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致富的动力更足了

——“看报告·强信心·说憧憬”系列报道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0年05月26日08:35  来源:宁夏日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连日来,宁夏各地干部群众纷纷表示,通过学习政府工作报告,脱贫致富的动力更足了,与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信心更强了。

“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丰收粮仓’”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14亿中国人的饭碗,我们有能力也务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法规与规划处处长朱莉萍说,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举措。宁夏“好粮油”行动计划围绕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环节,加大政策扶持,推动“五优联动”,提升优质粮油品率,增加农民收入。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优质粮食工程’建设目标,从项目调度、推进、协调、监管、验收等10个方面共同发力,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又好又快发展。”朱莉萍说,我们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将“优质粮食工程”建成惠民利民的民心工程,守好百姓“米袋子”“菜篮子”。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这释放出国家持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政策信号,为我们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机遇。”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王登科说,到2022年,宁夏高标准农田将达到1000万亩,力争把宁夏打造成国家级高标准农田示范区。

“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丰收粮仓’。”王登科说,今年宁夏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90万亩,目前已完成年度任务的30%。下半年,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将强化责任担当,鼓足干劲,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抓好工作落实,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同时,严把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排工程、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质量关,确保建成一片见效一片,真正把高标准农田打造成促农民增收、助推脱贫攻坚的民心工程。在此基础上,还将科学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深度谋划一批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提质改造、盐碱地改良、旱作梯田、高效节水灌溉、绿色农田、数字农田建设等重大项目。

这两天,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蒋河村党支部书记申学礼都在制醋扶贫车间忙碌着。“我们将进一步扩大现代农业生产规模,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突破。”申学礼充满信心。

2018年,蒋河村利用政府注入的200万元村集体发展资金,成立了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办起了肉牛养殖场;建设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流转土地4000亩进行冷凉蔬菜及温棚西瓜的种植;通过“支部+产业”“党员+致富能人”带动产业发展。

2019年,蒋河村村集体经济创收60万元,实现村集体收入零的突破。在村集体和养殖大户的带动帮扶下,村民袁炳永在头营镇杨庄村承包2000亩土地种植冷凉蔬菜。68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申耀平,从养1头牛发展到养11头牛,2019年通过养牛和青贮玉米种植收入近10万元。

今年,蒋河村除了继续扩大肉牛的养殖和设施农业的种植规模外,还建起了制醋扶贫车间。目前,蒋河村300平方米的制醋扶贫车间已基本改建完成,6月开始投入生产,预计年利润可达30万元以上。

“这句话让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政府工作报告上说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让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同心县田老庄乡石塘岭村村民杨小龙感叹,“脱贫不脱政策,让我们脱贫户迈向富裕,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2016年,杨小龙家脱贫后,依然享受着贫困户的各种优惠扶持政策,“每年有4万元的贴息贷款,养殖补助一年能拿到七八千元……”利用贴息贷款,杨小龙搞起了牛羊养殖,今年3月刚刚卖掉20多只羊。目前,杨小龙正在积极办理本年度的贴息贷款,准备入秋后再养一批羊。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杨小龙还担任起同心县田老庄乡的护林员,年工资能拿到2万元。“政府这么帮衬,我咋能过不好日子。”

每天7时,海原县高崖乡草场村贫困边缘户张琴平来到村里打扫卫生。她非常珍惜这个公益性岗位,“一年能为我家增加6000元的收入,一定要干好这份工作”。

52岁的张琴平,前些年以种植当地特产甜瓜为主要收入,后来丈夫邵兴玉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而张琴平也因手术后遗症无法承担重体力劳动,导致家庭逐渐因病返贫。2019年,邵兴玉家被纳入到贫困边缘户。草场村党支部帮助邵兴玉及其次子联系前往高速公路项目工地打工,其长子经培训后走上厨师岗位,村里还为张琴平安置了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全家4口人都得到了妥善安置。“我们家享受每年3000多元的种植补贴、3000多元务工补贴,还有我的公益性岗位工资,加上他们父子打工收入,全年总收入能达到八九万元。”张琴平说。

“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草场村党支部书记邵复奇说,有了这么多的好政策,今年邵兴玉一家稳定脱贫没什么问题。

前几天,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硝口村村民李虎出售了1头育肥牛,收入2.4万多元。“除去成本和购买牛犊支出,净收入4000元。”李虎说起“牛事”喜笑颜开,“棚里还有9头牛,留下6头基础母牛继续产犊,3头育肥牛准备随时出栏。”

李虎一家8口人。2014年,李虎的父亲因患脑溢血瘫痪在床。父亲的病情尚未缓解,母亲又病倒。父母均享有低保、医保、养老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等社会福利待遇,住院治疗几乎不花钱。但父母患病卧床,李虎只能在附近打零工维持一家人生活。

今年,中河乡开展“四查四补”,针对李虎不能外出务工和妻子张元旦在家照顾老人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户一策”的补强计划,给李虎安排护林员公益性岗位;按照补栏、“见犊补母”政策,一次性补贴9000元;将两位老人的低保标准由每月260元增档至320元,又增加一个低保对象;通过爱心企业“户对户”帮扶,支持李虎扩大养殖、种植规模。

“帮扶、救助性收入加上自己种植、养殖,今年脱贫没有问题。”李虎掰着指头算了算,“12亩青贮玉米预计收入1万元,再出售2头牛收入4万元,预计年收入5万元。”

中河乡党委书记冯晓明说,依托国家的好政策,有信心、有能力带领村里的“李虎们”战胜贫困,迈向富裕。

(责编:赵茉钰、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