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寧夏要聞

寧夏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上產業線

2023年12月21日09:14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高新華(左)指導學生實驗。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在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曾經的採煤沉陷區崛起成為現代煤化工高地,聚焦“煤頭化尾”,借力智慧“外腦”,著力打造煤制油、高性能纖維等八大細分產業鏈和高端產業集群﹔在平羅縣寶豐鎮寶豐村,原本長滿蘆葦的鹽鹼灘,經過水鹽技術調控等措施,如今長出了紫花苜蓿、枸杞芽菜等耐鹽鹼作物……

這些都是寧夏大學以科技之“源”澆灌出的豐碩成果。近年來,寧夏大學充分發揮科技研發和人才優勢,深耕創新土壤、細育科技成果,助力寧夏科技事業交出星光熠熠的“成績單”。

如何更好推動創新型科技成果從“書架”走上“貨架”,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寧夏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立足寧夏資源稟賦,與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有限責任公司、寧夏寶豐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建立校企實踐基地,搭建產學研平台,引導師生走出校門、融入產業,聯合攻關課題、開展項目,實現教學科研融合互補、產業教育融合互促。

2022年末,寧夏大學“寧東煤炭高效利用與綠色化工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獲批科技部、教育部2023年度“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基地依托我校化學化工學院及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與綠色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為主體,是目前寧夏獲批的首家國家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也是寧夏在國家級學科創新平台建設上的一項重要突破。”寧夏大學省部共建煤炭高效利用與綠色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高新華介紹,基地瞄准寧東基地共性難題,以寧夏新型煤化工和新材料支柱產業的發展需求為導向,集聚中外多個國家的多名專家學者組成科研團隊,為寧夏煤化工產業發展和我國先進煤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科技攻關帶來了新理論、新技術、新機遇。

“基地獲批以來,明顯感受到步入‘國家隊’后,合作‘朋友圈’進一步擴大,從以前的‘零星’‘短期’學術交流向主題更集中、關系更長久的國際交流合作邁進。”高新華說,圍繞寧夏“六新六特六優”產業高質量發展,學校先后邀請多名中外專家學者來寧進行學術交流,借助基地這一國際合作平台,持續擴大國際科技合作,目前,學校就煤炭高效利用催化劑研發、拓展膜技術校企合作應用等與多所國外大學達成合作意向。“引智基地也為學生個人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讓我們有了走出去拓視野、學回來長才干的平台。”寧夏大學學生薄凡說。

不斷加碼的政策激勵、持續向好的科研環境,給了學校師生從實驗室走向產業線的信心和底氣,為“從0到1”的創新突破和“從1到N”的成果轉化提供了更為有力的支撐。寧夏大學自主研發的“智能風光互補節水灌溉”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卡塔爾世界杯綠化項目,讓“寧夏造”為世界杯“錦上添花”。今年3月,寧夏大學以第二完成單位發表首篇《科學》論文,鹽鹼地改良利用科技創新團隊圍繞鹽鹼地治理、草畜一體化發展、抗逆牧草新品種培育等方面取得的一系列顯著成果,賦予特色農業更頑強的“生命力”。通過中阿博覽會搭建的平台,不到10年時間,寧夏大學一批技術“走出”國門,為世界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展示了中國技術。今年8月科技部、財政部2022年度研究開發機構和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轉化報告系統數據顯示:2022年,寧夏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額實現較大增長,寧夏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合同數量和轉化合同金額位居全區前列。

除了在平台端發力,寧夏大學創新學科建設理念,圍繞寧夏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努力使學科專業與寧夏產業需求精准對接、人才引育與產業發展精准對接、科技創新與戰略需要精准對接。同時,致力於形成創新能力突出、形態多樣、定位清晰的科技創新主體,為自治區打造區域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撐。“我們將進一步探索科技創新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助力我區突破更多關鍵核心技術,推動更多新技術新成果轉化應用,以實際行動賦能寧夏科技創新。”高新華說。(記者 陳 瑤)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