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宁夏频道>>宁夏要闻

张家塬:看得见的沧海桑田

2022年11月23日09:04 | 来源:宁夏日报
小字号

五彩斑斓的小杂粮田地。 通讯员 苏克文 摄

汪家塬村史馆。实习生 彭斌 摄

5G风电基站。实习生 彭斌 摄

山乡青峰座座。 通讯员 苏克文 摄

红旗漫卷。通讯员 苏克文 摄

昔日旱作农业场景。 通讯员 苏克文 摄

张家塬乡山村新民居。 通讯员 苏克文 摄

层林尽染的丰收田野。 通讯员 苏克文 摄

同心县张家塬乡距离同心县城近百公里,东邻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南邻海原县,处在两省(自治区)三县交界的地方,是全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

这里有山、有沟、有塬,属于典型的西海固山乡,历史上“苦瘠甲天下”。

这里也是一片红得耀眼的地方。1936年6月,长征途中的红军从张家塬乡进入宁夏。至今,这里还留存着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住过的老堡子。

基因血红,信仰如火。张家塬人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这里换了天地和人间。

“旱塬秘境”拓新路

前几年,听说要在张家塬乡发展旅游,很多老乡都不信:这里除了旱塬,就是山沟,有啥好瞅的?

“先干起来再说!”乡党委集体研究后,达成了“距离产生美,偏远也是生产力”的共识,招商引资2000万元、多方争取资金2000万元,打造“旱塬秘境”旅游品牌。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张家塬乡折腰沟村就打出了这样的旅游宣传语,来契合村名、沟名。

折腰沟村有条同名的“折腰沟”,沟体绵延蜿蜒,险峻得很。村支书胡彦奇说,这条大沟直通环县,曾是拦截两地人们来往的一道天堑。

依沟就势,折腰沟修出一条越野赛道。除了打造越野拉力赛,这里还引进了越野小坦克,让游客也能驰骋沟底。

在紧邻折腰沟的一块平地上,陈列着3节墨绿色火车车厢,依次排开是“英雄号”“振兴号”“红军号”。单从外面看,不知道是什么门道。上车一瞧,才发现这里被改造成餐厅。听“列车服务员”讲,这里推出了火锅等多种特色菜肴,很受游客欢迎。

折腰沟村广场上有10孔窑洞,是村上2017年投资150万元箍的,专门用来接待游客。乍一看,传统农家气息十足:拱门洞、大土炕……在胡彦奇的指点下,记者这才窥见了窑中的“现代元素”,土炕被褥下有水暖设备,窑洞尽头是洗手间。折腰沟人早就住进了砖瓦房,看着老先人住过的窑洞成了游客眼中的“农家乐”,直呼乡村旅游的路子走对了。

折腰沟村还有标准更高的“旱塬秘境生态民宿”,共有12套,分中式和西式两种,都是独门独院,每家都配有专职服务员,挺适合举家来住。

走进一家中式民宿,矮墙围成的小院内外种着各色花卉,清新淡雅,更显山中幽静。

在紧邻折腰沟的小山上,用青砖垒起一座“万象台”,台上筑有“万象亭”。站在这里远眺,心胸激荡的感觉被万象亭上的一副楹联道尽:八百里旱塬奔来眼底,五千年风云涌上心头。

登高望远的更好去处是莲花山,就在折腰沟村郊。沿着盘山公路驱车前往,20多分钟就能登顶,这里海拔1800米。运气好的话,还能目睹到云雾缭绕的美景,风起云涌,聚散于座座青色峰峦间,气象万千。

折腰沟村出产糜子、谷子、荞麦等多种小杂粮,共计5500多亩。村里建成小杂粮手工作坊,采用老手艺加工小杂粮。今年以来,折腰沟已累计迎来游客4万多人次。

今年上半年,折腰沟村被评定为宁夏特色旅游村,下半年又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咱们村有种植业,有加工业,还有电商和乡村旅游……”胡彦奇掰着手指头介绍,折腰沟村走出了一条三产融合的新路子。

崇文重教汪家塬

沿着崭新的柏油路,从折腰沟村驱车走向张家塬乡腹地,一路走高,下一个村子就是汪家塬。

山村被这条柏油路横穿而过,路两旁栽着柳树、槐树、柏树等,一棵棵树木高大挺拔,连成了绿荫。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旱塬上,树木长得这样好的村子可不多见。更引人瞩目的,这里是宁夏的“文化教育第一村”,出了不少人才。

汪家塬村有近2000人口,新中国成立以来给国家输送了上千名大学生,其中有33名硕士研究生、21名博士研究生。

2014年,汪家塬村建成村史馆,里面陈列着本村“学霸”们的事迹,图文并茂,激励后辈人跟上。其中,就有北京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张锦。

驶下柏油路,记者沿着水泥小路一路走低,最后几百米连拐了几道山弯,才到了“院士故居”:张锦家的老宅院。这里坐落在山脚下的一块平地上,面对着一条蜿蜒的深沟。

院子里,是几孔幽暗的窑洞和一排门窗掉漆的砖瓦房。1969年,张锦就出生在这个院子里。上汪家塬小学时,他要走七八公里山路,背着黄米等干粮到校,是自己一周的口粮,10岁的娃娃就开始住校。

“院士故居”落成后,常有老师带着学生们来这里,讲述张锦自强不息的求学故事,鼓励孩子们珍惜新时代的幸福生活,长大后成为像张院士那样的人才。

和小张锦不同,如今村里的小学生没了学费负担,也不再背粮到校。学校提供免费的早餐和午餐,蛋肉不断,普遍比家里吃得还好。

曾在村小任教多年的汪云老师告诉记者,2016年以来,同心县大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村小建了塑胶跑道、多功能教室……教学硬件的先进程度不比县城小学差,今年,村上又考出去十几个大学生。

同心县委组织部也看中了汪家塬村成风化人的人文底蕴,把全县的“三同”党性教育实践基地设在这里,让年轻干部在这里和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村史馆、民俗体验馆以及墩儿梁革命遗址等丰富着“三同”培训内容。

65岁的尚玉文把家里的一间西厢房给腾出来,专门用来接待“三同”干部。这间房子挺宽敞,里面放着书桌、沙发、单人床等一些简单家具。书桌上摆着各种理论著作,还有一本《汪家塬村志》。

像尚玉文这样接待“三同”干部的农家,汪家塬村共有50家。今年6月,汪家塬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殊誉。村党支部书记张树森说,这是村民们知书达理、知法守法的结果。

唯有产业富民久

在张家塬乡最南端,有一个村子名叫犁铧嘴。

和山乡别的村子不同,犁铧嘴平坦得没有一点儿起伏,是全乡面积最大的一块塬地。

走在犁铧嘴村,不时闻见一股酸香味,那是青贮玉米发酵的味道。这里养牛时兴得很,村集体和村民都在养,户均4头以上,村里挖了不少青贮池。入秋后,乡亲们陆续腌制青贮玉米,为肉牛贴膘提供充足“粮草”。

2020年,犁铧嘴村集体成立养殖合作社,由村党支部书记马成功担任法人,村上拿出100万元项目资金发展牛产业,眼下存栏60多头,既有育肥牛又有繁殖牛。

村集体养牛园区走的是规范化路子,饲料、防疫、参保等统一标准,盈利更有保障,也给群众做了示范。

说起群众养牛,犁铧嘴可有不少“传奇人物”,王博算是一个,他是大学生“牛倌”。2019年,34岁的他放弃银川的建筑公司工作,回到了老家,从刚开始的4头牛养到了现在的23头。

见到王博时,他正在牛场忙活,脸晒得黝黑,身上沾满了尘灰和草秸。每天早上五点半,王博就摸黑起来,铡草、饲喂、防疫……一直干到天又擦黑。因为懂得科学养牛,王博的牛喂得精壮,又赶上了这些年的好政策,年收入达到18万元。

回村养牛,王博觉得挺划算。他家种了100多亩地,有玉米、小麦、胡麻和荞麦,青贮玉米、油渣、麸皮、麦草都能自给,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

犁铧嘴村有耕地8400亩,村上大规模推广覆膜种植模式,走种养结合的路子,为肉牛产业提供了充足“粮草”。王博打算再贷款50万元,建个百亩养殖场,把养殖规模扩大到七八十头。

在犁铧嘴村,有防止返贫重点监测户27户,户户都有像样的产业,养牛的人家最多。马成刚是其中一家。4年前,他从2头牛养起,发展到现在的12头,就像滚雪球。

5万元贷款,是马成刚的养牛启动资金。他年年贷款,成了防止返贫重点监测户后还给免了利息。靠着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他成了如今的“牛人”。马成刚还享受见犊补母、饲草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有一回,他家一头大牛意外病死,承保公司一次性就理赔了1.05万元,弥补了他的大部分损失。

“党和政府深入推进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养牛的大环境非常好,这才是俺们发展的底气。”马成刚说。

2021年,张家塬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万元,比2011年翻了整整两番。

“5G小镇”正芳华

张家塬乡距离银川市有200多公里,有近一半的路程不通高速公路,全程要花近4个钟头。

目前在建的银昆高速公路从张家塬乡横穿而过,2024年建成通车。届时,山乡就能接入全国高速公路网络,到银川将比现在短一个半钟头。

山高路远也严重影响了这里的通讯。

“过去打开个手机网页,要转半天圈圈,网速慢得很。”折腰沟村包村干部马应强回忆。

张家塬人曾经有个“默认规则”,那就是在乡域内坐车不打手机。因为山大沟深,车辆走到信号盲区,手机通讯就断了。与其心里窝火,干脆就不打这种“移动”电话了。

为了破解通讯难题,张家塬乡谋划打造“5G小镇”,接通信息高速公路。可是,这又谈何容易?

光建一座30多米高的铁塔,就要花费40万元。在张家塬乡境内,要建成50—100座铁塔,才能实现5G信号全覆盖。算上基站费用,预算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5G小镇”建设遇到了瓶颈。

这些年,张家塬乡大力发展风力发电,乡域内风机林立。乡党委书记杨冕望着这些高耸入云的庞然大物,思路一变天地宽:就把风机当信号塔。

在张家塬乡的推动下,吴忠移动、大唐新能源两家公司通力合作,前者在后者运营的风机顶部安装5G基站,不光借了高,还利用了风力发电机自带的通信光缆、机房和动力电源等资源,让建设变得多快好省。

今年8月30日,宁夏首个5G风电基站试点张家塬乡验收成功。方圆3公里内,5G信号全覆盖。只花了30万元费用,比传统架设成本节省了70%。

折腰沟村村民张丽珍直播带货更方便了,手机再也不卡顿了。她卖的手工鞋垫,在当地一副只能卖5块钱,在网上售价能翻一番。

折腰沟村还建有电商门店,最火的一场直播带货引来了4000多万人点赞,一次性就卖了1500公斤小杂粮、250公斤胡麻油……把电商门店的存货都给清空了。

“一号工程”强动能

在同心县2021年度12个乡镇综合考核中,张家塬乡跃居第二位,不再垫底。

这一“逆袭”的背后,是张家塬乡把组织振兴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号工程”来抓。

今年3月,张家塬乡被同心县委授予党建工作示范乡镇,全乡6个村中有5个被评为全县的党建示范村。

该乡的“领头人”也很给力,乡党委书记是来自江苏省的工学博士,视野开阔,敢想敢干;乡长有着20多年的基层经验,工作抓得很紧,每月只回一两趟家。

在今年的“新春第一课”上,杨冕要求乡、村两级干部践行“七个更加明白”:作风不能宽、传承不能抛、创新不能缺、争先不能等、斗争不能躲、团结不能松、健康不能丢。“勤、快、严、实、精、细、廉”的干部作风蔚然兴起。

汪家塬村部前坐落着两栋村集体大棚,里面高低错落种着辣椒、西红柿等蔬菜。平日里,有四五个村民打理大棚,其中就有尚志勤。他是村监会成员,平常在村部上班,抽空就侍弄大棚,全是义务出工。

过去,汪家塬人要到山下预旺镇才能买上菜,来回要走30公里山路。有了大棚,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买上新鲜菜,价钱还比山下便宜一半。头茬芹菜收割时,村上给每户分了3公斤,让乡亲们免费尝个鲜。

在张家塬乡,全乡60名乡干部都有包抓任务在身,你10户,我20户,全乡农户无一遗漏。张家塬乡副乡长马俊的包抓户在海棠湖村,最让他牵挂的人叫寇金成,他家是村上的边缘易致贫户。

前几年,寇金成得了癫痫和间歇性精神疾病。妻子和寇金成离了婚,留给他一个女儿。因为身体原因,他很多活儿干不成,家里殷实的光景就这样衰败了下来。

寇金成高中毕业,写一手好字,还有驾照。原本他在农村算得上个人才,后来被病给耽搁了。

每个月,马俊都要到老寇家三四趟,看看他家有啥困难,能帮的就伸手帮一把。老寇有了公益性岗位,他和女儿都吃上了低保,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今年,马俊还给这家人落实了8000元的产业帮扶资金,让他们把地种好羊养好。

在张家塬乡,乡干部不光包抓农户,还包抓重点在建项目。

25岁的杨振宇在“光伏小镇”项目上花了不少心血。小伙子跑项目、促签约、选址建设全程参与。眼下,光伏板组件已完成铺设,“光伏小镇”发电在即。

张家塬乡干部平均年龄只有38岁,在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期间,乡党政班子为“张家塬乡的每一天”集体代言:“青春计分秒,把一天干成两天;青春许给党,以奋斗之我,助力乡村振兴!”

柠条是张家塬乡主要绿化作物之一,漫山遍野都是。今年,该乡上马了柠条加工厂项目,明年就能建成投产。届时,能把符合平茬条件的柠条收割,加工成饲草出售,让生态效益“变现”。

乡长海彬说,有了这座柠条加工厂,全乡牛羊的“口粮”就更有保障了,乡亲们还能就近来厂子打工。

旱塬秘境生态民宿上马“沉降式温棚”项目,建成后“上可就餐赏月,下可生态采摘”;莲花山上建成“四史教育馆”,辅以声光电影等现代技术,持续抓好革命传统教育……这片红土地上,新一轮巨变已然开启。(记者 杜晓星 张国长)

(责编:阎梦婕、贾茹)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