,第一步先拿一个花盆,放一些陶粒,再铲一些土,让土尽量松散,手指在土中间按两三个深度约1厘米的洞,放入种子,再用土盖上……”
五年级(2)班学生王治权兴奋地说:“我种过红豆、绿豆和凤仙花,体验到了种植的快乐。”
在“互联网+教育”工作中,利通区第十六小学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依据课程内容,学校重点推进绿色课堂、新技术体验空间、户外实践基地智能化建设。在该校“火星农场”,学生动手种的茄子等已结出果实。“每个班都有一块地,这些蔬菜都是师生们自己动手种的。”利通区第十六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马文强介绍,学校积极探索并利用“宁教云”平台落实劳动素养评价,利用平台的劳动素养评价应用模块,记录整个家务劳动、校务劳动、社会实践过程、实践结果,并形成评价指标,依据统计数据进行“劳动小达人”“劳动之星”的评选,实现过程评价、增值评价,让“互联网+劳动”赋予教育评价更多职能,让孩子回归自然,让课堂走向生活。
近年来,利通区先后投入8000余万元,改建计算机教室21个,新建智慧教室24间,862个教学班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建设利通区教师智能研修中心,打造利通教育人才高地。实施网络提速增智改造工程,推动城乡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数字校园建设全覆盖,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升区域基础教育质量。(记者 苏峰 李涛 杜晓星 何耐江 王沛瑶 杨玉瑛 何婉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