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武口:举棹开新境 扬帆再启程

2020年09月23日08:12  来源:宁夏日报
 

   回望大武口的建设历史,你能看到最深邃的智慧。

   无论何时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都会被那山、那人、那精神感动。

   1960年,和千千万万从五湖四海汇聚到石嘴山参与建设的家庭一样,倪景德随父母从吉林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来到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一棵树”。韦梅荣也和家人从河南洛阳市伊川县搬到了这里。

   长途跋涉、舟车劳顿,心向往之的这个家却让倪家和韦家吃尽了苦头。所谓“一棵树”,真的就是贺兰山下的一棵杨树,除此之外,就是无边无际的戈壁滩。

   几十年后,大武口的年轻人不明白祖辈们为什么用“三住宅”“九栋房”“四十栋”来命名居住的地区,他们得到的回答是:“当时那块地上有啥就叫啥,地如其名。”

   “外地的人站在大武口的地界上,还疑惑地问大武口在哪?”韦梅荣回忆,她工作多年后,大武口建起了当时最高的三层建筑煤城招待所。“说是三层,其实是两层之上有一层凸起,号称三层。”

   条件越艰苦,越要靠双手创造。天为席、地为床,追梦的人们在山里挖开窑洞,在地下挖出穴式房屋“地窨子”,有条件的在几块木板中间填塞黏土筑成“干打垒”平房。没有人叫苦叫累,因为他们牢记使命,誓要在荒野上建起一座城。

   成年后,倪景德、韦梅荣相继成为石炭井矿务局总机修厂的工人,在参与“一棵树”附近道路的修建时相识、相知,喜结连理。如移山的愚公一般,他们和同事用长满老茧的手托起了凌空穿梭行驶的索道,用承载重压的肩膀扛出了大山里的工厂,机器马达日夜轰鸣,煤海灯光灿若群星,他们肩并肩、手挽手用震撼寰宇的精气神,将“人”字立在贺兰山间。

   60年来,无数个倪景德和韦梅荣用热血和意志勾勒着大武口区不断扩大的轮廓,一批批移居到大武口的建设者和他们的后辈一起创造了惊天动地的创业奇迹。经过几代建设者矢志不渝的奋斗,大武口区已从煤炭工业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创新型山水园林工业城市。

   如今的大武口是全球重要的钽铌铍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煤机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以及宁夏新能源材料生产研发基地,也是内陆开放型试验区和国家老工业基地改造试点城市区,新型工业占工业总量比重达55%,经济社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随着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大武口区通往外界的交通体系不断完善,成为宁蒙边界重要的物流集散地,承东启西的地理位置在国家西部大开发中占据明显的区位优势。

   生态园为支撑、道路绿化为骨架、街头园林景观为节点、园林小品为点缀,大武口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打造出了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绿色环城的城市园林体系和“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生态城市格局。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倪景德夫妇已在大武口生活了60年。

   随着生活条件改善,他们换了4次房。如今老两口住在116平方米、带电梯的楼房里,两个女儿都是大武口区的社区干部。

   老企业新技术: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止步

   9月20日,走进天地奔牛生产车间,许多工种都用上了机器人等数字化智能设备。

   如果不是工人介绍,谁也不会想到,这家相信“当今时代,唯变不变”的企业,前身是“三线建设”时期在贺兰山下选址建设的西北煤矿机械一厂。

   每年至少拿出销售收入的3%作为科研经费;设立天地奔牛研究院、北京研发中心和石嘴山研发中心;通过薪资倾斜、股权激励等措施鼓励全员创新……天地奔牛在54年的风雨洗礼中历久弥新、青春永葆,靠的就是不断淘汰落后工艺设施、不断革新技术、不断研发产品。

   天地奔牛的转型发展之路,也是大武口区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今年,紧盯国家政策导向和投资方向,大武口区从实际出发,谋划了82个突出产业延链补链、乡村振兴、民生保障改善、绿色发展的重点项目。目前获批的自治区2020年科技研发立项项目有35项。企业与中南大学、中煤矿山公司等高校、企业建立合作。

   通过“高镍8系锂电池正极材料”“医疗用钽材料”等重大重点项目的实施,大武口区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上半年组织杉杉、盈氟金和等5家企业申报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奔牛、德运等8家企业申报自治区柔性引进科技创新团队。

   走进位于大武口区的石嘴山先进材料协同创新工程中心,中试车间基础建设已完成。该中心与北京理工大学合作,累计为北京理工大学等供应高熵合金材料541.215公斤,与中科院金属所等签订高熵合金真空悬浮熔炼、3D打印金属粉末、3D打印服务等销售合同共计2150.33万元,中试孵化平台实现初步投产达效,成为大武口区转型升级发展新动力。

   “宁夏中科碳基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合作,正在开展碳基产业分析检验研究平台建设工作。这将为大武口区碳基产业企业提供脱硫脱硝活性炭催化剂等技术合作,发挥区域‘太西煤’优势搭建技术平台。”大武口区科技局局长宋发旺说,目前,大武口14个市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共入驻企业560余家,带动就业5900余人;石嘴山高新区中小企业孵化园入驻企业20家,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等中小企业129家,国家级贯标示范企业4家;累计申请专利300余件,授权专利237件,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5项、一等奖1项;石嘴山市科技金融众创空间入驻企业23家,带动就业240人,累计完成税收5444.39万元,初步形成了互联网小贷、大数据服务、融资担保、证券机构等金融业态聚集发展的新态势。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棵桑葚树、一棵核桃树、一棵枣树,这3棵树龄近百年的大树记录着“贺兰山下第一村”龙泉村的再次兴盛。

   许丽是嫁到龙泉村的媳妇,在石嘴山还被称之为煤城的时候,就跟着丈夫拉煤东奔西走,在煤矿当过7年大厨。

   那时候,年轻人都在煤矿里跑营生,龙泉村里只剩下老人小孩,每天陪伴他们的是为数不多的老树。

   近几年,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狠抓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外围重点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工作,依法关停取缔一批煤炭企业,拉煤生意惨淡下来。

   与此同时,增添绿色的新产业崛起了。龙泉村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利好大力发展旅游业,原本萧条的村落人气爆棚。

   看到很多村民回村发展,许丽夫妇也在村里开了家饭馆。真别说,逢节假日,单日进账流水近6000元。

   人回来了,旅游让村子兴旺了,树也越种越多。当年的老树被新植的树木萦绕,不再孤单。龙泉村党支部书记高亮表示,截至目前龙泉村美丽家园项目已完成投资1亿元,用于集污管网建设、后山绿化与综合生态整治、田园综合体等25个项目,由此吸引了50余户村民返乡创业,带动500余人创业就业。

   金秋九月,大武口贺兰山东麓生态景区鹅黄翠绿交错,行人三三两两在树荫下驻足观赏,合影留念。

   经过生态供水系统改造、退化林改造工程(沟口片区)、石炭井生态绿化工程等10多个项目建设,大武口贺兰山东麓已层层叠翠。71岁的肖勇带着儿子、儿媳和孙子穿行在林间,往事涌上心头。

   “20年前,这里是一片瘦骨嶙峋的荒山和土壤盐碱化严重的戈壁滩。”说话间,肖勇眼前似乎又浮现当年参与整治时的画面:乱石堆上,星星点点长着几丛芨芨草、沙棘和又低又矮的酸枣树。一阵风刮过,黄沙立刻向着大武口城区弥漫,小沙石打到脸上生疼。

   1996年,石嘴山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创建园林化城市,建设森林公园。要在严重缺土缺水、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的气候条件下造林,很多人心里没底,就连一些外地的专家也抱着怀疑态度,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后来呢?”孙子肖立新好奇地问。

   肖勇笑了,他抬手指向眼前蔓延至城区的一抹抹绿色。

   生态治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大武口区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清理整治指挥部工作人员白建福说,2018年至2020年,大武口区一鼓作气实施了贺兰山大磴沟等39个生态修复项目,完成自治区交办的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外围一体化整治点位29个。累计栽植各类树木20余万株,撒播草籽12万亩,治理总面积74.2平方公里,其中绿化面积8000亩。截至目前,贺兰山大武口区段除2处保留的井工煤矿外,所有的煤矿、非煤矿山、煤炭加工场等企业全部关闭退出,“黑、脏、乱、差”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扭转,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当年的建设者都知道,1959年,为了将矿区开采的煤炭和物资运送出去,国家决定以大武口站为中心点,修筑包兰铁路支线——也就是素有“太西煤走廊”之称的平汝铁路。

   今年5月1日,行驶平汝铁路,原银川始发、终点汝箕沟的7524/5次客运列车冠名“石炭井号”,成了旅游列车。治理后的贺兰山大磴沟则变成了这趟列车绕不开的风景——望向窗外由远及近的贺兰山,山间绿色和千亩林带随风摇曳,总会让建设过大武口的乘车人热泪盈眶。

   搬出大山天地宽:移民社区幸福“密码”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先后组织实施了吊庄移民、“1236工程”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移民、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无数西海固地区“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贫困群众,借着移民搬迁政策搬出大山,走向幸福生活。

   大武口区星海镇,就是吊庄移民群众聚居的乡镇。

   1983年,曹建江离开隆德县到大武口区发展时,身上只有7块钱和挑行李的扁担。刚到大武口,人生地不熟的他和同伴睡地铺、打零工,扁担变成了临时枕头。

   发展初期的星海镇不过是川区的一片荒地。“我实在扛不住,准备担上东西回家,同伴一屁股坐在我的扁担上,笑着拿出几个辣椒,说是附近摘到的。种菜有戏!那一刻我决定留下来。”曹建江和同伴一天打几份小工,攒下第一桶金,尝试种植蔬菜大棚。

   如今,他已经承包了星海镇的两个农产品市场,农民可以在市场自由交易。为了让“十二五”移民增加就业创业机会,去年他又成立了“劳务移民就业创业市场”,吸纳160多名移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贫困户和残疾人可以免费入驻市场。

   “这些年,大武口区在星海镇投入4.2亿元建成了占地273亩、共30栋住宅楼的移民安置区,配套建设了学校、幼儿园、卫生院等公共设施,如今的光阴不一样了。”曹建江说,“搬得进、稳得住、管得好,逐步能致富”的愿景已变为现实。

   2012年,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十二五”生态移民规划,在大武口区星海镇安置劳务移民2520户9567人。面对移民群众“出山、进城、上楼”的不适应及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新课题,同样来自宁南山区的倪萍在关键时刻勇挑重任,从此既是“娘家人”,又是“婆家人”“当家人”。

   8年来,身为星海镇新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的她一刻不停地为居民的幸福生活奔波。企业代培让移民群众通过培训直接上岗稳定就业,“订单式培训+劳务中介+扶贫车间”就业模式让扶贫车间与市场实现有效对接,户籍核转……在倪萍和同事的努力之下,新民社区小事不出社区,邻里和睦,劳务移民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搬迁前的2500元,达到了2019年的11000元。

   星海镇群众的幸福生活,来自个人的奋斗,来自倪萍们的尽职尽责,也来自大武口区社会治理的积极探索。

   为加快移民户籍核转,确保移民顺利享受本地各项政策,大武口区提出“核对一批迁转一批”的工作要求,于2018年底前统一迁转劳务移民户籍2490户,在全区率先完成了劳务移民“户籍核转清零”工作任务。目前新民社区建档立卡户及边缘户医疗保险缴费率100%,建档立卡户中符合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555人已全部参保,符合补贴条件的385人已全额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去年,大武口区还建立了整合各部门(包含自治区人社厅、民政厅、卫健委)各类数据资源200多万条的“互联网+网格”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各部门、街道社区共享数据资源约900万次。星海镇群众办事真正实现数据跑腿,成为政务数据共享共用的受益者。(记者 朱立杨)

<p>    <p  align=

  文体事业蓬勃发展,连年举办各项赛事。记者 朱立杨 摄

<p>    <p  align=

  创新型山水园林城市石嘴山。记者 朱立杨 摄

(责编:赵茉钰、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