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归圈、水臭消除、山川变绿……近年来,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硝沟村通过封山禁牧、退耕还林、发展养殖业,提高了老百姓的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9320元,使全村2570人中的1041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4.51%。
目前,该村正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目标迈进。
臭水沟村的荒山变绿了。穆国虎 摄
臭水沟村 远近闻名
在原州区,知道硝沟村的人或许不多,若是提起“臭水沟”这个村名,可谓家喻户晓。臭水沟村位于固原市西北方向28公里处,开车需要40分钟。
臭水沟村因臭水沟河而得名。记者步入河道,捧起河水,没有闻到异味。那么,为何将此河叫“臭水沟”呢?
今年56岁的村支书张文君告诉记者, 以前,当地人有放牧的习惯,时常将牛羊赶到山上吃草,在河水源头饮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山上植被遭到了破坏,河水也被污染了。“牛羊粪便以及生活污水汇聚到了河里,咸水变成了臭水。”
这是不是“臭水沟”的来历,已无从考证。然而过度放牧,没能让老百姓摆脱贫困,反而导致山上不长草、水臭村子穷却是个不争的事实。
在臭水沟村,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被激化。
臭水沟村一角。
牛羊归圈 山清水秀
2003年5月,宁夏全区封山禁牧,臭水沟村的牛羊进圈了。一夜之间,臭水沟的放牛娃、羊倌失业了,他们该何去何从?
牛羊照养不误,只是将放牛娃、羊倌变成了养殖专业户。
尚有智、马生珍、马占权等人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尤其是马占权,家有10头牛,5000只鸡,成了村里的脱贫光荣户,买上了小轿车,还盖起了二层小洋楼,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其乐融融。谈起圈养,他说:“在踏实肯干的前提下,科学养殖,致富没问题。”
牛羊归圈后,山上种树、种草,从此,绿色成了臭水沟村的主色调。封山禁牧、植树造林后发展起来的饲草业,又反哺养殖业的发展;牛羊粪进了经果林、玉米地和有机肥厂,粪污实现了综合利用,硝沟村走上了循环发展的生态之路。
同样是养殖,以前老百姓越养越穷,现在老百姓越养越富,这是为什么?当地干部自问自答:“因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协同共生。”
经过16年的努力,养殖业和草畜业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依山傍水的臭水沟村,山上有树有草,绿意盎然;山下有庄稼有经果林,长势喜人;农户家里有牛有羊有鸡,脱贫有望。
脱贫在即 更名前行
2006年,经固原市水务局监测,在臭水沟村的山沟里,发现有一股山泉的水为淡水,可饮用。后来,这个山泉成为臭水沟村的取水点,供百姓使用。
“有干净水,还能叫臭水沟吗?”有村民问。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希望变更村名的呼声越来越高。
“老百姓正逐步摆脱贫困,再用‘臭水沟’这个村名,有些不合适。”张文君说,过上好日子的老百姓,想给家乡起个好听的名字。基于臭水沟村河水清了,老百姓吃上了放心、安全的饮用水。村容村貌整齐了,村务公开后干群关系也清白了,村民一致认为,新村名叫清水湾,最为妥当。
2014年,清水湾村与比它人口多的硝沟村合并,从此更名为硝沟村。“我们已向上级组织提交了申请,希望村名改回清水湾。”硝沟村驻村第一书记沙晓平说。
从臭水沟村到清水湾村,再到硝沟村,不只是名称的变化,还有乡村产业的壮大。据统计,目前硝沟村有1700头牛、3800只羊、90000只鸡,201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320元。“硝沟村脱贫摘帽指日可待。”彭堡镇人大主席李成兴说。
综合医改试点 解决百姓痛点 医改是一道世界性难题。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是深化医改的主攻方向。 自2009年深化医改启动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各地各部门协力同心,攻坚克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2015年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决定开展省级医改综合试点,鼓励…【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