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青年研究員孟瑜在中國科學院解譯太空“密碼”
2024年01月30日09:12 | 來源:寧夏日報

上個月,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起飛,成功將遙感四十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圓滿成功。該衛星主要用於國土普查、農作物估產、環境治理等領域,可為國民經濟建設提供信息服務。從這些太空遙感數據獲取各行業領域關注的道路、綠地、水體、建筑物等要素信息,是孟瑜和同事們的工作。
孟瑜是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現任國家遙感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從事遙感圖像解譯、時空大數據分析近20年。孟瑜是出生在寧夏銀川的“80后”,父母是老一輩測繪人。在她的印象中,這個專業就是扛著三角儀、水准儀去馬路上測量。但考入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后,學校推出的5名院士聯合授課的課程,從職業問題深入淺出地講解了測繪學科,講到測繪與GPS導航和導航衛星的聯系,一下子就顛覆了孟瑜對測繪專業的傳統認知。
大學畢業后,孟瑜選擇在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繼續深造。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遙感技術在搶險救災中發揮關鍵作用,遙感所災害應急監測團隊通過解析唐家山堰塞湖的匯水面積、堰塞壩等信息,為應急處置提供了及時、准確的信息支撐,這讓她更加深刻地領悟到遙感技術的神奇之處和廣泛的應用潛力。經歷了多次急難險重任務的磨煉,孟瑜成長為優秀的研究員,先后領導並參與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20多個科研任務。2021年以來,孟瑜團隊為寧夏公安部門提供技術服務,利用技術手段,開展風險區評估,助力精准打擊違法犯罪行為。
“遙感衛星從天上看地面,我們要做的就是解譯來自太空的‘密碼’,這其中,精准度是關鍵所在。”孟瑜說,她所帶領的團隊內部經常發生人工解譯和智能解譯的爭論,如何在人機交互中付諸100%以探索1%的精度提升,是她們正在做的事情,也是科研工作者對國家最好的回報。(記者 陳郁)
(責編:閻夢婕、賈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