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人民日報看寧夏

西吉 文學是茁壯的庄稼(新時代畫卷)

2024年10月15日09:2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詩意生活

2019年,寧夏西吉縣作協主席史靜波回到家鄉楊河村創建木蘭書院,通過文學交流、研學體驗等活動,探索文學賦能鄉村全面振興。圖為史靜波在錄制介紹西吉文學的短視頻。

詩意生活

今年46歲的單小花,從事文學創作多年,出版散文集《苔花如米》《櫻桃樹下的思念》,去年成為中國作協會員。圖為單小花在家中寫作。

詩意生活

95后作家馬駿是寧夏西吉縣吉強鎮團結村人,他創作的散文集《青白石階》獲第十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因患脊髓性肌萎縮而依靠輪椅生活的他,常在家門口的大柳樹下看書,筆名取為“柳客行”。圖為馬駿在閱讀。

詩意生活

西吉縣詩聯和春官詞學會會長、六盤山區春官送福非遺傳承人胥勁軍在唱春官詞。多年來,他搜集整理春官詞2000多首,助力非遺傳承。

詩意生活

1972年出生的楊秀琴是寧夏西吉縣將台堡鎮牟榮村人,著有《就戀這把土》《草長鶯飛》等作品集。她曾經這樣激勵女兒,隻要女兒能好好學習考上高中,她就努力創作爭取發表,自此走上文學創作道路。圖為楊秀琴在勞作間隙。

詩意生活

木蘭書院裡,趙玲與他的“詩歌輪胎”合影。今年55歲的趙玲是寧夏西吉縣偏城鄉曹垴村人,20多年前罹患腦瘤導致雙目失明,后來學會了用盲文閱讀和寫作,如今經營一家按摩店。

詩田耕耘

李成山1964年出生在寧夏西吉縣吉高同村,從小愛好文學,已在《六盤山》等刊物發表詩歌、散文300余篇。他用《平凡的世界》裡的話形容自己,“永遠也不喪失一個普通勞動者的感覺。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圖為李成山在放羊。

詩韻大地

今年7月,復旦大學社會實踐基地在木蘭書院成立,服務周邊鄉村兒童和中小學生。圖為復旦大學支教實踐團與孩子們的合影。

西吉縣委宣傳部供圖

詩韻大地

2021年12月,在中國首個“文學之鄉”命名10周年系列活動中,西吉文學館開館,成為西吉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地標。圖為西吉文學館。

詩心共鳴

木蘭書院內的改稿會。木蘭書院聘請40多名農民文學愛好者,在改稿會上經常性開展文學研討,影響帶動300多名鄉村文學寫作者進行創作。

寧夏西吉縣月亮山日出。

中國首個“文學之鄉”授牌詞

耐得住寂寞,頭頂純淨天空,就有詩句涌現在腦海﹔守得住清貧,腳踏厚重大地,就有情感激蕩在心底。在這裡,文學之花處處盛開,芬芳燦爛﹔在這裡,文學是土地上生長的最好的庄稼。

——中國作協中華文學基金會

生活的滋養 文學的交響

記者 陳圓圓

寧夏西吉,六盤山下、西海固地區的一個縣。在這裡,山鄉是平凡的,梁峁相間,溝壑縱橫﹔山鄉又是不平凡的,土地上長出格外旺盛的“庄稼”——文學。

曾經“苦甲天下”之地,今以“文學之鄉”聞名。全縣人口47.2萬,1600余人從事文學創作,農民作家有三四百人,文學愛好者更是眾多……在西吉,農民是播種者、耕耘者,也是書寫者。他們書寫自己的生產生活,書寫這片被注入豐饒詩意的神奇土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今中外很多文藝名家都是從社會和人民中產生的”,對於新的文藝群體,“我們要擴大工作覆蓋面,延伸聯系手臂,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他們,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團結、吸引他們,引導他們成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有生力量”。

這裡有深厚土壤,能給文學生長供給豐沛的營養。一個縣緣何涌現出這麼多作家詩人?深厚的文化傳統和淳朴的民風民情,地方政府對文藝事業的尊崇呵護,寫作者互相欣賞互相激勵的文學風尚,《六盤山》《朔方》《葫蘆河》等文學刊物的托舉汲引,滋養著西吉文學的源與流,而西吉文學的根和脈,無疑來自新時代新思想。

新的“精氣神”,積蓄成涌動奔流的文學能量。從西吉鄉親的字裡行間,總能感到“情不自禁”的表達沖動——是謳歌人性的善良,也是吟頌家鄉的變化﹔是在這片土地上辛勤勞作的場景,也是自強不息與命運抗爭的身影。95后殘疾作家馬駿靠文學“站立”,獲得駿馬獎的《青白石階》是躺在炕頭用手機一個字一個字“摳”出來的﹔輟筆20年的農民李成山,在脫貧之后重拾寫作﹔“我們的作品就是要關懷生命的疼痛,給人以鼓舞、給人以力量、給人以希望,如同陽光一樣照進人們的生活和內心世界”,盲人作家趙玲這樣形容文學的給予。質朴的文字背后,隱藏著令人動容的故事。觀照生活、命運、情感,表達心情、心聲、心願,始終追求真善美,是這片土地上最深沉的文學力量。

這裡有新時代的山鄉巨變。西吉是寧夏最后一個實現脫貧摘帽的縣,見証著西海固地區揮別“貧困”的攻堅步履。“剁開一粒黃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餓”,變成了“春賞花、秋嘗果”,望得見山、記得住鄉愁。現代的養牛車間、整潔的硬化道路、設施齊全的休閑廣場、書香濃郁的木蘭書院……悄然的變化,可感可知。更多新作家“冒”了出來,描繪家鄉的驚人變化﹔一些原本無暇寫作的人,也有了追求文學夢想的條件。廣袤山鄉發生的歷史性變革,為文學創作蹚出天高地闊的無限可能。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文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曾說,“文學不僅是西吉這塊土地上生長最好的庄稼,西吉也應該是中國文學最寶貴的一個糧倉。”

是的!當這群可愛的勞動者俯下身聆聽大地的心跳,拿起筆記錄新時代的山鄉脈動,文學的詩篇在筆尖匯聚,生活的詩情從心底流出。大地上長出的文學,為壯闊的時代畫卷增添新美圖景。

圖片除署名外均為本報記者伊霄攝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