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另一种人生

记者 李峰

2021年05月12日08:48  来源:宁夏日报
 

5月11日,站在同心县河西镇旱天岭村的一处制高点,村民马炳林目测推算:距他10年前曾居住的丁家二沟,直线距离也就3公里远。

然而,就是这3公里远的路程,对马炳林来说,竟然活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

10年前,马炳林居住在河西镇丁家二沟村。家里穷,没有稳定收入,婚后的他只能和父母、两个弟弟一起生活在只有3间土坯房的小院内。但随着弟弟们渐渐长大成人,马炳林人生中最为难以启齿的事情发生了。因为弟弟要娶媳妇,需要房间置办婚房,他和妻子必须给弟弟“腾窝”。一时间,没了栖息之地,需要借住在别人已经弃住多年的“破屋”,这对马炳林来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无数次偷偷抹泪过后,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妻子过上好日子、一定不会让孩子再重走他走过的老路、一定要活得像个人样……在下定无数个“一定”的决心后,马炳林又陷入到苦思之中:十年九旱、缺水少电,在这片道路泥泞的不毛之地,如何才能“翻身”?

改变,从2011年开始。距离丁家二沟村3公里外的旱天岭村,被设置为县内移民搬迁安置点。

只有易地扶贫搬迁,才是从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脱贫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重要举措。“易地扶贫搬迁是新时期精准扶贫‘五个一批’工程之一,唯有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通过‘调政策、强基建、配产业’帮扶模式,才能确保搬迁户真正能够‘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同心县扶贫办主任杨国林说,和旱天岭村一样,除了县外移民搬迁外,县内也设置了许多移民搬迁安置点。

针对和马炳林一样生活在山沟沟的村民,同心县走出第一步——“挪穷窝”。在旱天岭村,先后有3000多名移民搬了进来。“政府为我们考虑到了一切,水通了、电有了、路平了,还有了独门独户的院子住。”马炳林一家喜出望外。

穷窝已挪,如何换穷业?如何才能与残酷的自然条件“抗争”?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机关派驻帮扶旱天岭村的驻村工作队给出答案:筹措担保资金100万元,为村民做担保从银行贷款。工作队引导村民养牛、养羊、搞特色种植等,通过发展产业摆脱贫困。

驻村对口帮扶的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集团”)决定每年拿出130万元,人大机关每年拿出50万元,联合起来,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家中喂养2头牛以上的农户进行奖励,每头补贴2000元,最高不超过10000元,以此来鼓励农户养殖。

同时,中核集团投资30万元,为村上改建标准化养殖圈棚,免费提供给建档立卡贫困户使用,开始尝试规模化养殖。之后,为确保村民们长期稳定脱贫,中核集团追加资金又拿出400万元扶贫资金,加上村上的壮大村集体经济资金等,共同打造旱天岭村肉牛养殖基地,并探索建立了“361分红模式”,即产业增值利润的30%用于滚动发展,60%用于全体村民分红,10%用于失能建档立卡贫困户或公益事业,最终探索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

今年开春,马炳林还将原有政府分配的老房子推倒重建。“如果按长度计算,新建住房共有26米长,加上锅炉房,长度达到32米,屋内采暖用的是地暖,光装修就花费了10多万元。”马炳林高兴地说。而当记者提出一定要到马炳林家转转时,他笑道:刚装修完,又添置了新家电,气味有点大。

进入马炳林家的客厅,液晶电视、电冰箱、燃气灶以及新式家具……看着眼前的一切,记者很难想象,在10年前,为了“腾窝”,马炳林连夜搬离,并来到借住之地的情形。

(责编:阎梦婕、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