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儀表多類控制閥搶佔“智”高點
連日來,吳忠儀表有限責任公司T1、T2生產車間內,技術人員和工人忙著加工組裝各類裝備。這家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的公司,如今已成為中國控制閥行業的龍頭企業,近年來在重大裝備關鍵調節閥研發中捷報頻傳,先后突破國外30多項“卡脖子”技術,實現多類控制閥產品的進口替代,在我國石油、天然氣、煤化工、冶金、電站、油氣儲運、輕工、船舶、水系統等流程工業自動控制領域大顯身手。
在吳忠儀表生產車間,車削工楊雷站在數控機床前,輸入數據,機床車刀進行切削,加工出符合尺寸的閥座﹔同一時間,裝配車間技術員楊震進行著產品組裝,定位器、減壓閥等附件被連接到成套閥體組件上,調試並由檢驗部門檢驗合格后再向用戶發貨……2萬多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內,200多名各類技術工人在不同工位上忙著加工調試,從這裡生產的各類型號產品正源源不斷運往全國各地。“目前車間有200多台數控機床,所有設備通過網絡相互連接。按照‘一人多機’的思路將3至4台機床安裝環形布置在一起,形成一個‘加工島’,實現一人順序操作多台機床,生產效率大幅提升、有效控制產品質量。”吳忠儀表有限責任公司技術部部長賈華說。
“作為關鍵設備制造企業,實現關鍵技術和設備的國產化替代,是吳忠儀表人義不容辭的責任。”賈華信心滿滿地說。
近年來,我國為保障能源安全加大油氣儲運工程建設,但該領域關鍵閥門依賴進口。2021年,吳忠儀表接到為油氣儲運生產控制閥任務后,聯合中石油華北油田和國內重點高校“揭榜挂帥”——主攻儲氣庫關鍵控制閥。在困難面前,研發團隊沒有畏懼,全力以赴開展技術攻關。兩年時間裡,攻克一個又一個堡壘。密封、摩擦磨損等每個單項技術經過上千次反復試驗,在研發中不斷更換思路、不斷改進工藝,最終於2023年生產出成品。和之前產品相比,這套設備替代兩套設備功能,且產品價格隻有進口產品的三分之一。目前,已向華北油田等企業交付30台設備投入生產運營。“產品上線使用一年多,用戶反饋運行平穩,說明我們的產品經得起考驗,未來將在更多用戶裝置應用,替代進口后,經濟效益明顯。從能源安全角度講,意義重大。”吳忠儀表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王學朋介紹說。
同時,作為生產控制閥的老牌企業,不斷打破技術壁壘,拿下一個個自主可控技術。吳忠儀表和國內企業、科研院所聯合攻關,解決了核電領域高端控制閥長期被國外“卡脖子”難題,“汽水分離再熱系統調節閥國產化”項目產品在“華龍一號”核能發電裝置中成功應用,實現進口替代,擺脫國外企業長期壟斷,保障了我國三代核電機組安全生產運行﹔“超大口徑調壓裝置關鍵用閥研制”項目,攻克口徑大、壓力高、氣候環境復雜等技術難題,突破超大口徑控制閥的設計、制造、試驗測試等關鍵技術,產品在西氣東輸、中俄東線等國家重大工程中成功應用,替代進口產品,保障了國家能源戰略安全。“我們建立了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寧夏煤化工控制閥工程研究中心和寧夏重大裝備關鍵調節閥研發創新團隊等創新平台和創新載體,擁有180名各類科研人才,每年投入近6000萬元研發經費。近年來,針對國外限制我國核心技術,我們持續加大自主創新投入,開發出控制閥新產品60多項,有24項被評為國家級重點新產品,取得400多項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被工業和信息化部評為‘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王學朋介紹。
“創新始終是企業的第一使命。我們將繼續加大科研投入、加強人才培養,開發出更多可替代進口的新產品並實現產業化,加快推進吳忠儀表閥門在核電、水下作業、船用、LNG等領域的應用,力爭在高端閥門應用領域取得新突破。通過科技創新,使吳忠儀表再次轉型升級,邁向智造巨人。”王學朋說。(記者 鐵志平 李 良 楊玉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