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選育作物新品種“以種適地”貧田富產
7月6日,從寧夏農林科學院傳來好消息,經實打測產,歷時5年8代選育成功的春小麥新品系HJ437在中度鹽鹼地上畝產達到462.86公斤,實現新突破。
因灌水困難、地勢低窪,平羅縣寶豐鎮寶豐村近千畝土地鹽分含量在0.3%以上,屬於中度鹽鹼地,種植效益很低。測產前,記者在寶豐村看到,以溝道為界,一邊金黃的麥浪翻滾,一邊蘆葦叢生、鹽斑裸露。“這50畝地就是我們的試驗田,經過幾年篩選,有6個小麥品種(系)表現出較強的耐鹽鹼性。尤其是HJ437,從田間長勢看,可以達到村裡‘好地’的產量。”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馮偉東研究員一邊介紹一邊帶著記者走向其中的一塊麥地,隻見地裡的小麥麥稈挺拔、麥穗飽滿,豐收在望。
“過去是改良鹽鹼地適應作物,‘以地適種’,但投資大、周期長、耗水量高。現在要適應新形勢,我們轉變思路,‘以種適地’,選育耐鹽鹼作物品種來適應鹽鹼地。”馮偉東說,篩選種植耐鹽高產小麥品種對於高效改良和利用鹽鹼地具有重要作用。
寧夏有不同程度的鹽鹼耕地248.7萬畝,佔耕地面積的13.8%。如何喚醒這一“沉睡”資源,向各類鹽鹼地要糧?2021年,在“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部省聯動項目“黃河上游河套平原節水控鹽產能提升技術模式與應用”的支持下, 寧夏農林科學院組建團隊進行“耐鹽高產小麥品種篩選及節水抑鹽調控技術”專題攻關,搜集寧夏區審、國家西北春麥區國審及自育高代品系等小麥種質材料200余份,採取試驗室不同鹽濃度水培條件下進行芽期、苗期小麥耐鹽性鑒定和不同地點、不同鹽分含量的大田條件下全生育期耐鹽性鑒定相結合的方式,最終篩選出了一批耐鹽高產小麥材料。其中,HJ437是寧夏農林科學院農作物研究所於2016年以自育高代品系H3098和HJ190雜交選育而成的小麥新品系,在試驗室0.4%鹽分濃度下,發芽率仍達到86.3%,具有較強的耐鹽性和很好的豐產性。
看到荒灘地裡長出這麼好的庄稼,寶豐村60多歲的村民劉和升不由得向科研人員豎起大拇指並難掩興奮地說:“村裡人均1畝多地,眼睜睜看著這些鹽鹼地荒廢了這麼多年。有了新品種,這些地就變成‘好地’了。”
馮偉東說:“我們將加快耐鹽鹼小麥新品種的培育和推廣,讓寧夏數百萬畝鹽鹼地變身為良田。”(記者 周一青 何婉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