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巷会客厅》系列访谈
让思政课“活”起来丨范映渊:思政课,一定要走到社会大课堂中去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在“五四”青年节前夕,人民日报社宁夏全媒体中心推出《人民巷会客厅·让思政课“活”起来》特别栏目。
第三期,我们邀请到的是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范映渊。他讲述了如何推动大学生思政课建设,以及如何在社会生活中给学生们上好大思政课等。
宁夏固原市弘文中学连续二十多年组织学生,翻山越岭徒步54公里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英烈,已成为思政教育的典型案例。“我们新一代的学生需要爱国主义情境的亲身体验,让学生们有这种做中国人的志气、底气和骨气。”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范映渊说,这种志气、底气、骨气,不光是在课堂上、在书本当中去学习,也应该在特殊的日子、在特殊的情境、在特殊的路程当中,让孩子们真正的感受到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今天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范映渊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代际传承,让有信仰的人来讲信仰,为国家强大、民族复兴培养真正的接班人。
“作为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的责任更重,担子也更重。”范映渊说,教师一定要对课程有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同时,对教师职业要有着高度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三尺讲台,万里江山。教师面对的主体是学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优秀的教师,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作为一个青年思政课教师来讲,除了‘传帮带’之外,我们还应该有这样高度的职业自觉和学科自觉在里面。”范映渊说,自己有着24年的思政课教师工作经验、工作实践,每当他站在课堂上,都会用心用情去讲马克思主义,真正的触碰到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一种触动的时候,我就觉得非常的欣慰。”
范映渊说,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面的学问,而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是研究如何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学问,也是研究实现人民群众的自由发展和解放的学问。“所以我们给学生讲马克思主义,不是讲条条框框的东西,而是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看世界、看中国、看自己、看人生、看未来。”
“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有着最科学、最真诚的学问,我想在课堂上讲给学生,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范映渊说,思政课不能够只仅仅局限在课堂以及课本上,而是让我们所有的人参与到这个社会大课堂当中,用心去体味党的百年辉煌,体味新中国70多年来的辉煌,体味着我们走向未来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信心。
“思政课,一定要走到社会大课堂上去。这样会让我们更加的接地气,也更加让我们的自信,也更加让我们能够对未来充满着信心。”范映渊说。
总策划:张文、黄屹
总监制:贾茹
制片人:梁宏鑫
摄像:高嘉蔚
剪辑:梁宏鑫
主持人:李甜甜
文字:穆国虎、秦瑞杰
人民日报社宁夏全媒体中心出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