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寧夏要聞

白芨灘:草色青蔥傳花信 苗木萬頃蕩綠洲

2024年06月14日09:19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昔日“空中無飛鳥,地上不長草”的貧瘠之地,如今已成為“三北”工程精准治沙、科學治沙的樣板區。

一代代治沙人艱苦奮斗,植樹播綠,書寫著“荒漠變綠洲”的治沙傳奇。 (資料圖 記者 王曉龍 攝)

甜水河管理站在保護區建起26棟溫棚,通過發展多種經營在帶動職工增收的同時反哺治沙。

在寧夏就讀的外國留學生在保護區研學,通過體驗扎草方格感受荒漠化治理的中國智慧。

溫棚裡生機盎然,楊幸福正在為陽光玫瑰葡萄樹修剪枝條。

幾場雨過后,麥草方格裡綠意星星點點,檸條正奮力冒出新芽。

初夏時節,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大泉林場的沙區內生機勃勃。

開欄語

寧夏是全國唯一全境屬於黃河流域、“三北”工程建設地區的省區。自1978年“三北”工程啟動實施至今,寧夏堅持把“三北”工程融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全區各族群眾通過植綠拔窮根,把生態治理同脫貧致富結合起來,用心血呵護,用汗水澆灌,將昔日荒漠變成綠洲,用實干擔當書寫新時代的“綠色奇跡”。為深入宣傳“三北”工程攻堅戰在寧夏的建設成效和經驗舉措,為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即日起啟動“美麗新寧夏 綠洲千裡行”主題採訪活動並開設專欄,重點宣傳報道全區各地在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高標准高質量打好黃河“幾字彎”寧夏攻堅戰等方面的工作亮點,展現“三北”工程攻堅戰在寧夏的生動實踐。

初夏時節,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大泉林場的沙區內黃綠交錯。無數個一米見方的草方格順著廣袤沙丘的起伏蔓延至遠方。晴空裡,層層流雲來了又走,風裡藏著幾分炎熱。方格內,綠意星星點點,檸條正奮力冒出新芽。

60多年來,三代白芨灘治沙人扎根一線,一心扑在防沙治沙上。如今,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累計完成治沙造林68萬畝,控制流沙近百萬畝,森林覆蓋率達41%。毛烏素沙地的南移和西擴被有效遏制,黃河、銀川河東地區的生態安全得以保護,白芨灘保護區也以此成為“三北”工程精准治沙、科學治沙的樣板區。

草方格織就沙障防護網

“這是上周那場雨后種植的檸條,現在大半已經抽芽了。”6月5日,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森林病虫害防疫及生產技術科科長王小林告訴記者,借助今年的幾場及時雨,大泉林場治沙點在種植苗木和撒播草籽時抓住墒情,苗木和草籽的成活率都不錯。去年栽下的50萬株檸條苗大部分存活了。

白芨灘地處干旱地帶,年降雨量不超過170毫米。對水源匱乏的當地而言,雨水是苗木和草種存活的關鍵。“隻要有雨水,我們就會抓住一切時機種樹。隻要樹苗長到十幾厘米高,天再旱也能活。”王小林說,這是白芨灘多年治沙的經驗之一。今年以來,大泉林場治沙點的1000畝草方格灌木林任務已完成700多畝。

草方格的壽命是兩到三年,防風固沙的最終落點在於草方格內灌木和草籽能否順利“安家落戶”。歷經多年實踐探索,白芨灘保護區的治沙團隊不斷創新技術模式,因地制宜、因水施策,逐步探索出最適宜的“1+4”治沙精准技術,即以草方格固定流沙,補充搭配雨季撒播草籽、穴播灌木種子、營養袋苗造林、春秋植苗造林四項技術。

樹種則根據雨水情況決定,多為白芨灘保護區的自有品種。“像我們種植的苗木主要是檸條,再輔以一些花棒。”王小林說,在白芨灘種樹,首先要保証成活。在治沙技術的不斷調整下,白芨灘保護區的造林模式逐漸演變為灌草結合,在沙丘丘頂撒播沙蒿、沙米、沙打旺等草籽,在迎風坡、丘間低地則種植檸條、花棒、沙拐棗等耐旱灌木,且保証樹種間約2米的合理距離,造林成活率顯著提高。如今,在年降雨量不足170毫米的條件下,白芨灘保護區苗木當年成活率也能達到75%以上,三年植被蓋度達到45%以上。

從最初“一季造林、成活靠天”的被動治沙模式,到如今的草方格固沙、三季造林的綜合治理措施,白芨灘保護區每年的治沙面積從起初的幾百畝,增至數千畝、上萬畝,再到如今的兩萬畝以上,治沙成效實現質的飛躍。“現在整個沙區基本治理完畢,我們特意保留了近3萬畝沙地,用於研學、旅游、科研。”王小林說。

自今年4月起到9月中旬,白芨灘管理局將按照既定計劃完成8萬株沙拐棗種植。另外,治沙團隊還專門前往石嘴山市平羅縣推廣治沙經驗和治沙技術,並承擔當地3000多畝流動沙丘治理。從4月中旬至今,平羅縣已有1600多畝流動沙丘被白芨灘治沙團隊“收服”。

沙產業反哺治沙促增收

六月驕陽似火,寧夏靈武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甜水河管理站的溫棚裡綠意盎然,一串串晶瑩飽滿的陽光玫瑰葡萄綴滿枝頭。

“這幾天剛進入著色增糖期,再有兩周就熟了。”甜水河管理站職工楊幸福的臉上滿是收獲的“幸福”。

歷經多年探索,白芨灘保護區逐步構建起前沿沙生灌木林、近生活區喬灌混交林、經果林與養殖業、種植業、生態旅游“六位一體”治沙模式,不僅實現了治沙與致富同步發展,“六位一體”治沙模式還被國務院確定為促進寧夏經濟發展重點推廣模式。

在治沙機制上,白芨灘保護區一改昔日大兵團作戰的管理方式,實行職工個人、家庭或聯組承包合同制造林機制,充分調動林場職工積極性,逐漸形成“我要造林”的濃厚氛圍。

同時,白芨灘保護區也通過發展多種經營模式,不斷增強自身造血能力,帶動職工增收的同時反哺治沙。在白芨灘保護區沙區邊緣有水源的區域,治沙團隊採取滴灌節水技術,通過營造喬灌混交林、種植沙地經濟林等方式,因地制宜發展沙產業。沙產業主要集中在甜水河、馬鞍山、大泉等管理站。

甜水河管理站的沙產業主要是26棟種植陽光玫瑰葡萄和毛桃的溫棚,其中的11棟由楊幸福在打理。在完成森林草原防滅火本職工作之余,他憑借承包溫棚又多了份收入。“每座溫棚產值超過2萬元,淨收入大概在1萬元。”楊幸福直言苦盡甘來,除了逐年改善的工作環境,白芨灘管理局還配套出台養殖補貼、經果林收入補貼、治沙造林補貼、職工住房補貼、子女上學補貼等5項民生政策。早在2022年,白芨灘人均收入已突破10萬元,真正實現沙漠綠、職工富、場子活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寧可掉下10斤肉、不讓生態落了后”的白芨灘精神,在60多年的治沙過程中從未改變。從臨時帳篷到家屬院,從人背稻草到機械化運作,從“聞水而動”到精准治沙,作為白芨灘的初代治沙人,楊幸福親身感受著白芨灘保護區的變化。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不論是白芨灘的生態環境,還是白芨灘治沙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在治沙模式和技術的不斷更迭中向好而生。(記者 王 猛 李 濤 張 唯 見習記者 馬雨馨 李宏亮 馬賽爾)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