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兼治落实“双减”办实事
——宁夏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宁夏厚植教育为民初心,把深入推进“双减”工作作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务实举措,作为实施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的有力抓手,坚持校内校外双向发力、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前,宁夏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秋季开学后100%开展课后服务,参与课后服务学生占85.8%,经过集中整治,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448家,占28.9%。
强化主责,高位统筹推进。坚持规范教学管理,配齐配强区、市、县三级所有学科专职教研员,实施城乡区域联动教研,推动教研力量向农村薄弱学校下沉。加强教材管理,严格落实教学基本规范;深化考试招生改革。发挥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指挥棒”作用,坚持以学定考,实行“公民同招”,全区所有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实现100%摇号招生,杜绝考试掐尖招生、提前招生等违规行为,纾解社会焦虑情绪;创新“互联网+”赋能教育教学。建立数字精品课程,升级空中课堂,将数字精品课程覆盖所有年级、所有学科。深化创新素养教育,评选优质课500节,打造创新实验室15个。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普及应用实现全覆盖。
严格管理,减轻作业负担,加强制度设计。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的实施意见》,制定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十条措施”,开展系列暗访督查,指导学校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督促各地各学校认真落实中小学生减负要求。严控作业总量。全区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60分钟,初中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平均不超过90分钟,严控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书面作业时间总量。全区中小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比例为97%。优化作业设计。各地各学校把作业设计作为教研重点,系统化选编、改编、创编符合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提高教师自主设计作业能力,精准设计作业,精选作业内容,实现作业难度不超过国家课程标准要求。
完善机制,开展课后服务。推动课后服务全覆盖,压紧压实各地各部门管理责任和学校主体责任,按照“一校一案”落实课后服务工作方案,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和有需要的学生“两个全覆盖”,做到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有效衔接;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积极开发设置多种课后服务项目,在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同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和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文艺、体育、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努力满足不同学生实际需求。完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印发《关于基础教育收费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导各地制定中小学课后服务费和幼儿园延时服务费标准,银川市和平罗县、青铜峡市、盐池县等出台配套办法,对课后服务给予财政补贴。做优线上免费学习资源。用好国家级“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成果,完善宁夏教育云平台,免费向全区中小学生提供覆盖各年级各学科优质学习资源,以及心理健康、安全等高质量专题教育资源1.27万节次。
疏堵结合,规范培训行为。从严开展整治。按照“取缔一批、规范一批、整治一批”要求,开展校外培训机构“大摸底、大排查、大整治、大引导”专项治理行动,下发整改通知书2500余份,取缔无证无照机构60余家,整顿资质不全、超前超纲培训、存有安全隐患机构700余家,查处借机敛财、虚假宣传机构150余家,转型发展学科类培训机构200多家。从严管理审批。从今年7月开始,实现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零”审批,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不再审批新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机构和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从严加强监管。强化学费资金规范管理,376家校外培训机构被纳入预收费风险管控。加强教师资格、培训教材、培训课程、培训秩序等管理,100%校外培训机构落实“亮证制度”。坚持“应招尽招”,加大自主公开招聘补充中小学教师工作力度,引导校外培训机构教师积极报考,有效疏解教师招聘用工风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