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晓荣:我家“坐”在花海里

2020年11月23日08:05  来源:宁夏日报
 

   阴雨连绵,是彭阳今秋的样子。连续两个月,感觉没几个晴天。挂云即雨,山上云笼雾罩,地上湿漉漉的,空气潮润润的,一如江南的梅雨季节。

   10月30日,难得一个晴天。

   上午八九点钟,彭阳县白阳镇阳洼村的袁晓荣喂完15头牛,山沟里的云山雾海还没消散。

   她顺手给鸡群撒了一把玉米粒。乌鸡黑得俊亮,芦花鸡毛色杂得跟碎花布拼的一样。那只黑红公鸡,等着母鸡们吃饱了才吃,像个攒劲男人。

   土窑洞,砖瓦房,土院墙。两棵侧柏树高大而肥胖,左挤右搂,院门楼子被遮掩得只留下一条窄窄的人行道。

   袁晓荣进了院子,拨晒着要入缸腌的红辣椒。房里炉火正旺,铝壶里的滚水“咕咕”作响。洗了把脸,刚坐在沙发上,儿媳就把早餐端上来了。

   门口的那片迟油菜,花开成了黄片,袁晓荣带着孙子去看自家蜜蜂衔花采蜜。

   梯田从南山和东山层层旋上来了,田里的春油菜籽收割堆成垛了。

   这几千亩油菜夏季开花,圈圈叠叠地黄遍了几个山头,袁晓荣感觉自家“坐”在花海里。山顶就是金鸡坪景区,几座山的百合花、金叶菊,引来了天南地北的游客。她养的150只土鸡,刚刚肥了,就被游客上门买走了。

   梯田地埂上的山桃树叶已经变红了,山坡上的杏树、槐树被雨水泡得早早落光了叶子,枝杆深沉沉的黑,养蓄着下一个繁花似锦。

   每年春季漫山桃红杏白,阳洼就成了看山花的“网红打卡地”。那时,袁晓荣觉得自家小院被花围了,被花裹了。她忙着给牛儿们种草料,她家15窝中华蜂比她还忙,每天起早贪黑地在花山上采蜜。临到春尾巴,游客就来她家割头茬蜜。

   “山富了,人才能富。”袁晓荣由不得自己感叹了一句。

   30多年前,袁晓荣嫁到阳洼村时,山上零儿八碎地长着几棵老榆树。稀稀拉拉的草,羊把嘴皮磨烂了也吃不饱,脊背跟刀背一样瘦。山秃得连只雀儿也不落脚,冬天煨炕,连个扫碎草沫的地方都不好找。一下雨,山水疯了似地从山上往沟里跑,田地、道路被拉出深沟,整面整面的土崖被冲塌。种的地都是“滚牛洼”,十年九旱,春上种上“一帽子”,秋后收个“一抱子”。那时家里人口多,吃饭的嘴多,打下的粮食不够吃,一年四季都为吃饱穿暖想办法。

   “那些穷苦光阴,我都懒得想。”袁晓荣是个向前看的人。

   后来,国家实施植树造林、打坝修梯田、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袁晓荣都是积极响应者。

   别人还舍不得让推土机把熟田推成生地时,她首先让推土机把自家陡坡地推成平展展的梯田。舍得本钱,农家肥掺着化肥,几年就把梯田生地变成保土保水保肥的高产田。草足料广,她家就开始十头八头地养牛。一年出栏四五头牛娃,供帮子弟上学。如今,帮着3个弟弟成家立业了,2个儿子大学毕业在城里上班生活。

   别人还在含糊退耕后怕没粮吃时,她首先退出那些不养人的远山陡地,补贴的粮食比她种的还多。

   她也跟着造林队挖过“88542”育林沟,拔过行子栽过树,金鸡坪景区的桃杏林就是她和庄里人一锹一锹栽的。如今,红梅杏熟了,核桃饱了,她和庄里人就装满三轮车开到金鸡坪上卖给游客。每年仅卖桃杏核桃,家家都能卖两三千元。

   “现在政策这么好,只要勤快肯下苦,谁都能过上好日子。”袁晓荣的脱贫致富经就这一条。(记者 王玉平)

<p>    <p  align=

  花海成就了“甜蜜事业”。本报记者 王玉平 摄

(责编:赵茉钰、贾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