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阳:勤耕不觉已孟夏

记者 党 硕 实习生 樊 帆 文/图

2020年05月12日09:10  来源:宁夏日报
 

立夏时节的彭阳县古城镇任河村,阳光日渐明亮,柳树叶子细长,田间地膜里的玉米已抽出嫩芽,村民们正挽着袖子在地里放苗。养牛大户杨存军望着2300多亩青贮玉米,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了微笑,金色的丰收仿佛就在眼前。

20多年前,任河村依靠水源相对充足、地势平坦的优势,开始发展肉牛养殖。如今养殖业已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家家户户养牛,肉牛存栏2500余头,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万元。

近年来,彭阳县结合实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打造全区重点肉牛养殖示范县为目标,按照“小群体、大规模”发展思路,精准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

2019年,彭阳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但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

我要稳稳的幸福

5月6日,红河镇红河村的千亩设施蔬菜种植基地迎来了夏天的第一场雨,村民王志云在自家的辣椒棚里培土除草,“人不亏地,地不亏人,只要勤快,就能过上好日子”。

蔬菜基地建成时,王志云承包了20栋大棚种植辣椒。大棚设施先进,自来水管压到棚里,热了能通风,冷了棚膜包裹严实,不像以前种地靠天吃饭。

“红河村种的辣椒个头大、外形好,吃起来辣度刚好,很受市场欢迎。我还想再试种一些新品种,让市场的选择多一些,要是能成功,乡亲们的致富路又多了一条。”王志云谋划着。

今年,彭阳县制定《2020年彭阳县农业产业脱贫富民实施方案》,投入资金1.3亿元,实施产业富民项目50个,大力发展肉牛、张杂谷、辣椒、苹果和紫花苜蓿等特色种养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型升级的总抓手,以龙头企业培育为关键、以机械化为手段、以市场化为目标,从市场端、加工端发力,扩大高效作物面积。

在茹河流域推广种植苹果、花椒等,在北部乡镇推广种植优质紫花苜蓿、青贮玉米等,打造规范化规模化种养基地,培育种、养、加、销及冷链、物流、包装产业链,促进高效种养业提质增效。

“养了7头牛,种了十几亩地,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家里院子大,房子是前几年新修的,窑洞也都重新箍了,家门口的树越来越绿,站在地坎上就能看风景,我觉得幸福得很。”新集乡白草洼村村民马志录坐在院里的梨树下,笑着说道。

新集乡白草洼村常住人口186户745人,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前,贫困是这里的底色。“那时候村民就靠种小麦果腹,没有产业,外出务工的人也少,每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路是窄土路,房是破窑洞。”从前破旧落后的白草洼让村党支部书记张英台印象深刻。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村组路实现全覆盖,自来水通到家门口,农村客车也开通了;宽带网络、广播电视进入每家每户,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综合服务网点、标准化卫生室也一一健全。

借着金融扶贫贷款,村民开始进行肉牛养殖,农闲时还外出打工,贫困村有了稳定的致富增收产业,村民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九年义务教育零辍学,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00%,安全住房全覆盖,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2019年年底,该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78%,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补齐小康短板

砖头加固的窑洞,水泥浇筑的院子,新修的混凝土村道从门口伸向远方。怀抱粗的白杨树整齐排列,树荫下,白阳镇中庄村的妇女们在聊天,旁边的老人们则围在一起下象棋。这幅红砖蓝瓦映衬篱笆菜园的乡村美景,不禁让人心旷神怡。

村民安改过家的窑洞已经快10年了,虽然宽敞干净,但土窑外观粗陋。2019年,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彭阳县实行“五土”共改治理。针对农村残垣断壁土院墙、门前垃圾堆、破损土坯房、坍塌土窑洞、坑洼泥土路等问题,实施易地移民搬迁户原宅复垦、农村危旧房(窑)拆除、村庄道路硬化改造、主干道环境秩序整治“四大工程”。

安改过家的土窑洞被列为改造对象,得知窑洞改好后政府还给补钱,她高高兴兴地改了。“改好后才发现好处多多,首先干净了,以前一刮风窑面上全是土,一天得扫好几次院子,现在两天扫一次,窑上也不往下掉土了。其次也安全了,窑顶用砖加固,安心多了。”安改过说。

按照自治区新修订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测算,2018年年底,彭阳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84.57%,40项指标中实现程度100%的有14项,80%-99%的有14项,低于80%的有12项。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8项监测指标,彭阳县森林覆盖率等17项指标实现程度已达到100%,但仍有31项未达标指标,需要对标研究、精准施策、分类推进。

中庄村临近金鸡坪梯田公园,村民以务工和种植养殖为主,是个人均纯收入达10750元的富裕村。2018年还建了光伏电站,靠着光伏扶贫产业,2019年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多元。但村党支部书记闫生栋并不满足于此,背靠旅游资源,他想借此再为村民谋一条致富路。

2019年开始,闫生栋和县里的药材企业合作种植观赏性药材。“夏末秋初开花的时候可美了,可以吸引游客来观光,花败了果实还能卖钱,一举两得。”今年,闫生栋增加了药材种植面积,还在村里的乡道两侧种上山桃山杏、海棠山楂等树种。“我想打造一条景观带,游客可以来拍照打卡,村里‘五土’共改后的那些窑洞可漂亮了,经营农家乐和民宿也是不错的选择。”

闫生栋心里有一个产业梦、一个宜居梦,这两个梦最终到达的地方就是全面小康。“我们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柏油路还没通到每家大门口,村里不是家家户户都有宽敞的大房子,我们会努力实现这些目标。”

今年,彭阳县紧盯目标精准发力,全力以赴决胜全面小康。对标自治区新修订的6大类40项指标体系,科学统筹、通盘谋划,明确责任单位,抓重点、攻难点,补短板、强弱项。全面补齐城乡居民收入比、农村贫困人口数等12项实现程度达到80%的指标,集中攻坚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等19项实现程度低于80%的指标,确保年底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90%以上。

牵住高质量发展“牛鼻子”

天气暖和了,彭阳县益农中药材合作社董事长黄仲玉又开始在城阳乡沟圈村挨家挨户收药材。“这些药材有村民种的,也有在山里挖的野生药材,我用市场价收购,再通过58同城、快手短视频、京东购物等网络平台,联系药厂售出。”黄仲玉从事中药材收购种植近20年,从开始的事事都要跑一趟还不一定能找到销路,到现在网上就能进行交易还遍地客商,她深感电商便民、电商富民。

近年来,彭阳县坚持把电子商务及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扶贫攻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培育农村电商观念,推动农特产品提质增效,促进该县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政策环境、制定相关奖补政策,强化培训育人才、畅通物流快递线路、积极对接国内知名电商平台等方式,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提高本地产品知名度,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彭阳县还坚持把“四个一”林草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平台和有力抓手,实行“一种模式”(政府引导、企业引领、科技支撑、群众参与)、坚定“两条途径”(扩大引种试验成功品种种植规模,加大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力度)、强化“三项保障”(组织保障、资金保障、技术保障)、实现“一个目标”(山绿与民富双赢)的“1231”工作思路,累计筛选示范推广苹果、花椒、山楂等适宜品种40个48.05万亩,打造示范园、示范点30个,培育龙头企业10家,产业化势头强劲。

5月7日,在城阳乡涝池村长城塬“四个一”林草产业基地里,近百名工人忙碌着给树培土、补种树苗。59岁的陈德从2019年开始便抽空到基地务工,断断续续干了2个月,收入达到6000多元。

陈德的妻子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家里10亩地和2头牛的收入只够老两口生活。“年纪大了外出务工没人要,现在家门口就有务工岗位,基地负责人给我安排轻活,帮着我挣点钱。”陈德对此分外感激,干活也越发卖力。

“现在长城塬‘四个一’林草产业基地总面积2500亩,全部种植矮砧密植苹果,开始挂果后,一方面联系福建企业进行鲜果外销,另外还想依靠乡村旅游打造采摘园。”城阳乡副乡长朱天龙介绍。

今年,彭阳县发展“四个一”林草产业工程52万亩,着力推进大生态与大扶贫、大产业、大旅游的有机融合。

<p>    <p  align=

彭阳县念好“山水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生态牌”。

<p>    <p  align=

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村居干净亮丽。

<p>    <p  align=

温棚里四季瓜果飘香。

<p>    <p  align=

阳光下银光闪闪的温棚。

(责编:阎梦婕、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