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寧夏要聞

西吉文學:盛長在大地上的另一片“庄稼”

2024年10月21日09:07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西吉縣,一片盛長文學的沃土。

首個“中國文學之鄉”——西吉縣。 記者 郭小立 攝

作家郭文斌簽名贈書。

4月28日,西吉縣舉行“厚植家鄉情·提振精氣神”本土生活的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和寧夏作家協會會員座談會。

西吉縣青年作家馬駿(筆名柳客行)創作的散文作品《青白石階》榮獲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

復旦大學與木蘭書院聯合開展公益夏令營活動。(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西吉縣文聯提供)

文化名片

沃土育良種 文學初長成

西吉,一片盛長文學的沃土。葫蘆河靜靜流淌,滋養著這片土地千年﹔月亮山巍峨聳立,賦予這片土地無盡的活力。

這片山水相依、人文薈萃的土地,見証了歷史的變遷,孕育了綿延不絕的文學血脈。深厚的歷史底蘊、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勤勞智慧的人民,共同塑造了西吉獨特的文學風貌。

在這片文明浸潤的土地上,文學如同另一片生機勃勃的“庄稼”。正如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所言:“文學不僅是西吉這塊土地上生長最好的‘庄稼’,西吉也應該是中國文學最寶貴的一個‘糧倉’。”

2011年10月,中華文學基金會命名並授予西吉縣“中國文學之鄉”稱號,這不但是我區也是我國文學史上首個被命名為“文學之鄉”的縣。

在西吉這片廣袤的土地上,文學的種子在肥沃的土壤中生根發芽,從田間地頭到繁華都市,從青澀少年到文學巨匠,他們用筆描繪出精彩紛呈的人生畫卷,謳歌時代的輝煌。

西吉縣依托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富的民族文化、多元的風土人情和深厚的文學積澱,大力發展文化和文學藝術事業,營造了良好的人文環境,使得“西吉文學”逐漸成為一個響亮的品牌。

當地作家們懷揣著對文學的初心,辛勤耕耘、筆耕不輟,涌現出一大批有實力的作家和有影響力的作品。郭文斌、馬金蓮、了一容、火仲舫、火會亮、單永珍等一批西吉籍作家活躍在全國文壇上,他們的作品榮獲茅盾文學獎提名、魯迅文學獎、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冰心文學獎、春天文學獎等20余項國家級文學獎項。

歲月流轉,文學如同陳年佳釀,醇厚而濃烈﹔亦如一眼清泉,滋養心田,承載著對家鄉的深情厚愛、對人性真善美的贊頌,啟迪心靈。

文化探析

文學“庄稼”倉滿盈

文學種子生根發芽

9月,農田的庄稼豐收了。康鵬飛駕駛著一輛三輪車,車上滿載著青貯玉米草料,運到地點后,康鵬飛便拿起筆開始新的創作。

出生於西吉縣將台堡鎮明星村的康鵬飛是一名農民。2000年起,他開始嘗試小說創作。歲月的流轉和生活的沉澱,賦予了他豐富的寫作靈感。

即便外出打工,在工廠勞動之余,他也沒有放棄自己的文學夢想,不但堅持閱讀書籍,而且每天寫日記,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感。

“看了你的日記,讓我看到了寫作的另一種可能。”1998年春節期間,康鵬飛遇到時任固原市文聯主席的郭文斌。在閱讀了康鵬飛的日記后,郭文斌對他的寫作才華給予了高度評價和鼓勵。

2005年,康鵬飛的短篇小說《夜班車》獲得全國首屆文學鯤鵬獎﹔2014年,他獲得寧夏“書香之家”稱號、寧夏“讀書成就創業夢”二等獎。至今為止,他創作的散文和小說累計達50余萬字。

在西吉這片熱土上,像康鵬飛一樣熱愛文學且專心創作的人,還有米志強、王敏茜等1600余人。

米志強是興平鄉友愛村下源組村民。初中畢業后,米志強在家務農,后因孩子生病需要高額治療費,他陸續到煤礦、工地打工。2021年,他在西吉縣吉強鎮大灘村開了一家按摩店,工作之余仍進行文學創作。米志強說,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文學創作成為他自我激勵的方式,鼓勵他積極應對生活的種種挑戰。

“加入楹聯群有助於你規范自己的創作習慣。”2018年,固原市的石油工人張新亮向米志強推薦了一個楹聯愛好者的交流群組。從此,米志強每周至少提交一份楹聯作品,督促他定期創作。

米志強的作品主要記錄個人經歷和鄉村變化。但這個看似微小的創作主題,不僅反映了他個人的成長經歷,也能夠捕捉到社會的發展脈絡。截至目前,米志強創作詩歌200多首、散文6篇,他在《六盤山》《葫蘆河》等雜志上發表文章5篇。

西吉文學,不僅是農民的精神食糧,更是莘莘學子的心靈燈塔。“我能在文章的字裡行間汲取知識、開闊視野。”西吉縣第六小學學生張臻說,文學是他心中不滅的火焰,照亮前行的路。

“我們將大力發展繁榮文學事業,努力培養更多優秀的文學工作者。”西吉縣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著力將新時代文學實踐點打造成為區市作家乃至全國作家的重要文學根據地和全國示范點。

文學庄稼茁壯成長

9月23日,走進西吉縣吉強鎮楊河村的木蘭書院,古朴典雅的建筑述說著西吉文學的故事。陽光透過樹葉縫隙,洒在斑駁的牆壁上,為寧靜的書院增添了一抹動人的色彩。

西吉縣木蘭書院先后被確定為自治區文聯文創基地、自治區圖書館木蘭書院分館、固原市作協創作基地。“木蘭書院旨在提升作家創作水平,為外地作家和本地作家搭建溝通的橋梁,使得西吉本地文學作品被看見、被傾聽、被尊重。”木蘭書院創辦人史靜波說。

截至目前,全國各地先后有1200多名作家陸續走進木蘭書院採風和創作。駐院農民作家完成散文、小說、詩歌手稿200余萬字,已出版文學著作6部。

“西吉縣擁有適宜文學創作的環境,這片土地為文學創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加之西吉人民的拼搏精神,為西吉文學的繁榮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西吉縣文聯主席劉德飛說。

木蘭書院已與寧夏作協和寧夏文藝評論家協會建立合作關系,通過結對方式,讓專業作家對農民作家進行一對一指導,並為農民作家提供一個發表作品的平台。

作為中國首個“文學之鄉”,西吉文學的成長,得益於“天時、地利、人和”的完美融合,以及一個個諸如史靜波這樣熱衷於文學事業的人。

2010年,時任西吉文聯主席的郭寧,懷揣著一個宏偉的夢想——將西吉縣打造成中國首個“文學之鄉”。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召集了康鵬飛等一批農民作家,組織了一系列的講座和培訓班,不僅傳授文學知識,更激發了農民作家們的創作熱情。

西吉縣大力支持文學領域的發展。作家們團結協作、相互支持,共同舉辦一系列文學研討會、改稿會和鄉村詩會。文學創作者們表現出極高的自覺性,無論是在田間地頭還是在社區,都會看到他們的身影。

郭文斌工作室位於將台堡鎮明星村,主體工程以郭文斌老宅子為主,展出他的所有作品、手稿、讀書筆記及獲獎証書(復制)、國內外名家名作。工作室通過寫作技巧和閱讀分享,積極倡導全民閱讀風尚,讓文學和藝術更親近民眾。通過這些活動,工作室致力於讓文學的種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發芽。

文學果實挂滿枝頭

7月31日,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以下簡稱駿馬獎)評選結果揭曉,西吉縣青年作家馬駿(筆名柳客行)創作的散文作品《青白石階》獲獎。8月18日,全國第25個、寧夏首個中國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時代文學實踐點落戶西吉縣。

西吉文學如同豐收的秋季,喜訊接二連三。2017年,西吉縣作家馬金蓮獲得“人民文學獎”、單永珍獲得“飛天文學獎”、王西平獲得“柔剛詩歌獎”等﹔2018年,西吉作家馬金蓮摘得魯迅文學獎……

位於西吉縣硝河鄉文化園內的文學館,以“文學照亮生活”為主題,分別從西吉縣的自然歷史文化和文學的發展、繁榮、輝煌及文學的教育意義五個部分,闡述了西吉文學的發展過程。“西吉縣之所以要打造文學館,是因為文學在這裡不僅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滋養。”劉德飛說。

陳列在文學館裡的文學期刊,成為當地培養與儲備文學人才的主陣地。20世紀80年代起,西吉縣文學藝術事業取得顯著成績,在一大批本土作家的努力下,成立了“葫蘆河文學社”,從油印《西吉文藝》開始,相繼創辦了《山裡紅》《進修林》等文學刊物,極大地促進了西吉文學事業的發展。

刊物是文學的有形載體,是促進文學發展的基石。西吉縣通過編纂刊物,為當地農民和學生提供展示才華的舞台。同時,設立專門的校園文學板塊和本地作家作品展示區,定期出版校園文學特刊,有效地促進了文學知識的普及和文學創作水平的提升。

近年來,西吉縣先后投資2000多萬元,陸續打造了以西吉文學館為中心,輻射帶動西吉“文學之家”、“蒼天一滴淚”文創基地、將台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園、郭文斌工作室、紅軍寨研學基地等“1+9”文學創作陣地,不斷完善支持文學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

西吉縣共有23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600余名省市級作家協會會員,1600余名本土創作者在報紙、雜志上發表文章,為“文學之鄉”的美譽增添了堅實的基礎。

截至目前,西吉籍作家先后獲得“茅盾文學獎提名”“魯迅文學獎”國家級文學大獎7次,獲得“冰心文學獎”“春天文學獎”等全國性文學大獎近40次。據不完全統計,當前西吉籍作家、詩人已有60余人出版了個人專著,100余人(次)的作品入編國家級作品集。

文化點評

涌動不絕的生長力量

“這裡有土壤,能給文學的‘庄稼’供給足夠豐沛的營養﹔這裡有隊伍,能為文學的成長提供涌動不絕的力量。”中國作協創聯部副主任黃國輝表示,西吉縣優秀的文學傳統能對新的文學實踐給予最好的饋贈,每一個文學成果的產生都能得到耐心呵護與精心培育。

西吉文學是游牧文化、農耕文化、邊塞文化、古絲綢文化、紅色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的結晶。縱觀西吉本土作家的創作視角和風格,以人們的情感、生活表達心聲,表現著對家鄉的厚愛眷念,追求貼近現實,是西吉文學最明顯的特征。

全國第25個、寧夏首個中國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時代文學實踐點落戶西吉縣。“西吉的作家們用心用情,把自己的精神和心靈與我們所面對的創作緊密結合在一起,認真探索著每一個創作門類的藝術規律,去經典化地推動西海固、推動寧夏的文學發展。”黃國輝說。

在西吉這片富饒的土地上,文學如同堅韌不拔的“鐵杆庄稼”,遍地開花,散發著迷人的芬芳。它不僅是當地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黃國輝表示,西吉縣為作家交流提供了豐富的形式內容,為作品產出提供更務實的支持,也為各民族作家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更具有精神價值的文學載體與實踐平台。

文化自信

文學讓生活有了詩意

“文學給我生活的力量和勇氣。”西吉籍寫作愛好者石永成說。1993年,石永成高中畢業,離開家鄉到新疆烏魯木齊打工。

晚飯后,石永成用身上僅有的8元錢,買了一本張賢亮的書《靈與肉》。石永成當時身上僅有300多元,他的一個同學來信說急需用錢,於是他就把300元夾在寫好的信裡寄了過去。

“唯其有痛苦,幸福才更顯出它的價值。”石永成在閱讀時,被文章中的這句話深深打動。故事中的主人公即使身處逆境,依舊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希望,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讓石永成感到極大地震撼。

“隻要像主人公許靈均一樣,保持樂觀和堅韌,就一定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和成功。”石永成表示,這更激發了他對生活的熱情和對未來的期待,促使他更加專注和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

“15歲時,每天晚上通過父親的收音機收聽單田芳的評書,逐漸對文學產生興趣。”西吉籍作家楊秀琴述說著創作的初衷,《隋唐演義》評書片段,激發了她對文學的興趣,隨后便沉浸在文學名著的海洋中。

楊秀琴曾激勵女兒,隻要女兒能好好學習考上高中,她就努力創作爭取發表文章。等她女兒考上高中后,她的散文《飄蕩的紅頭繩》也發表在《葫蘆河》雜志上,自此走上了文學創作道路。

西吉“文學之花”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緊緊把握時代脈搏,熱情謳歌西吉縣在各項事業發展中取得的成就,生動再現全縣干部群眾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進程中的生動實踐。(記者 郭小立)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