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羅縣點沙成金農作物畝產逾5000公斤
在黃河流經的平羅縣東岸,曾經荒蕪的沙地煥發新生,農作物畝產突破5000公斤。
12月3日,平羅縣紅崖子鄉紅瑞村,62歲的村民白志福和同伴們正忙著將山藥裝車。“務農大半輩子,頭次見到產量這麼高的田。”白志福從寧南山區移民到黃河岸邊居住,從播種到收獲,他們一家4口都在這裡務工,年收入8萬多元。
一捆捆山藥,根系粗壯、大小勻稱,經過去沙、篩選后,被整齊地排列在車上,准備銷往重慶、四川、福建、江蘇等地。“以前這裡都是寸草不生的連綿沙丘,什麼也種不了。現在,種植農作物,畝均收益過萬元,用工成本5000元。”寧夏塞上春農產品物流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懷東指著眼前的沙地說。
平羅縣採取平田整地,紅土覆沙,施加有機肥、有機元素等治沙辦法,逐步將沙地改良成耕地。隨后又試驗種植山藥、土豆等沙生農作物,土壤質量逐年改善,作物實現高產高效,馬鈴薯畝產5000公斤以上,山藥畝產6000公斤左右。
以前荒無人煙的沙地,如今變成了“金地銀地”,有哪些秘訣?“首先要根據沙地特性,選擇優質品種﹔其次就是進行科學的田間管理。”王懷東說,尤其採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將有機肥精准滴灌到每一個作物根部,同時利用沙土地病虫害少的優勢,增收自然而然就見成效。
王懷東是平羅縣最早一批種植沙地農作物的人,得益於此前的種植經驗,他邀請各地專家前來考察,發現黃河東岸地勢平坦、光照資源充足,晝夜溫差大,得黃河水灌溉之利,是發展沙地特色種植業的“寶地”。經多方勘探后,王懷東於2022年試種山藥400多畝,當年畝產達到4000公斤,今年畝產超過5000公斤。
“這裡產的白玉山藥,是同品種中品質最好的。”河南人張振在平羅種植山藥已經9年,對產自黃河東岸的山藥品質尤為自信。他過去在老家種山藥,畝產量也就1500公斤左右。第一年在平羅沙地種山藥,畝產達到2500公斤至3000公斤。“隨著近兩年種植技術提升,品質和產量再創新高。”他說。
平羅縣採取院地合作,建立農業技術研究所及生產實驗基地,推廣集約化基質穴盤育苗移栽、秸稈生物反應堆、精准水肥一體化、蚯蚓生物技術、病虫害綠色防控、配方施肥等技術和新品種,形成以陶樂鎮為核心的沙地農業,總面積達到4.6萬畝,產值近10億元。
以山藥為例,平羅縣種植面積達1.73萬畝,畝均產值2萬元左右,產業總產值3.4億元以上,帶動當地農戶約3000多戶,勞務收入約3600萬元。“流轉費畝均按照2200元計算,總計3800萬元,加上務工收入,農戶從沙地農業中獲得總收入7400多萬元、戶均2400多元。”該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副主任劉萬軍介紹。
平羅縣在防沙治沙的過程中,將生態建設與經濟效益相結合,依托黃河東岸農業創新和生態恢復資源稟賦,通過生態綠化、沙地整治、盤活資源等方式,創建以“合作社+農戶”和“科技帶頭人+農戶”等新型產銷共同體,有效連接農戶與市場、生產與技術、政府與農民,變“小規模、分散化”的小家庭經營為“規模化、產業化”的組織化經營,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在華泰農、塞上春、彩善榮公司等一批龍頭企業的帶動引領下,黃河東岸沙地特色農業發展持續向好,特別是沙地山藥、馬鈴薯、甜瓜、大蔥等作物種植面積、產量、效益逐年攀高,帶動紅崖子、陶樂、高仁等3個鄉鎮上萬名生態移民群眾參與其中。(記者 剡文鑫 張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