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綜合

閩寧攜手28載 譜寫“中華一家親”“原州樣板”

2024年11月01日17:10 |
小字號

自1996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開展以來,閩寧兩地始終牢記囑托,攜手奮進,不斷健全完善產業、人才、文化等共建幫扶機制,走出了一條民族團結進步與經濟社會發展互促相融的“原州樣板”,各族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產業興旺:夯實各民族團結奮斗之基

秋日的原州,山川秀美,景色旖旎,物阜民豐,處處充滿生機與活力,一幅產業興旺發達的美好圖景。

優質的牧草、現代化的牛棚、精細化的加工、智慧化的管理……在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涵蓋集飼草種植、肉牛養殖、屠宰加工、冷鏈銷售、觀光旅游為一體的融僑豐霖(寧夏)肉牛生態產業園,因閩寧“山海情”與這裡結緣。

2019年,在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第23次聯席會議上,融僑集團簽下協議,從此便開啟了閩籍企業在原州的故事。“我們產業園的建設,一步步填補和解決了原州區肉牛產業發展無龍頭骨干企業引領、產業鏈不全、加工屠宰環節空白、產業大而散的現狀。”公司副總經理溫群煜是入職最早的員工之一,見証並參與了產業園的投資、建設及管理經營。

肉牛產業是原州“五特”產業之一。閩籍企業的到來,為肉牛產業轉型升級帶來了新方向。該公司引進國際先進理念和智慧化、標准化技術,實現了品種良種化、生產規模化、養殖設施化、管理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處理無害化、信息數據化,推動肉牛產業走向現代化、品牌化。

與此同時,產業園還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市場+農戶”的聯農帶農富農機制,流轉土地1.2萬畝,帶動周邊2011戶群眾獲得資產性收益﹔提供就業崗位300多個,有效帶動當地3.8萬戶各族群眾參與到產業開發當中。產業園通過將牛肉按照等級分揀包裝,每頭牛屠宰后讓農戶多增加2000元收入。

“之前沒有收入來源,很焦慮。現在有了編織技能,在家門口就能掙錢,感覺日子比以前充實了,心情也更好了。”北塬街道和平門社區巧手蘭心手工坊學員劉永霞手持鉤針,指尖快速翻轉間,一朵精致的小花便在手中“綻放”開。

近年來,原州區充分利用閩寧社會幫扶社區手工坊項目,先后成立8個社區手工坊,開展手工鉤織集中培訓20場次,有效解決了近2000名各族婦女群眾的就業問題。

目前,手工鉤織已開發出冷涼蔬菜系、插花捧花花束系、玩偶香包挂件系、團子卡通盲盒系等特色品牌,不僅在福建、廣東等東部沿海地區深受歡迎,還遠銷美國、德國、英國及阿拉伯等多個國家。

閩寧攜手28載,“兩地四區”(福州市馬尾區、鼓樓區、長樂區與固原市原州區)通過資源互動、資金推動、產業撬動,如今一大批優質閩籍企業正在原州區冷涼蔬菜、中藥材、食用菌、肉牛養殖等主導產業領域貢獻著技術支撐、市場對接等產業協作力量,為廣大群眾增收致富提供強勁動能。

科技賦能:推動各民族共享發展成果

走進原州區姚磨村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清新的果香扑鼻而來,果架上挂滿紫紅與青綠交織的火龍果。“南方的水果,喜歡我們北方的鹼性土壤,通過土地酸鹼改良、沙土中和、溫濕度控制等技術措施,就能讓咱們老百姓在家門口吃上南方水果。”園區負責人楊波高興地說。

自2018年以來,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專家團隊與寧夏博弘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結對幫扶,打造高效果樹花卉栽培示范基地,推廣應用果樹花卉新品種、新技術,建成火龍果、長果桑葚、百香果等觀光科普採摘設施大棚36棟、魚菜共生系統1棟、露地菜園認領區36畝、休閑長廊360米,讓“南果北種”成為現實,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希望通過我們科特派的智慧,從教技術到建平台,培育一批帶不走的新農人。”早在2007年,林戎斌便作為福建省第三批科技特派員來到寧夏,持續為食用菌種植提供適宜的優良品種和技術支持。

17年來,像林戎斌一樣的一大批福建科技特派員,持續接力把論文寫在原州大地上,把成果留在農民家中。現如今,金耳、銀耳、猴頭菇、榆黃菇、靈芝等多種高端藥食同源食用菌在原州雙泉村閩寧菌菇產業園試種成功,實現了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河川鄉上黃村已建成佔地40余畝的香菇大棚23座,培育菌菇50多萬棒,還輻射帶動鄰近的駱駝河、寨窪等村2000多名各族群眾通過香菇種植實現增收。

河川鄉母家溝村,村民們正在分揀香菇

2021年,母家溝村學習借鑒上黃村香菇產業模式,爭取閩寧協作社會幫扶資金150萬元,建設香菇大棚5棟。目前生產香菇2500斤,產生效益5萬元。

“村上建了蘑菇大棚以后,我們這些婦女足不出村就能實現在家門口就業,方便照顧家裡和孩子,也能給家裡帶來一份收入。”村民張彩霞邊分揀香菇邊說。

民生改善:繪就各民族攜手共富華章

“支持民族地區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不斷增強各族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新一輪福建省內對口幫扶干部的奮斗目標。

三營鎮安和村,是原州區“十二五”易地移民搬遷村。2021年,原州區引進福建泉州榕灃紡織科技有限公司,在村裡建起了900平方米的就業幫扶車間,吸納村民特別是脫貧戶到車間務工,實現了“務農、顧家、掙錢”三不誤,托起了移民群眾穩穩的幸福。

安河村的故事只是一個縮影。近年來,依托閩寧專項幫扶資金,原州先后建成雙泉村、薛庄村等9個基礎設施完善、基層治理有效、主導產業鮮明、人居環境優美的閩寧鄉村振興示范村,帶動6個鎮級片區發展,也助力原州區成功入選2023年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創建單位。

同時,兩地持續深化勞務協作,積極探索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才就業新模式,挂牌成立“閩寧電子信息產業園”和“閩寧協作原州區公共實訓基地”,使寧夏飛毛腿技工學校實現由單純教學到“教學+實訓+就業”的跨越式發展,讓原州區廣大群眾在家門口端穩就業增收的“鐵飯碗”。

“實在太感謝了!我父親73歲了,做了動脈瘤栓塞這麼大的手術,居然恢復這麼好。有了福建幫扶專家,在‘家門口’就能做大手術,省錢又省心!”“組團式”醫療幫扶專家周志偉進行術后查房時,患者馬志明家屬激動地連連道謝。

自2010年起,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與附屬第一醫院先后選派107名醫療幫扶專家,通過“傳幫帶”“請進來”“送出去”等方式,為原州區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充電蓄能”,填補了原州區乃至固原市的多項醫療技術的空白。近萬名患者不用遠赴西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醫院就醫,在原州區人民醫院就可以得到有效治療,解決了患者跨區域就診難題,讓原州各族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便捷的三級醫院的醫療服務。

固原五中的學生們在新建成的實驗室裡上課。

“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推動固原五中的師生共同成長進步是本次幫扶的重點。”固原五中校長林相介紹道。

為進一步提高課堂教育教學質量,固原五中引進福建省連江一中青年教師“古榕學習成長體”的做法,並結合實際探索成立“雁嶺學習成長共同體”,幫助本地教師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教育水平。同時,充分利用校園文化牆、班級文化布置、樓道連廊、黑板報、電子屏等載體,扎實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民族團結、文明行為等日常養成教育。近年來,固原五中借助閩寧社會幫扶資金和閩寧資金551萬元,更換教室多媒體設備、桌椅、裝護眼燈等。2023年以來,原州區先后投入閩寧資金400余萬元,在固原三中、四中的60個班級建設英語AI聽說課堂教學系統。

山海若比鄰,閩寧一家親。28年來,閩寧“兩地四區”始終心懷“同一份事業”,將單一的經濟援助拓展到教育文化、醫療衛生、人文科技等眾多領域,幫助原州區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戰斗、帶不走”的人才隊伍,不斷推動對口協作向更寬領域、更廣空間、更深層次發展,共同描繪“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生動畫卷。

文化交流: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福建閩劇悠揚婉轉,寧夏花兒粗獷豪放,看得帶勁,聽著鼓勁。今年在原州區博物館廣場,一場既有鮮明原州特色又有濃郁閩都文化氣息的“兩地四區”文藝演出讓原州各族群眾飽了眼福,更拉近了感情。

“原州山好水好人更好!原州·福州‘兩地四區’文化藝術交流活動不僅是一場地域之間的交流,更是一次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福州市鼓樓區音協副主席唐恆表示,閩寧兩地的藝術家們將常來常往、常走常親,深化交流合作,共襄事業發展。

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閩寧“兩地四區”在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的同時,充分發揮文化鑄魂、文化賦能作用,共同奏響民族團結進步和美樂章。通過藝術展覽、文藝演出、創作採風、書畫筆會等多種形式,相互學習、借鑒融合,開啟閩寧文化協作交流新模式。

“固原的雪真大啊,終於可以盡情打雪仗了。”“希望以后我的同學也可以來固原玩,好吃,好玩!”......2024年春節期間,來自福建的13名“龍娃”小使者,跨越山海來到原州區,共赴一場文化交流盛宴。

他們和固原的小朋友一起品嘗手抓羊肉、牛肉泡饃等特色美食,探尋絲路古跡,體驗採摘樂趣,共賞游園詩會,研學古建技藝,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讓福建“龍娃”深刻感受了原州區厚重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文化魅力,同時在共同參與中增進兩地的深情厚誼,在彼此交流中加深兩地相親相融。

心相近才能同進步,情共融就會意更濃。現如今,放眼原州大地,日新月異的產業園區、落地生根的重大項目、高技術含量的新興產業,處處奔涌著創新的活力、發展的動力。全區47萬各族群眾正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奮斗的姿態闊步前行,不斷譜寫空間上互嵌融居、精神上交融與共、經濟上共榮發展的新篇章。

來源:原州區委宣傳部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