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速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寧夏工業“穩”在哪
2024年上半年,全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8%,較去年同期加快5.6個百分點,高於全國6.8個百分點,位居全國第二,工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75.3%,工業稅收佔全部稅收比重達59.3%。
近兩年來,寧夏工業經濟增速始終位居全國“第一方陣”,發展勢頭穩健。
雖然屢有市場波動,但寧夏工業經濟依然破風逐浪,奮楫爭先。
雖然是經濟欠發達省份,但寧夏始終懷揣滾石上山的堅韌,向“新”而行,因“特”而興,聚焦重點、精耕細作。
縱然還有許許多多的“雖然”,但寧夏工業經濟,在破除萬難中,勇開頂風船、無懼回頭浪,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美好願景。
創新增志氣、轉型強骨氣、項目添底氣,服務提人氣。
穩中向好,穩中提質。寧夏工業經濟穩健發展的背后,是一次一次又一次奮斗奮斗再奮斗的知重負重與砥礪奮進。
(一)
寧夏工業經濟之“穩”,穩在創新。
“沒有創新,企業就沒有發展,就會被市場淘汰。”7月25日,寧夏鑫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明璨告訴記者,該公司重點在技術創新和綠色發展上下功夫,王牌產品“膠原蛋白肽”市場銷售量三年上了“三個台階”。
寧夏塞上陽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其貌不揚”的“土生土長”企業,規模不大,但硬是研發出三大系列30多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獲得百余項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証書。
“創新精神,激勵企業走出寧夏,走向全國。”寧夏塞上陽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羅予說。
創新,持續激發著寧夏企業的雄心壯志。
寧夏工業經濟穩健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亟需強化技術自主創新,為企業深度賦能,為高質量發展蓄足后勁。
在全局處謀事,於關鍵處落子。寧夏工業聚力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促轉型、優結構、求突破,激勵企業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用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匯聚成新動能,用一項項出彩的科技成果,詮釋新質生產力的內涵。
“寧夏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瞄准產業、技術、平台‘三個制高點’,為企業營造優良的發展土壤,一大批企業投身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平台打造,積極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對位芳綸短纖維、新能源汽車電驅總成、超細切割金剛線等一批關鍵技術研發加速推進。”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介紹。
為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強鏈固鏈,寧夏工業和信息化領域不斷完善創新體系建設,加大企業技術中心培育力度,出台了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實施方案,構建了3個系列12個類別的企業梯次培育體系,並針對不同階段、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企業量身定制支持政策,引導全區各類企業依靠科技創新實現梯度成長和高質量發展。同時,聚焦優勢特色產業,加速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圍繞新型材料、數字信息、裝備制造等領域,埋頭鑄劍,全力研制一批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廣、經濟效益好的新產品,加快首台(套)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軟件產品的推廣應用,全球最大的工業級鑄造砂型3D打印機榮獲“全國鑄造裝備創新獎”、突破了氮化鋁全產業鏈量產關鍵技術、全國最大的300萬噸CCUS技術成果應用示范項目落戶寧夏,國內最大砂型3D打印機、首台超大型採煤輸送裝備、首套特大型風電軸承裝備、首條氮化鋁全產業鏈等24項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一批擁有“獨門秘籍”的“單項冠軍”“硬核產品”正成為寧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力軍。
截至2023年年底,寧夏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95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045家,國家和自治區企業技術中心達到110家。有研發活動的規上工業企業佔比達到41.2%,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個百分點。
俯身耕耘,創造無限可能。
(二)
寧夏工業經濟“穩”的基石,還在於堅決、堅定的轉型升級。
寧夏工業傳統產業佔比近90%,要建設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現代產業體系,實現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不轉不行,轉慢了也不行。
近年來,寧夏扎實走好、走深、走實產業轉型升級之路,以國家標准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有效化解低端低效產能,支持企業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讓傳統產業在數字賦能、綠色轉型中煥發新生、贏得未來。
“轉型升級是產業高端化發展的必然選擇,是產業智能化發展的必然選擇,是產業綠色化發展的必然選擇。”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用三個“必然選擇”闡述轉型升級的重要性。
數字經濟時代,轉型必須具備更多的數字化、智能化屬性。寧夏持續加快推進產業數字化進程,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加大對企業數字化改造支持力度,推進生產環節全鏈條改造,打造更多具有行業示范引領的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樹立一批數字化轉型典型標杆,帶動全行業、全鏈條轉型升級,實現效率倍增。
蒙牛乳業(寧夏)有限公司智能工廠項目是全球單體最大液體奶工廠,全面投產后可實現“三個100”,即100人創造100萬噸年產量、100億元年產值,打造出全球乳業工廠最高年度人效比。
寧夏巨能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以“智改數轉”賦能轉型升級,通過持續不斷的科技創新和數智賦能,已發展成為“制造智能工廠的工廠”,為中國一汽、比亞迪、廣汽等多家知名企業定制超過1600條自動化生產線。
寶豐集團通過不斷革新突破,不僅在傳統煤化工領域不斷轉型升級,還在新能源領域布局,從氫能、儲能再到光伏,形成了完整產業鏈條,成為涵蓋現代能源化工、新能源、新型儲能三大產業板塊的大型企業集團。
目前,寧夏正以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為主攻方向開展新一輪全覆蓋、高強度技術改造,實施高端化轉型、智能化轉型、綠色化轉型“三大工程”,全面推動智改數轉,加快建設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設計產品、綠色供應鏈企業,全面推行產品綠色設計和循環化生產方式,創建無廢企業、無廢園區,計劃到2027年,綠色工廠、綠色園區分別達到180個、18個。
轉型升級,夯實工業穩增長基本盤,更激發了工業穩增長新動能。
如寶豐集團、巨能機器人、蘇寧新能源等眾多企業,在深度轉型升級中提升了核心競爭力,在市場的波動中抓住戰機、尋找勝機,以企業的穩定發展、提升,戰勝了市場的暗流涌動,助力寧夏工業經濟行穩致遠。
(三)
穩步推進的項目建設,是拉動工業經濟穩步增長的又一重要因素。
今年上半年,寧夏工業投資同比增長13.2%,高於全國平均0.6個百分點,佔固定資產投資的53.7%,貢獻率355%。“三個100”重點工業項目順利推進,245個項目完成投資190.3億元,118個增長點項目新增產值163億元。
大項目、大基地、大集群,這裡面既有工業產業發展的因果關系,更蘊含著產業鏈強鏈補鏈高質量發展的一般規律。產業集鏈成群,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集聚發展,取得協同發展和成本優勢,有效增強了產業鏈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是工業經濟穩步增長的“壓艙石”。
寧夏瞄准龍頭企業產業鏈和供應鏈,開展以商招商、產業鏈招商,推動一批產業延鏈補鏈強鏈的高質量項目,產業上下游協同發展能力逐步增強,產業鏈核心產品品種不斷增多,產能產量持續提升,建成世界獨具特色的煤制油產業鏈,雙氰胺產能佔全國85%,全球最大工業藍寶石生產基地加速建成,單晶硅產能世界第一,聚力打造中國新硅都。芳綸產能全國第一,氨綸產能進入全國前列,百萬噸級“中國氨綸谷”加速崛起﹔蒙牛乳業建成全球首座全數智化工廠,伊利乳業建成全球最大單體超高溫滅菌乳生產基地……一個個特色產業集群正精彩“聚變”,穩健發展。
“今年以來,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印發了《落實項目投資攻堅年行動推動全區重點工業項目大干快上的方案》,發布了年度‘三個100’重點工業項目,在加快項目建設進度、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提升項目服務水平方面多點發力,力促工業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人介紹,加強要素保障,推動項目建設提速提效,創新服務舉措,靶向破解發展難題,確保項目從開工到竣工一路暢通。
7月28日,2024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將在寧夏啟幕,一大批重點項目將在塞上江南“接得穩、留得住、長得好”,書寫新的發展輝煌。
(四)
寧夏工業經濟之“穩”,更在於自治區黨委、政府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千方百計服務企業,幫助企業紓困解難。
自治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經常進企業調研,了解企業發展經營情況,把企業最關心最緊迫的事作為努力方向,全力幫助企業解決難題、推動發展。
“抓紓困穩企業,夯實增長基本盤。”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寧夏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持續深化實施“一企一策”專項紓困機制,凝聚合力解決問題。加強能源保供穩價,加快調整執行高耗能電價企業名單,全力降低企業成本,助推企業穩定預期、穩產增產。
為確保工業經濟穩定運行,寧夏堅持“穩”字當頭,抓調控、穩運行,綜合研判、精准施策,多措並舉幫扶企業穩產提效:
優化電力直接交易規則,下調大工業輸配電價10.64%﹔
區市縣園區合兵一處、通力協作,為企業排憂解難,一批用地、用能、融資等涉及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
有效投資持續擴大,開展項目提質增量行動,每年數百個項目簽約落地,為工業經濟提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在此基礎上,寧夏強載體、優服務,打造寬鬆務實的政策環境、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充分釋放市場主體活力。
2023年以來,寧夏持續開展“政策進千企、服務建新功”等專項行動,推動惠企政策快享直達,努力降低企業成本,政策性轉貸和融資租賃補貼入選全國產融合作典型案例﹔大力實施市場主體梯度培育行動,打造特色產業集群,優質企業已成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
“今年,寧夏縱深推進助企服務增效行動,健全龍頭企業培育庫,開展優質中小企業培育行動,推動銀行等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支持更多企業邁向新型工業化﹔分層級、分領域、分專題開展新型工業化系列培訓,綜合引進高層次產業人才,力爭培養實用技能人才3萬人,為產業轉移發展對接做好各項服務工作。”自治區工業和信息化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寧夏工業經濟的“穩”,將為產業發展和項目落地營造更加穩定的發展環境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寧夏篇章的進程中,實現更好發展、更大突破。(記者 丁建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