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人民日報看寧夏

寧夏回族自治區扎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塞上江南寫新篇(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

2024年08月26日09: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打開中國地圖,一個碩大的黃河“幾”字,在西北蕩出一撇,滋養著寧夏回族自治區這片“塞上江南”。千百年來,各族人民在這裡交流、交往、交融。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寧夏考察,寄語當地干部群眾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落下”“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總書記的囑托,激勵著寧夏廣大干部群眾攜手奮進。

寧夏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為牽引,努力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寧夏篇章。寧夏廣大干部群眾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在塞上沃土同心筑夢。

產業興旺:夯實各民族共同富裕之基

在寧夏東部的戈壁灘上,矗立著一個壯觀氣派的現代工業園區——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在這裡,一座座巨型裝置高聳林立,乳白色管道盤旋半空、布滿廠區。很難想象,這個西北地區第一家產值超千億元的化工園區,20多年前還是一片荒原。

“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沒有捷徑,唯有實干,這是寧夏產業發展的秘訣。作為典型的富煤省份,寧夏煤炭探明儲量超300億噸,但長期靠煤吃煤、結構單一。寧夏決定建設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將其作為“一號工程”,發展“由粗到精”的全產業鏈加工。

煤制烯烴的裝置點不著火,上百名工人就“釘”在爐子旁,“吃三睡五干十六”﹔“洋設備”消化不了“中國煤”,技術人員就夜以繼日地攻關,研制出“神寧爐”……經過多年建設,如今,寧東基地工業經濟體量已佔寧夏的近30%。2024年,基地用工用才需求近萬人,為寧夏各族群眾增收創造條件。

近年來,依靠東西合作、科技支寧,寧夏現代工業不斷提質升級:煤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在全國爭得一席之地﹔吳忠儀表關鍵閥門、共享鑄鋼3D打印等“單打冠軍”讓人眼前一亮﹔中衛雲基地建成算力和互聯網交換“雙中心”,全自治區算力質效指數位居西北前列……

資源是寧夏創業的起點,實干是寧夏發展的法寶。而今,創新正成為這片土地繼續前行的動力。

碧空之下,賀蘭山麓,一排排綠色的樹木整齊排開,小小的紅色枸杞果掩映在綠葉間。一望無垠的枸杞園區內,看不見人影。

“我們採用水肥一體化灌溉、植保無人機等先進技術設備,種植過程全智慧化。平時,1500畝園區隻需要17名常駐員工管理。”寧夏百瑞源枸杞產業基地員工潘廣仁說。

枸杞是寧夏的一張名片。目前,全自治區枸杞產業直接從業人員已達27萬余人,人均年收入3.6萬元。寧夏在枸杞良種繁育、精深加工、標准體系建設等方面大力創新,全國枸杞新產品新品類90%以上由寧夏研發生產。

“越是欠發達地區,越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給寧夏傳統農業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

——小枸杞做出新產品:枸杞酒、枸杞香薰等創新產品受到年輕人青睞﹔

——賀蘭山下美酒飄香:全自治區60多家酒庄的葡萄酒在國際大賽中獲得1700多項大獎﹔

——冷涼蔬菜含“智”量高:寧夏蔬菜良種覆蓋率超90%,提質增效技術覆蓋率達到80%……

寧夏枸杞、葡萄酒等“六特”農業產業持續高質量發展。2023年,寧夏一產增加值增速居全國第二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居全國前列。寧夏各族兒女共同富裕的基礎愈發扎實。

交融互鑒:拓寬各民族全方位嵌入之路

周末一早,寧夏吳忠市的早茶店裡座無虛席,人聲鼎沸。各族群眾圍桌而坐,一邊喝吳忠特色八寶茶,一邊品嘗美食。

“你看這八寶茶,沙棗來自新疆,芝麻來自河南,茶葉、桂圓來自南方,枸杞是我們當地有名的特色產品,這是一碗匯聚各地特色食材的茶,象征著民族大團圓。”吳忠市商務和投資促進局消費促進科科長丁學寶說。

寧夏,古時,中原農耕文明與西北游牧文明在此融合。而今,寧夏各族群眾共享美好生活。

各民族如何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合抱、相知相親?

回望歷史,這片熱土寫下許多民族交融的佳話——

西夏時期的瓷器上,繪制著中原地區的牡丹花圖案﹔石雕力士志文支座,則將唐宋雕刻特色和黨項族風情巧妙融合……在寧夏博物館,一件件充滿特色的文物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駐足觀賞。它們跨越千年,訴說著各民族相濡以沫、交融互鑒的故事。

放眼當下,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在寧夏隨處可見——

走進銀川市金鳳區頤和城府社區,各類活動室裡熱鬧非常:故事分享會、鄰裡課堂、舞蹈排練、少兒古詩朗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吸引很多居民前來參與。

在頤和城府社區,少數民族人口佔比近四成。“我們每周都會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向各族群眾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把民族團結的種子播撒到社區每一個人心中。”頤和城府社區黨委副書記騰婉露介紹,近年來,社區建立起黨建引領民族工作融入社區發展的治理新模式,打造石榴籽民族團結主題公園、石榴籽愛心服務站等,讓團結之花沁潤人心。

社區,是城市中最活躍的“細胞”,也是民族團結、百姓安居的重要場所。在寧夏,像頤和城府這樣的互嵌式社區已有80多個。

銀川市金鳳區長城花園社區內,愛心理發、小家電租借、老年飯桌等惠民服務,切實提升居民幸福感﹔在吳忠市利通區勝利鎮,鄰居節、睦鄰百家宴拉近鄰裡距離,全鎮9個社區每月輪流辦集市,讓趕大集的快樂推門可及……各族群眾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在社區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

寧夏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土地。近年來,寧夏大力挖掘紅色資源,通過紅色教育等形式,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扎根於人們心中。

今年4月,一場持續29年的“百裡徒步”獲全網點贊。自1995年開始,固原二中的初一、高一新生,都會在清明節前夕徒步從學校往返任山河烈士陵園,通過這堂“行走的思政課”重溫革命精神,緬懷先烈。

在吳忠市同心縣紅軍西征紀念館,10歲的女孩丁萱為參觀者進行了多場講解,“這份經歷會成為我的寶貴回憶”……

夯基育苗、凝心鑄魂。現在,寧夏所有市縣區已全部創建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人們從內心深處育出“團結花”。

生態保護:守好各民族永續發展之本

“最新蹤跡!寧夏賀蘭山雪豹‘F1’5個月移動368公裡。”

一隻雪豹的行蹤,牽動著無數寧夏人的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賀蘭山的生態保護,雪豹群體的出現,標志著賀蘭山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有了新的成果。”寧夏賀蘭山管理局科研人員表示。

巍巍賀蘭山、九曲黃河水,共同孕育了這片塞上江南。保護生態,就是保護各族群眾在寧夏宜居宜業的自然基礎。

曾經,賀蘭山裡挖掘聲隆隆,遍地礦坑。“那時山裡的馬鹿、岩羊已見不到蹤影。”石嘴山市大武口區賀蘭山林場場長溫鵬天回憶。

2017年,寧夏全面啟動了賀蘭山生態環境整治和修復工作,先后完成了保護區內169處人類活動點的綜合治理,83處礦業權全部退出,53處工礦、農林牧、旅游等設施全部拆除。自賀蘭山、六盤山、羅山“三山”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實施以來,全自治區完成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和國土綜合整治56.48萬畝。2021年,賀蘭山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入選全國生態保護修復十大典型案例。

黃河流經寧夏397公裡,守護好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寧夏任重道遠。

漫步在銀川鳴翠湖國家濕地公園,隻見灌木青草郁郁蔥蔥,岸邊蘆葦隨風搖擺。“寧夏取締封堵58個入河(湖、溝)工業企業直排口,建設投運人工濕地55處,決不讓污水流入黃河。”銀川市水務局水利建設服務中心副主任岳曉燕介紹。

近年來,寧夏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關停沿河砂場、搬遷污染企業、退出養殖產業,入黃排水溝全部納入排污監控,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全部提標改造。目前,全自治區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全面消除,22條重點入黃排水溝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Ⅳ類以上,寧夏水土流失面積減幅達18.9%。

寧夏曾是中國土地沙化最為嚴重的省份之一,如何才能治理好?

白芨灘,處於銀川東大門位置,也曾是距離首府城市最近的沙漠地帶。1985年,王有德被任命為白芨灘防沙林場書記、場長。30多年間,他和職工扎根林場,一點點試驗出麥草方格、骨干林帶等治沙方法。

“有時候正值三伏天,沙漠裡能達到50攝氏度的高溫,大家為了盡快完成效果實驗,常常戴個草帽就在烈日暴晒下行走。”王有德一邊仔細打量露出芽尖的檸條,一邊講述治沙的辛勞。當年,攀越百米高的沙丘時,腳踩在流動的沙子上,走一步,滑下去半步,前進異常艱難。

通過幾十年艱辛探索,如今,林場已煥然一新:白芨灘自然保護區148萬畝的沙漠擁有了超過41%的森林覆蓋率,成功逼退沙漠20余公裡,實現了真正的“人進沙退”,也成為“三北”工程精准治沙、科學治沙的樣板區。

“未來,要從娃娃抓起,讓他們了解和熱愛農業、林業和治沙事業,把幾代人經過奮斗形成的‘治沙精神’‘工匠精神’傳承下去。”站在白芨灘林場的沙丘上,王有德語氣堅定。

從“盼溫飽”“求生存”,到“盼環保”“求生態”。寧夏各族群眾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守護好可持續發展的“綠水青山”。

生活幸福:奏響各民族安居樂業之歌

寧夏固原市西吉縣馬蓮鄉馬蓮村的地頭綠意盎然。

“咱西吉的馬鈴薯吃著香得很,你嘗嘗!”馬蓮村村民蘇發強說,當地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適宜種植各種冷涼蔬菜,“我種了5棚早熟馬鈴薯,一年就能收入5萬多元”。

馬蓮鄉黨委書記張志高介紹,除了種植馬鈴薯,馬蓮鄉選育引進各類蔬菜優良品種200多個,新技術普及率達95%。通過“訂單生產、基地共建、互利共贏”的聯農帶農機制,馬蓮鄉帶動合作社和農戶共同發展蔬菜產業,周邊群眾每年戶均增收達2.3萬元。

在鄉村,守家待地,田頭興旺﹔在城鎮,小區樓下,就業方便。

在固原市彭陽縣白陽鎮茹河街社區,今年32歲的馬小花在小區樓下的就業幫扶車間裡,做起品控質檢的工作。

“每天上班通勤不到10分鐘,好著呢。”馬小花笑著說,這個暑假幾位“寶媽”工友商量著加班趕工、輪流休假,趁假期帶孩子們外出旅游。

作為“十三五”時期彭陽縣勞務移民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集中安置區,茹河街社區依托閩寧協作機制,為勞務移民建起就業車間,穩定吸納100多人就近務工,人均計件制月薪約2400元,讓更多的“馬小花”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吳忠市紅寺堡區,是全國最大的單體易地搬遷生態移民集中安置區,總人口23.5萬。幾十年前,這裡生態脆弱、荒漠化嚴重。現在,荒漠戈壁上建成一座生態新城,“干沙灘”變成了“金沙灘”。

幸福生活的圖景裡,醫療保障必不可少。

為滿足寧夏南部山區群眾的就醫需求,解決當地居民“熬”大病、“扛”怪病、轉診難等問題,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醫院下沉醫療資源,與中衛市海原縣政府共建寧南醫院,已接診187.78萬人次西海固地區患者,危重病人搶救成功率超過95%。

最近一個月,中衛市中寧縣喊叫水鄉衛生院的青年醫生吳海洋正在寧南醫院參加培訓。“在中醫科我學會了針刺、艾灸等技術,很有收獲。”吳海洋說,自己希望培訓完繼續扎根基層,為喊叫水鄉的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如今,寧南醫院為寧南山區31個基層醫療機構的708人次醫護人員提供了免費培訓,讓基層醫生獲得更多技術支持和學習培訓機會。

收入增加,身體健朗,積極生活的精氣神也得跟上。

在中衛市中寧縣大戰場鎮紅寶村,有一支平均年齡50多歲的農民合唱團。團員王小萍最愛唱的歌,唱的就是村民們搬到紅寶村的故事。

“剛開始唱的時候總忍不住哭。”王小萍說,“現在越唱越起勁,心裡也越來越敞亮。”

紅寶村是寧夏第二批吊庄移民村,村民們從“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溝峁深處搬出,在黃河邊的新家園拓荒地、戰風沙,建設起充滿希望的綠洲。

“村民們唱了5年多,合唱團已經成為他們的精神‘加油站’。”合唱團指導老師李震宏說,紅寶村農民合唱團將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與合唱藝術緊密結合,創作了《紅彤彤的日子》《寧夏人最念黨的恩》等歌曲,用歌聲記錄吊庄移民的奮斗故事,贊頌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如今,中寧縣12個鄉鎮,個個都有農民合唱團。

畫好最大同心圓,中華民族一家親。寧夏各族人民正用實際行動加快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同心共圓中國夢的種子在塞上江南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記者徐元鋒、陳振凱、吳雪聰、秦瑞杰、柴逸扉、朱金宜,人民網記者郝萍)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26日 第 01 版)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寧夏銀川市啟動防汛Ⅱ級應急響應
  人民網銀川8月25日電 (記者梁宏鑫)記者從寧夏銀川市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獲悉,綜合前期降雨疊加風險,經會商研判,銀川市決定於8月25日11時將銀川市防汛應急響應由Ⅲ級提升至Ⅱ級。 按照要求,靈武市、興慶區要明確坐鎮指揮和一線指揮責任領導,全面加強監測預報預警、滾動會商研判、應急響應、臨災“叫應”、轉移避險、指揮調度和搶險救援等各項工作。…
寧夏出現強降雨 部分路段臨時交通管控
  人民網銀川8月25日電 (記者穆國虎)24日10時至25日11時,寧夏大部出現降雨(0.1∼203.0毫米),交管部門對部分路段及收費站上站的所有車輛實施臨時交通管制。 據氣象部門通報,24日10時至25日11時,銀川市興慶區、金鳳區、西夏區東部、賀蘭縣東部、永寧縣東部和靈武市北部,平羅縣東部、惠農區南部,鹽池縣西北部共216站超過50.0毫米,銀川市興慶區通貴鄉、月牙湖鄉、掌政鎮和大新鎮,金鳳區良田鎮和豐登鎮,靈武市臨河鎮、寧東鎮和梧桐樹鄉,永寧縣勝利鄉、望洪鎮、楊和鎮、望遠鎮,賀蘭縣金貴鎮,平羅縣頭閘鎮、靈沙鄉,惠農區禮和鄉、廟台鄉,鹽池縣高沙窩鎮等共60站超過100.0毫米﹔最大累計降雨量出現在寧東鎮中水回用廠為203.0毫米,最大小時雨強出現在永寧縣望洪鎮望洪林場為78.5毫米/小時(25日01時)。…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