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跑一地,讓煩惱找到出口——
群眾身邊的“解憂驛站”

在銀川市西夏區興涇鎮十裡鋪村,一場因土地征收引發的糾紛,正在悄然化解。企業代表、民警與綜治中心調解員耐心分析,最終讓當事雙方握手言和。這一幕,正是西夏區創新基層法治工作的縮影。
“我們力爭把綜治中心打造成一個群眾身邊的‘解憂驛站’。在這裡,群眾‘最多跑一地’,煩惱便能找到出口。”3月29日,西夏區委政法委副書記安風琴說。
走進西夏區綜治中心大廳,就像進入一間“法治超市”:訴前調解、法律援助、信訪接待等功能區指引清晰,工作人員忙碌而有序。自2020年7月成立以來,該中心整合政法委、信訪局、公檢法司等部門資源,採取“整建制入駐+常駐+輪駐”模式,將矛盾糾紛化解從“多部門跑腿”變為“一扇門解決”。
去年底,70名農民工因工地拖欠工資集體求助。綜治中心迅速聯動住建、人社等部門,通過農民工工資專用賬戶發放115萬元欠薪,為這場糾紛畫上句號。據了解,中心成立至今,已聯合調處案件589件,化解跨地區、跨部門疑難案件318件。
西夏區構建“村(社區)日清日結、鄉鎮(街道)日清周結、縣(區)周清季結”三級解紛機制,9個鄉鎮(街道)同步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84個村(社區)全部成立治安保衛委員會,成為排查矛盾的“前哨站”。2024年以來,村(社區)累計化解矛盾1.9萬余件,鄉鎮(街道)化解2691件,縣(區)兜底處置197件,化解率達99.84%。
賀蘭山西路街道蘆花洲社區治保委隊員劉向琴巡邏時發現有老人因垃圾堆放而爭吵,立即通過“塞上楓橋”App上報,社區調解員很快趕到現場化解糾紛。數字化手段為矛盾化解插上“智慧翅膀”,“二維碼隨手拍”“雲法庭”等應用,讓群眾足不出戶便能提交訴求、參與庭審,真正實現“民呼我應”。
“綜治中心能行嗎?”面對初期質疑,西夏區用行動作答:286名警官、法官、律師常態化下沉一線,4374名治保員織密治安防控網,五級指揮體系與“雪亮工程”“數字西夏”平台無縫銜接,構建起人、地、事、物全量管控的“政法大腦”。
“如今,群眾願意來,問題能解決。”安風琴說。截至目前,該中心累計接待群眾21.7萬人次,化解欠薪、法律援助等案件1.16萬件,辦結率98.7%。(記者 智 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