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子煦:用青春踐行“鐵人精神”

2023年7月,一位戴著眼鏡的年輕人背著行囊,來到鹽池縣玉門油田環慶採油廠寧慶作業區,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把青春融入無邊的荒灘和採油機聲中。
他叫汪子煦,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土木工程專業畢業生,是個“油二代”。小時候,父親總愛講玉門油田的故事:“當年王進喜帶著人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水泥……”那些故事像火種,在他心裡越燒越旺。大學畢業后,他放棄上海申通地鐵的錄用以及校招機會,直奔玉門油田。
“去西部?那裡條件可比上海苦多了。”同學勸他。
“苦才好,不然怎麼算‘戰天斗地’?”汪子煦笑著回答。
在甘肅酒泉培訓結束后,汪子煦被分配到鹽池縣新開發的寧慶作業區。第一天報到,他就領教了沙塵暴的厲害——入夜,狂風把野營房吹得咯吱作響,壓縮機的轟鳴聲震得耳膜生疼。他裹緊棉大衣,在值班日志本上寫下:“今夜無眠,但鐵人當年連覺都不睡,我這點苦算什麼?”
實習期第一站是寧1集氣站,任務是站內巡檢。夜班最難熬,寒風刺骨。一天凌晨3時,監控屏突然報警,師傅帶他沖出去,發現李庄201-2井異常關井。他咬著牙和師傅在風雪裡折騰了1個小時,終於恢復了生產。回到值班室,老師傅李琎遞來一杯熱茶:“小子,干得不錯!當年我們連電暖氣都沒有,全靠跺腳扛過來。”
挑戰接踵而至。去年3月,由於新井投產,沒有遠傳數據,李庄103-3井生產情況出現波動,他留守現場,每半小時記錄一次油壓套壓數據,最終發現該井被水淹,及時上報作業區,採取排水措施,避免了進一步損失。
這支以“就著風沙啃饅頭,蹚著黃泥保上產”為信念的環慶鐵軍,在上產攻堅戰中鏖戰數月,像醫生號脈般對氣井實施精細管理,對低產井展開“外科手術式”措施。汪子煦也在與時間賽跑,與鹽池縣自然資源部門反復對接、連夜完善資料,終於趕在工期節點前完成寧1集氣站和外輸管線用地手續的辦理。當不動產權証書捧在手心,汪子煦的手竟有些顫抖——這張薄薄的証書,承載著他們多少個日夜的奔波與堅守,更意味著這片荒灘上的能源命脈終於有了“身份証”。
真正的考驗在技術層面。新引進智控針閥,汪子煦從安裝到調試全程跟蹤,使用過程中發現數據掉線,經過分析發現症結——物聯網卡信號不穩定。他提出改用自有SCADA生產網,通過接入井場RTU櫃,解決設備掉線問題,保証了數據的安全。
他心中萌生著新的想法。檢查巡檢記錄時,發現存在數據填寫不規范、開關井不及時,他靈光一閃:“能不能用防爆手機實現智能巡檢?”說干就干,他自學編程,向其他煉化廠“偷師”,半年后搭建出數字化管理平台,實現錄取數據的合理管控。
2024年春節前,作業區人手緊缺,汪子煦連續工作78天。就在他快要堅持不下去時,單位組織的“石油精神”主題教育活動讓他重新燃起斗志。看到老一輩石油人克服重重困難,為國家能源事業奉獻一生的事跡,汪子煦深受觸動,選擇繼續堅守。
“和前輩比,我這點累算什麼?”經過慎重思考,他提交了入黨申請書。
如今,這個“00”后小伙已從“小白”成長為技術骨干——助理工程師。他的筆記本扉頁寫著父親送他的話:石油人的血,得是滾燙的。作業區經理王祿友評價他:“這代年輕人總被說吃不了苦,但小汪証明了‘鐵人精神’永不過時。”
記者問他,后悔過嗎?他指向遠處:落日下,新一批大學生正走向鑽塔,紅工服在風沙中格外醒目。(見習記者 賀 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