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推动农村各项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产业兴旺 日子红火(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记者 徐锦庚 潘俊强 肖家鑫

2020年08月31日10: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8月,行走齐鲁乡间,庄稼苍翠,瓜果飘香,田园综合体游人如织,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换法种地,老把式收入成倍增;电商进村,小夫妻销货不出村;文旅兴村,年轻人回乡创业初成……记者走进山东农家,听3位农民聊聊致富奔小康的生动故事,唠唠新时代的崭新生活,说说未来的新打算。

  “60后”徐凤坤:农业“接二连三”,种地有了新希望

  高密市松兴屯村的徐凤坤53岁,种地老把式,跟着合作社种葡萄,正起早贪黑忙活。

  没想到回村种葡萄,成了俺的致富路。过去,俺们盼着“弃农转工”。现在为啥“弃工转农”?乡村振兴,让种地有了新希望。

  几年前,在外办厂的徐林收回村,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带着大伙建大棚种葡萄。一开始,村民直嘀咕,担心种不好。他带上大伙出去走一遭,看人家都是咋种的。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一亩葡萄,少说也能挣6000块钱!村民们眼热,上赶着种葡萄。大家以土地入股,加入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建起大棚,栽上果苗,足足种了900亩。

  去年分红40万元,收入倍增。俺们村不仅种葡萄,还有其他水果蔬菜,正打算在村头搞40亩地,种上各种水果蔬菜,搞采摘,让农业“接二连三”,收入肯定会更高。

  “70后”刘俊彤:基础设施升级,搭上电商致富快车

  里口山像口袋,一条山路进出,是威海市民的“后花园”。王家疃村就在“口袋”底。刘俊彤42岁,是该村媳妇,受益于山东加快“网络”升级、培育农村电商的政策,她通过网络卖起自家水果。

  早些年,我在市里开网店,物流倒是方便,可资金有限,租不起仓库,又搬回山村。村里山路太差,进出不便。山区供电不足,电压不稳,还时常停电,断网也是家常便饭。无奈,我琢磨着再搬回城里去。

  这几年,在党委和政府帮助下,村里把土路铺成柏油路,电网升级入地,网络带宽增加,水电路网焕然一新。销售日趋稳定,每年纯收入能超过15万元。不出大山也能搭上电商致富快车。我们小两口看到了新希望,就安安心心留下了。

  我打算最近开直播,让更多网友关注我们村子,提高知名度,既推销山货水果,也推销里口山的迷人风光。

  “90后”李根:挖掘文化优势,乡村研学游助力奔小康

  李根27岁,济宁市泗水县东仲都村人,“乡村振兴合伙人”之一。

  起初,我是不愿回村的。我们村尽是山岭薄地,产业基础薄弱,祖辈苦干苦熬,一直难有回报。

  2018年,山东面向创业者及投资者、专家学者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共同发展新型农业主体和农村新业态。在号召下,能人田彬回村搞起传统文化研学游,我也成了合伙人。

  村里有些废弃的宅基地,田彬想投资改造,村两委做通村民工作,政府帮着搞货币补偿和宅基地流转,请专家出谋划策,打造“阅湖尚儒研学游文创基地”,一些投资人也慕名而来,围绕传统文化主题,建起书房、陶艺坊、木工坊等,已经开始试运营了。

  今年“五一”小长假,尽管疫情防控限流,5天仍来了3万多游客,收入超过100万元。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0年08月31日 第 02 版)

(责编:赵茉钰、贾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