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寧夏要聞

寒假來臨 如何防止青少年沉迷網絡

2024年01月31日08:22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近日,北京市盈科(銀川)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耿超律師開展普法宣傳。記者 馬忠 攝

銀川市金鳳區上海西路街道銀新苑南社區開展“文明暖冬·助夢成長”系列活動之“我是眼科小醫生”,引導孩子不做“低頭族”,養成良好的用眼習慣。 記者 楊超 攝

編者按

近日,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和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共同發布《第5次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2022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突破1.93億,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為97.2%。

寒假來臨,預防青少年沉迷網絡,也成為很多家長的頭疼事。寧夏相關部門積極響應,落實未成年人網絡保護舉措,為未成年人安全“觸網”保駕護航。

面對網絡沉迷 家長支招

“孩子經常玩我的手機,尤其是放假了,玩的時間越來越長。后來我才發現,不知道啥時候,手機上多了各種游戲的小程序。”銀川市民楊海鳳說。

石嘴山市大武口區14歲的曉陽,由於父母離婚,母親遠走他鄉,父親忙於打工,他便開始沉迷網絡。起初,曉陽是放學后回家用手機、電腦打游戲,后來因無人監管,曉陽開始逃學到網吧打游戲,直到老師打電話,曉陽父親才發現他沉迷游戲,“罵也罵了,就是管不住他。”曉陽父親無奈地說。

銀川市某小學學生張某瑞,特別喜歡玩網絡游戲,學習成績因此持續下降。“每天放學回到家就玩游戲,吃飯也是急匆匆的,平時手機就不離手。”張某瑞母親說。

“作為一名五年級學生的家長,預防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首先家長要以身作則,不能當著孩子面前自己先沉迷網絡。需要陪孩子一起放下手機走到戶外,發現外面世界的美好。”銀川市金鳳區銀啤苑小區居民楊芳說。

“要與孩子進行坦誠的對話,了解孩子為什麼喜歡游戲以及游戲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力,傾聽孩子的感受和意見。”家住銀川市金鳳區金地花園小區的王佳怡告訴記者,她的孩子今年上六年級,為防止孩子沉迷網絡游戲,她想了很多辦法,“家長可以給孩子的上網時間定時,並督促他們按時完成學習任務,不要因沉迷網絡耽誤學習。”王佳怡說,家長也應合理安排自己的手機和電腦使用時間,以身作則。

寒假期間,孩子有更多的自由時間,過度使用網絡會對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如何有效預防孩子沉迷網絡游戲?

1月20日,金鳳區金家巷社區雲頂小區家長們各抒己見。有的家長認為應與孩子討論並設定網絡使用規則,例如限制每天使用網絡的時長和時間段﹔有的家長建議社區能為孩子們提供活動場地,鼓勵孩子參與戶外運動、文化活動、社交聚會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體驗網絡之外的樂趣。“在工作之余,全家人一起進行活動,如外出共進晚餐、看電影、滑冰滑雪等。同時也會瞅准機會教育孩子網絡安全的重要性,避免網絡陷阱和欺詐,保護個人信息。”學生家長張陽說。

家住青銅峽市清水湖畔小區的馬曉婷是一名初三學生,學習成績優異,愛好廣泛,在家除了上網查學習資料,很少刷視頻、打游戲。馬曉婷的媽媽王彩霞說:“不論工作多忙,我都會盡量抽時間陪伴孩子。當孩子想上網時,也會和她多交流,培養孩子正確的上網習慣。”平時在家,除了必要的工作,王彩霞盡量讓自己少使用手機。

守好“觸網”安全底線

因未成年人打賞主播而頻頻引發的糾紛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一些未成年人為網絡游戲或網絡直播平台支付較大金額用於充值、“打賞”,猛掏父母腰包。被“掏空”的腰包能不能追回?銀川市興慶區人民法院就曾採用“法官+調解員”線上調解方式,辦理一起被告公司遠在海南省的確認合同無效糾紛,化解了一起未成年人網絡充值的合同糾紛。

現年8歲的李某,在使用其奶奶的手機玩游戲過程中,私自在手機游戲中充值共計1672元,后李某的監護人起訴海南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要求退還充值的1672元。鑒於被告單位在海南省,主審法官、調解員與原被告商議后,決定採用線上調解方式處理此案。經過多方溝通,海南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同意退還。法官告訴記者,未成年人使用父母的支付寶、信用卡等在網絡上消費的行為,都需要經過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根據民法典相關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實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為經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認后有效。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

近年來,寧夏各級法院圍繞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等主題,連續多年開展送法進校園“護苗”宣傳活動,開展法治教育講座,有針對性地教育引導廣大青少年自覺構筑抵制不良信息的“防火牆”﹔深入校園附近商業街道、社區等地開展法治宣傳,發放宣傳手冊、播放宣傳視頻、講解法律法規、進行法律答疑,引導同學們科學規劃時間、合理使用網絡,提高對網絡不良信息、不良游戲等危害性的認識,培養同學們文明上網的習慣。

未成年人沉溺直播參與打賞等諸多亂象,加劇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同時,還可能使未成年人滋生拜金、虛榮等心理,人生觀、價值觀被異化和扭曲。為進一步引導未成年人科學合理使用網絡,提升網絡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切實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自治區黨委網信辦統籌指導寧夏各地各部門創新方式方法,積極開展網絡普法宣傳,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網上輿論氛圍。

自治區黨委網信辦網絡綜合治理處處長王建新介紹,網信辦積極會同自治區司法廳、教育廳等部門,開展青少年普法優秀短視頻(微動漫)評選和“趣味普法 護航青春”全區青少年趣味普法等專項活動。同時,銀川、中衛、石嘴山等地網信辦也積極組織工作人員深入街頭巷尾,發放普法宣傳單和預防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倡議書。

疏堵結合 遠離誘惑

“到了寒假,青少年使用互聯網的時間增加。為保障青少年合理有效地安排假期時間,一方面需要家長的監督,另一方面青少年也要有正確的時間觀念和自控能力。尤其使用互聯網時,更應該分辨各類信息,防止互聯網詐騙或其他不良信息的侵擾。如今的未成年人,相比於父母一輩,有著更熟練的互聯網運用技巧、更便捷的互聯網接入途徑。”寧夏大學民法學教研室主任龐冬梅說。

龐冬梅認為,未成年人網絡沉迷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未成年人自制力不夠強、缺乏課外趣味活動時間、互聯網的發展使得網絡對未成年人的吸引力越來越大、未成年人缺少與家長之間的溝通等原因。2020年,浙江紹興一名12歲男孩沉迷網絡游戲無法自拔,每天抱著手機玩個不停。其父忍不住痛罵了一番,誰知孩子心理防線太弱,直接從四樓跳了下去,落下終身殘疾。在接受治療期間,男孩一醒來就要玩手機,“網癮”很嚴重。

如何正確預防青少年沉迷網絡並在假期合理利用時間?對此,龐冬梅認為,家長要以身作則。在和孩子相處的同時,父母及其他家人要放下手中的電子產品,多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探討,學習知識,或玩其他的游戲﹔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家長要多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心中的所想所需,而不是一邊玩電子產品一邊和孩子交談,孩子會覺得不被重視,應與孩子平等溝通。引導孩子發展其他興趣愛好,要培養孩子對於網絡的自控能力,同時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孩子探討網絡上有益的話題,共同培養正確的網絡使用意識,不能一味地禁止,若一味打壓禁止則會適得其反,要引導孩子學習如何控制網絡使用時間。

“青少年成長關乎祖國未來,對待青少年健康成長,需要家長多以平等的視角溝通、交流、探討,讓孩子更加信任,並應合理地制定網絡使用時間計劃。”龐冬梅說。

“生活中我們也時常會辦理一些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背后往往都有沉迷網絡的因素。”北京市盈科(銀川)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耿超律師說,有的案件中,未成年人會使用家長的手機,給自己喜歡的主播充值打賞,有些動輒成千上萬元,而家長發現后要求退款無果隻能訴至法院。從法律角度來看,這類糾紛主要是未成年人實施了明顯超出其年齡、認識范圍的行為導致,但背后的原因是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進而產生了錯誤行為,對金錢、物質、虛擬和現實界限等問題產生了錯誤認知,同時也伴隨著監護人監護不力以及網絡服務平台監管不力等問題。

“今年1月1日,《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正式實施,這也是我國出台的第一部專門性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綜合立法,其中明確將網絡素養教育納入學校素質教育內容,監護人也要加強教育、示范、引導、監督﹔對各類智能終端的制造者銷售者、網絡平台服務提供者提出了更加具體、細致、落實性強的義務要求。”耿超表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在個人信息保護、防沉迷等方面,也凸顯了“多元治理”和“預防為主”的理念,對各類網絡服務提供者、監護人、家校、有關部門都提出了更加細致可操作的要求,也針對性地說明了相應的法律責任。

耿超表示,提起沉迷網絡,部分家長可以換個角度來審視,比如看到孩子拿起手機就不放下,一次就是好幾個小時,就認為孩子出現了“沉迷網絡”問題。但換成孩子的角度來看,也許是因為無聊才玩,也許是同學們都在玩一款游戲,不玩就沒共同語言會被排斥﹔也許是父母一直刷手機,所以孩子也要玩……“堵”只是手段,通過健康的“疏”讓孩子有益身心才是目的。耿超認為,預防沉迷網絡一方面需要深入落實各類網絡相關主體的法定義務,另一方面也需要面向未成年人不斷加強網絡常識、網絡技能、網絡安全的教育培訓,提升未成年人網絡素養,通過共同努力,推動孩子們對網絡的認知從“玩具”向“工具”轉變,保護孩子安全“觸網”。(記者 楊 超 馬 忠 陶 濤)

(責編:閻夢婕、賈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