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搭乘合作“東風” 孕育創新動能

一粒創新的種子扎根沃土,在政策的陽光雨露中成長為參天大樹,為塞上風光增添一方“綠意”﹔一項創新的機制跨越山海,在東西部的“雙向奔赴”下攜手搭橋,成為推動人才、技術廣泛交流的平台,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圍繞自治區重點產業、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需求,寧夏累計實施東西部科技合作項目220余項,聯合共建各類科技創新平台160多個、合作共建園區9個,在北京等地建設離岸孵化器和飛地科研育成平台10家﹔在東西部科技合作機制的帶動下,參與寧夏科技創新的區外創新主體達800家,吸引超過9200名科技創新人才參與我區科技創新工作……
數字,記錄的是變化,反映的是成果,牽動的是發展。
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實施創新協同聯動工程,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完善部區合作、東西協作長效機制,引導區內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東部地區建立和完善協同創新共同體,推動東西部人才智力交流互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升自主創新和開放合作能力,高水平建設全國東西部科技合作引領區。
不沿邊不靠海的寧夏巧借“東風”行大船,以創新為引領,構建合作機制,對接資源成果,推動東西部科技合作在欠發達地區結出累累碩果,讓科技創新成為寧夏高質量發展的亮麗底色。
(一)
以東部“所能”對接西部“所需”,曾是東西部科技合作的重要底色。2017年8月,由科技部牽頭,北京、福建等6省市及中國科學院等4所高校院所參與的“科技支寧”東西部合作推進會在銀川召開,東西部科技合作機制初步形成——一架聯通東西的科技合作“金橋”在多方共同努力中積極搭建。
“福建省科技廳立項支持了一批閩寧科技合作項目,取得了新成效。2020年至2022年,寧夏吸納福建技術合同139項,合同成交金額達1.67億元,交易規模逐年攀升,科技成果轉化質效顯著提升。”福建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黃舒說。
創新的可喜成果,更多在於寧夏增強科技內生動力的巨大改變。
在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公司煤制油車間,伴隨著機械的運轉,生產有序推進。工作人員介紹,項目正處於滿負荷生產狀態。
這個全球單體規模最大、年產400萬噸的煤制油項目,是該公司與浙江大學、天津大學等創新團隊協同攻關的結晶,首創高溫漿態床費托合成工藝,實現了煤間接液化的高油品收率和高能量利用效率,成套技術總體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在協同創新過程中,該項目在重大關鍵技術和大型裝備、材料制造等多個領域實現零的突破,打破了國外壟斷,對我國增強能源自主保障能力、推動煤炭清潔高效利用、促進民族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也為寧夏首次摘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在核心技術自主可控、關鍵部件國產化及進口替代的大環境下,吳忠儀表通過東西部科技合作實現技術創新,搶抓機遇,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於有利位置。”吳忠儀表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王學朋說。
從轉型升級的“陣痛”到攻克技術瓶頸實現“逆市上揚”,吳忠儀表的“逆襲”之路,離不開東西部科技合作成果的保駕護航。
近年來,吳忠儀表依托高端控制閥產業技術協同創新平台,積極開展東西部科技合作,聯合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國內外多家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及上下游骨干企業,聚集優秀人才,共享重點實驗室,針對高端控制閥關鍵共性技術問題展開合作研究,突破了制約控制閥行業發展的多項“卡脖子”技術,實現高端控制閥的進口替代與自主可控。
依托東西部科技合作機制,寧夏匯聚區內外科技資源,攻克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寧夏農林科學院枸杞科學研究所與福建農林大學等聯合開展枸杞基因組及重要農藝性狀基因研究,首次完成茄科枸杞屬全基因組測序,獲得枸杞全基因組數據庫,建立了種類與數目最多的枸杞代謝物數據庫。在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專家的指導幫扶下,銀川永寧縣閩寧鎮園藝村紅意農業專業合作社引進“福紅”李等20多個新品種水果﹔寧夏博弘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引進“蜜語”百香果等,成為閩寧協作科技新成果,有望大幅帶動當地農民增收。
從跟跑到部分領域領跑,從學習到積極自主創造,寧夏深入推進東西部科技合作,緊抓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巧借“東風”,解決創新資源匱乏、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形成帶動產業升級、經濟增長的關鍵“增量”,為欠發達地區增加科技創新力量、探索科技創新發展新路交出了“寧夏答卷”。
(二)
2022年7月,東西部科技合作工作推進會在寧夏召開。科技部宣布,支持寧夏啟動“科技支寧2.0”,探索東西部科技合作新機制、新模式、新經驗,打造跨區域協同創新樣板。2022年10月,寧夏印發《關於高水平建設全國東西部科技合作引領區的實施方案》,明確了建設全國東西部科技合作引領區的方法路徑,著力深化“科技支寧”機制。
“近兩年,在原有‘10+9’合作主體的基礎上,寧夏又與南京中醫藥大學、天津科技大學、湖南農業大學、重慶大學4所高校以及重慶市簽署了合作協議。探索多元化聯動支持機制模式,上海、山東、福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聯動支持合作項目31項。”自治區科技廳負責人介紹。
在“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互惠互利、合作共贏”原則牽引下,寧夏形成了東西聯動、區域協同的科技合作機制,開創了優勢互補、高效協同的跨區域協同創新新局面。
“寧夏的區位環境,決定了與市場距離相對較遠,這是我們面臨的劣勢。但我們可以通過科技創新彌補劣勢、掌握核心科技,在市場上擁有絕對競爭力,讓企業實現長足發展。”寧夏維爾鑄造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王小寧說。
人才是創新的關鍵。如何用好東西部科技創新機制,發揮“引才”和“引智”作用,為創新爭取更大空間和成果?
近年來,維爾鑄造聚力創新,借助東西部科技合作渠道主動走出去,與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業對接,先后與上海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沈陽工業大學、上汽集團、中車集團、瑞典ABB公司等建立緊密的科技合作關系、積極構建創新聯合體,聯合建立“寧夏鋁鎂合金鑄造精密成型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寧夏中國標准動車組關鍵零部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平台,以委托研發、共同研發等形式開發代表市場發展方向和領先水平的新產品。
合作,在更廣泛的領域持續深化﹔創新,激發更強動能推動高質量發展。
在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盾源聚芯、中欣晶圓等一批新材料、新能源重點企業形成了集群式發展,覆蓋光伏硅、第三代半導體、儲能電池材料等領域,正在形成從單晶硅到光伏電池、從藍寶石到智能終端應用、從半導體材料到關鍵部件、從正極材料到電池材料的全產業鏈布局。不少企業是行業領軍企業,“頭”在東部,“身子”在寧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鏈條,推動寧夏新材料產業由單打獨斗向融合發展、由傳統產業向高新產業集群的跨越。
依靠東西部科技合作,寧夏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將項目引才、平台聚才、借智育才相結合,持續探索各類科研項目開放合作,積極搭建院士工作站、專家服務基地等平台,不斷深化柔性引才機制,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提高人才培養實效性、人才引進精准性、人才使用靈活性。
實踐証明,欠發達地區完全可以通過東西部聯動和對口支援等機制來增強科技創新力量,以創新思路和堅定信心探索實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展望未來,這座承載友誼與合作、帶動創新與發展的“希望之橋”,還將搭建更大平台,推動更深更廣更高質量的發展。(記者 馬 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