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本網原創

 陳軫:深耕組團幫扶 踏出堅實步伐 

穆國虎 周航
2025年03月29日09:00 | 來源:人民網-寧夏頻道
小字號

福建支教老師陳軫兩度奔赴寧夏,從2001年援寧的“山海承諾”,到2019年以吳忠市紅寺堡區羅山中學校長身份帶領“組團式”幫扶團隊扎根紅寺堡,他通過靶向育才、創新課堂,助力學校一本上線率提升4.9%,更培養出一批如王菊菊、小周等骨干教師。他用行動詮釋: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民族團結與希望的播種。

教學研討中的陳軫。吳忠市紅寺堡區委宣傳部供圖

初心如磐 山海相牽筑教育根基

今年50歲的陳軫,這是他第二次來寧夏支教。

2001年,作為第三批福建援寧支教隊成員,陳軫被分配到了寧夏隆德縣。

“那裡的孩子們衣著朴素,眼神卻如星辰般明亮。”陳軫被這份純粹打動,他白天授課,夜晚輔導,周末還會帶孩子們走出大山看世界。

離別時,孩子們含淚圍住他,他鄭重承諾:“我還會回來,我永遠是你們的朋友。”

多年后,他兌現諾言,他又來寧夏了。2019年,陳軫以羅山中學校長身份重返寧夏,成為中組部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的核心成員。

“我早就是寧夏的一份子!”從支教老師到“寧夏一份子”,陳軫帶領團隊推動閩寧教育協作深度融合,誓言“讓每個孩子享受優質教育”。

在“組團式”幫扶工作的帶動下,2024年羅山中學一本上線率10.6%(增長4.9%),本科上線率45.6%(增長18.3%),創紅寺堡區歷史新高。

陳軫(第一排左六)與“組團式”幫扶教師合影留念。吳忠市紅寺堡區委宣傳部

靶向育才 創新課堂點燃教育星火

陳軫深知教師是教育發展的核心。

到任羅山中學后,他提出“名優引領、培訓提升、考試倒逼”的教師培養模式。“課本是知識的橋梁,而非禁錮思想的囚籠。”他常對教師說。

王菊菊入職兩年,雖熱愛古文教學,卻困於傳統課堂。陳軫研讀她的《醉翁亭記》教案后,建議她突破框架,“用枸杞苗演繹‘醉翁之意’,用羊肉臊子面解析‘八音迭奏’。”

隨后,在陳軫的幫助下,王菊菊到福建泉州一中跟崗學習。

在那裡,她目睹了老師們用閩南語唱《赤壁賦》的生動課堂,學生在歌聲中仿佛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等新穎的教學方式。王菊菊意識到,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點燃學生心中那盞求知的明燈。

回到羅山中學后,王菊菊積極嘗試課堂創新。陳軫校長對王菊菊課堂教學的關心與指導使得王菊菊從一個入職兩年的年輕教師快速成長為學科骨干。

物理老師小周兩個月來遭遇課堂冷場,學生在他講牛頓定律時看小說,卻在化學課上為移民遷徙史案例沸騰。

“知識要長在生活的土壤裡。”陳軫校長帶著小周老師深夜蹲班聽課,發現症結所在。他推動“學科+在地文化”改革:數學課測量葡萄園,生物課追蹤賀蘭山岩羊,物理課引入光伏電站案例。當小周老師將紅寺堡光伏電站的實景視頻融入《能量守恆定律》課件時,沉睡的教室煥發生機。

后來,這位年輕的教師斬獲全區教學大賽一等獎,他說:“是陳軫校長教會我,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

2024年泉州援紅干部人才迎新年交流座談會。吳忠市紅寺堡區委宣傳部

文化共融 陶土與歌聲鑄就民族團結

一次偶然的機會,陳軫校長了解到泉州的陶藝文化源遠流長,而寧夏的陶土資源也十分豐富。於是,他靈機一動,決定在羅山中學開設陶藝課,讓泉紅兩地的文化在泥土與火焰中交融。

陶藝課上,福建來的林老師手執瓷泥,輕聲細語地指導著:“看,揉泥要這樣,順時針方向,力度要均勻。”他一邊示范,一邊講解著陶藝的悠久歷史。而寧夏本地的馬老師則站在一旁,用方言講述著陶土背后的故事:“這陶土啊,是我們寧夏的寶貝,每一塊都藏著古老的圖騰和傳說。”學生們聽得入迷,紛紛動手嘗試。一個女生拿起一塊瓷泥,學著林老師的樣子揉捏起來,不一會兒,一個粗糙的陶坯便成形了。接著,林老師又拿起刻刀,在陶坯上小心翼翼地刻上了福建的樓閣圖案。而小紅則在一旁,用寧夏特有的顏料,在另一個陶坯上繪上了山川湖海的壯麗景象。

陳軫校長也加入了進來,他戴上手套,與師生們一起動手制作。他時而指導學生們的手法,時而與老師們交流心得,整個陶藝室充滿了歡聲笑語。

幾個月后,羅山中學的陶藝展覽室裡擺滿了各式各樣的作品。每一件作品都獨一無二,它們不僅展示了學生們的才華,更見証了泉紅兩地文化的深度融合。陳軫校長站在展覽室中央,望著這些作品,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他知道,羅山中學正用自己的方式,講述著民族團結與文化融合的動人故事。

(責編:高嘉蔚、趙文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