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線索322條
2025年02月18日09:10 | 來源:寧夏日報

2月17日,記者從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獲悉,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中,寧夏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線索322條,目前正在開展實地調查、認定和登記工作。
寧夏第四次文物普查,是寧夏多路徑提升文物保護利用水平的一個縮影。普查旨在全面掌握寧夏各類文物的分布情況、數量、狀況等相關信息,為文物保護、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寧夏登記各類不可移動文物3818處,其中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2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7處,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135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51處)。
近年來,寧夏圍繞重點文物資源保護利用,相繼頒布實施《寧夏回族自治區長城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從資源保護、責任追究等方面為文物保護提供法治保障。先后公布了8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批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和2批革命文物名錄,依法劃定公布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並將其納入自治區國土空間規劃,實施“一張圖”管理。堅持搶救性和預防性保護相結合,“十四五”以來爭取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2.72億元,組織實施考古發掘、保護修繕、三防工程、數字化保護等項目131個。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7.89億元,實施長城、須彌山石窟、姚河塬遺址、西夏陵遺址等保護利用項目24個,有效提升了文物整體保護水平。目前,鴿子山遺址、張家場遺址、姚河塬遺址等5個項目已進入國家文化保護傳承利用項目庫。
寧夏還依托長城、長征、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寧夏段)項目建設,推進文物資源合理利用,充分發揮文化遺產資源在推動鄉村振興、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的支撐作用。目前,全區A級旅游景區131家,其中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旅游景區52家,佔39.7%。“寧夏二十一景”中,9項為寧夏特色文物資源,佔43%。(記者 王剛)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