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下一条心 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年10月25日07:59  来源:宁夏日报
 

来自自治区扶贫办的数据显示:宁夏贫困人口已从2015年的58.12万减少到2019年的1.88万,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4.5%下降至2019年的0.47%;贫困地区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818元提高到10415元;医疗、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化,民生保障网进一步织密织牢。

“我们有决心、有能力确保西吉县和剩余1.88万贫困人口如期高质量脱贫。”自治区扶贫办一位负责人说。

攻城拔寨,脱贫路上不落一户

“十三五”时期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

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阶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贫困户脱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救护车一响,一头牛白养;做个阑尾炎,白耕一年田;脱贫三五年,一病回到解放前……这些曾是一些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的写照。

为解决这一“痛点”,我区卫生健康委联合五部门对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逐村、逐户、逐人、逐病调查核实,全面摸清贫困人口的基本健康状况、患病诊疗情况及医疗服务需求并纳入全区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及时开展大病集中救治,将救治病种由21种扩大到34种,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家庭医生服务“应签尽签”。

“去年,我股骨头坏死,在医院治疗总共花费了8.5万元,出院结算时,我只缴纳了2500多元。”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中圈塘村74岁的李有勤说,因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大部分的医疗费由国家承担。

“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等这些早年前的民间老话,如今化作了贫困地区老百姓口中调侃的段子。

近年来,宁夏先后实施了农村危房危窑改造工程、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等民心工程,“十三五”末,宁夏贫困地区群众出行难、用电难、上学难、看病难、通信难等长期没有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普遍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了保障,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

如今,我区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远程医疗覆盖全部贫困县并向乡镇卫生院延伸,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解决了贫困群众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还从根本上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全区贫困人口参保率达100%,贫困地区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8%,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部返校复学……

“四查四补”,确保高质量如期脱贫

越是临近战役尾声,就越要紧盯目标。

今年以来,我区及时开展查损补失、查漏补缺、查短补齐、查弱补强“四查四补”,实现全区所有农户排查全覆盖,巩固提升脱贫质量。 

银川市通过“四查四补”补回疫情损失账、补回“四漏”脱贫账、补回小康民生账、补回群众增收账;固原市完善“四个一”机制,“一条原则”全面“查”,“一套流程”精准“补”,“一体督战”全力“攻”,“一本台账”彻底“改”;红寺堡区建立“五个一”工作机制,一张作战图、一套工作台账、一个工作专班、一项监测预警动态帮扶机制、一项督导作战机制全面落实整改……

西吉县王民乡在开展“四查四补”中发现,三岔村患有大病的村民马成文家住房面积不达标。在村委会协调帮助下,马成文新建的90平方米住房现已建设完工;受疫情影响,原本在福建厦门打工的红寺堡区红寺堡镇河水村马治突然失业,在红寺堡区就业创业和人才服务中心的帮助下,马治成在辖区内建筑工地重新上岗。

通过“四查四补”,我区各县(区)对所有农户排查实现了全覆盖,对查出的问题即查即补、即知即改,实行台账式、清单式管理,拉条挂账、督办落实、逐一销号,解决了一大批影响脱贫质量和成色的问题,巩固和提升了脱贫攻坚成果。

同时,我区坚持摘帽不摘责任,贫困县党政正职在攻坚期内保持稳定,做到不松懈、不松劲、不松手;摘帽不摘政策,继续执行脱贫攻坚主要政策,确保资金投入力度只增不减,今年已下达资金100.74亿元;摘帽不摘帮扶,在保持驻村工作队相对稳定的同时,对年龄偏大、不胜任工作的进行微调,目前1773名第一书记、4203名驻村工作队员保持稳定;摘帽不摘监管,对已摘帽县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继续加强动态监测,确保贫困户不返贫。(记者 李峰 张唯)

(责编:高嘉蔚、贾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