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寧夏要聞

鹽池:千年長城綻“芳華”

2023年10月18日08:52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鹽池縣素有“中國露天長城博物館”美譽,境內有隋明長城4道,長259公裡,沿線散落布局23座古城堡、169個墩台、烽燧。主牆體、墩台、烽燧、關隘密集程度居寧夏之首,其中,長城關是萬裡長城唯一以長城命名的關隘。

如何讓長城資源“活”起來,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煥發新活力?近年來,鹽池縣堅持保護與開發並重,結合當地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探索多元產業發展,走出了一條以文促旅、以旅助產、以產惠農的鄉村振興新路,續寫著千年長城的當代“芳華”。

張家場古城遺址。

張家場古城出土的部分文物。

長城保護員閔愛在巡護長城。

村民孫玉貴在網上直播。

考古隊員正在進行PTK測點。

張家場古城,寧夏考古史上的瑰寶

深秋的張家場古城,荒涼中隱藏著歷史的文脈。古城雖已歷經2000余年的風沙侵蝕和掩埋,但城址輪廓明顯,一條漢朝時期鋪就的石頭路從東門出口向城外延伸,訴說著曾經的輝煌。

“在野外考古工作中發現未知,找到新事物,可以帶來很強烈的獲得感。”剛來到鹽池縣張家場古城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隊員向雪映,對參與發掘古城感到新鮮和興奮,每天不顧風吹日晒,認真尋找遺跡。

向雪映在自己負責的探方裡刮面,尋找判斷遺跡及分布范圍,再對露出的遺存進行RTK打點、拍照、繪圖、記錄,每日通過探方日記的形式把發掘過程記錄下來。“進行刮面時,經常遇到土質土色難以辨別的情況,無論刮面多少次,都無法清晰找到不同單位之間的界限。”向雪映坦言,考古是一項漫長的工作,科學研究的精神信念一直支撐著考古隊員前進。“每一次自我懷疑,換來的是考古隊把勘探與發掘范圍拉得更大,直到順著線索找到古城牆。”

一遍一遍地刮面,一遍一遍地找界限。在張家場古城考古發掘工作中,並不會每天遇到很多“寶貝”,破碎的陶片才是常客。一片陶片、一片瓦片,每一片都需要清洗拼對,也許可以拼湊成功,也許孤立零散……“看到地層,親手摸到器物,去刮面、畫線,歷史就在我們手中一點一點呈現。”向雪映告訴記者,今年在她來之前,考古隊員已經有了新發現,張家場古城的區劃與布局通過探查和勘探基本明了,有待進一步的考古驗証。

在古城尚未發掘之前,東塘村村民張楊一直想不通一件事情:為什麼每年他種庄稼,都能從地裡挖出來古錢幣?“那時候哪知道咱這庄稼地下面是一座古城呢。”張楊告訴記者,經過近兩年考古發掘,村民們才知道,原來自己腳底下藏有這樣一座寶藏。

“古城的文化層每層之間的土質土色不同,挖的時候不能太使勁,最多2厘米,要不然就很容易破壞下一個文化層。”張楊拿著小手鏟在發掘區的探方裡仔細地刮著壁面,每次和考古隊員們一起清理出銅錢、銅箭鏃等遺物,他都特別興奮。

為了更好地保護古城文化遺址,2013年,在鹽池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建成張家場漢代專題博物館﹔2019年與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簽訂框架合作協議,並建成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鹽池基地與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鹽池工作站。期間,爭取國家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對長城、古城、文物庫房設施、明代絲綢等文物進行保護性修繕,建成寧夏唯一一家長城主題博物館。

“從張家場古城址的規模和出土的遺物推斷,該城興盛於漢代,至少應屬於縣級城市建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專家李雲河介紹,從2021年開始,他帶領考古文博學院的學生在張家場古城開展發掘工作,清理出漢代的建筑遺存,出土了大量建筑材料以及陶器、鐵器、銅錢等遺物。這些古物裡面有圓形的“龜茲令印”,還有一些漢代互通信函使用的封泥,說明當時與張家場古城有貿易往來的主要是龜茲、神郡、上郡等郡縣。

“鹽池縣歷史厚重,境內長城遺址眾多且極具研究價值。從目前來看,張家場古城址是寧夏乃至河套地區規模最大、保存較好,出土文物較為豐富的一處秦漢時期的古代城址。”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領隊馬曉玲表示,眾多遺物無不昭示著這裡曾經是一座經濟繁榮的城鎮,在遺址區及周邊區域採集和發掘到相當數量的遺物。其考古工作的開展為研究秦漢時期北方邊地城址布局、農牧文化交流、古代國家資源管理乃至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提供了珍貴的考古學實物資料。

像守護自己的家一樣守護長城

秋風起、雲飛揚。高沙窩鎮的秋天有種荒涼的美,這種美正是緣自鹽池古長城的歷史痕跡。在古長城附近,一個個紅色身影行走其間,他們就是鹽池縣今年首批長城保護員。

趙鳳玉早晨起床后來到院落裡,瞅著天空烏雲密布,有些擔心,老伴兒閔愛每天都要去巡護長城,這個犟老頭腿腳不好,千萬別困在雨中。

“老婆子,我的護城旗你放哪了?”7時剛過,72歲的閔愛已經穿好護城服,到處翻找著他的護城旗。他是全縣年齡最大的護城員,守護著郭記坑到興武營長城段。

“今天有可能下雨,別去了吧。”趙鳳玉把護城旗找出來並勸說閔愛。“那哪行,守護長城一天都不能耽誤,這是我們護城員的職責。”閔愛的眼中閃過一絲驕傲,他從老伴手裡拿過護城旗,用力地揮舞著向他守護的長城走去。

走到古長城旁,陣陣秋風呼嘯聲仿佛是當年“踏破山河”的鐵馬嘶吼。古長城滄桑的背后是歲月的痕跡,面對百余年的風吹雨打,長城仿佛是一座豐碑立於歷史之巔。

走著、看著,在古長城的一處外圍欄,閔愛發現了鐵絲圍欄有被人擰開的痕跡。“這一看就是有人把羊放進去了。”閔愛拿起手機立刻拍照,在微信群裡上報巡查情況,同時用工具把擰開的鐵絲重新固定。這段長城已成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19年,鹽池縣從6個鄉鎮招聘長城保護員6名,承擔起區域內長城、古堡等遺址的巡查工作。今年5月18日,寧夏首支長城保護志願巡護隊在鹽池成立,13位村民自願加入長城保護巡護,不斷延伸長城保護“神經末梢”。

“鹽池縣長城保護學會成立於2014年,由最初的十幾人,發展到現在百余人。我們在全國率先推出認領長城保護辦法,已發動13家企業、15家單位和131名熱心人士主動認領長城,樹立長城標識碑,設立保護認領碑24塊,形成長城保護一家親的局面。”鹽池縣文物管理所所長王生岩介紹。

“你知道長城有多長?它一頭挑起大漠邊關的冷月,一頭連著咱寧夏兒女的心房……”李家圈村村民黃義哼著小曲兒開始了他的巡查工作。十幾年前,黃義就自發守護村子附近的興武營隋長城。2016年8月12日,他被聘為長城保護員。自從事長城保護以來,黃義幾乎每天都要在長城上走十幾公裡山路。“有人開車過來偷著挖土,好好的長城被破壞,太讓人揪心了。”為了守護長城,黃義跟很多人急過眼、紅過臉。

巡查長城都干啥?黃義掰著指頭向記者細細道來:巡查、看護長城和周邊,撿拾垃圾、清理雜物,每次如實記錄和報告巡查情況,及時反饋長城本體的病害情況,阻止人畜穿越防護欄攀爬長城造成其歷史風貌、保護標志和防護設施等被破壞,向游人講解長城文化……

今年,為進一步加強長城及其附屬設施的保護和管理,鹽池縣牽頭成立“寧夏內蒙古毗鄰市縣(區)長城保護區域聯盟”,搭建交流溝通平台,共同加強長城保護巡查、監測管理等基礎性工作,深入防范和打擊文物違法行為。多措並舉有效減少了長城文物安全事故發生,更好傳承長城文化遺產,保護中華精神家園。

“長城周邊50米內不能動一鍬一土,保護長城得靠譜。”黃義是從事時間最長的護城員,日復一日,在一段段或荒草叢生、或砂石黃土滿布的長城沿線巡查,他用執著守護著這份寶貴的歷史遺產。

長城腳下,農民吃上“旅游飯”

來到鹽池縣古長城遺址公園至高沙窩古長城路段,一段段蜿蜒的古長城遺址映入眼帘。村民孫玉貴家的民宿便在長城腳下。

“大家好,看看這是我家院子,你想體會天蒼蒼野茫茫的景色嗎?想吃最好吃的鹽池羊肉嗎?我在鹽池古長城腳下等你。”記者見到孫玉貴的時候,他正在民宿的院子裡進行網絡直播。

身著白色T恤、牛仔褲,皮膚黝黑身體瘦削,50歲的孫玉貴看上去十分干練,他向直播間裡的網友介紹著自家民宿的特色。

“下午從西安過來兩桌客人,昨天就把食材准備好了,有灘羊有土雞,蔬菜都是自家種的,保証客人吃好住好。”孫玉貴是民宿裡唯一的“大廚”,每天親自掌勺,一個人能做50個人的飯。“為了把飯做好吃,我特意在外面學習了幾個月,我可是得過寧夏十佳名廚的榮譽呢。”孫玉貴驕傲地說道。

孫玉貴家在高沙窩鎮興武營村,村旁有座興武營古城,距離古長城遺址公園10公裡左右。過去村民以放羊為生,2002年,當地實施封山禁牧后,很多人外出打工,孫玉貴也帶著妻子離開家鄉去銀川打拼,他家的房子因此閑置下來。

2016年,我區開始打造特色產業示范村,興武營村是首批10個示范村之一。相關部門在興武營村投資修建公路、停車場、游客接待中心等基礎設施,種植幾百畝蘋果樹、山杏樹等經果林和景觀樹,興武營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我是長城腳下長大的娃,對古長城有感情。聽說村裡要依托古長城發展鄉村旅游,我就一直想回來。”2018年,在村裡大力支持下,孫玉貴裝修房屋、栽花種樹、開發菜品……同時又養了幾百隻灘羊和灘雞,孫玉貴的民宿紅紅火火辦起來了。

興武營村地處古長城腳下,是久享盛譽的革命老區。近年來,興武營村依托古長城地緣優勢及紅色旅游資源,大力發展“紅+綠”特色旅游,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走村串鄉”。依靠獨特的鹽鹼地,興武營村大力發展灘羊、灘雞等特色養殖業,孫玉貴家養殖的灘雞也成了民宿的招牌產品。

“我最拿手的菜就是辣爆土雞,肉質鮮美得很!”不少游客觀光完古長城后來他家吃飯,離開時還要再帶一隻雞回家。用美食吸引游客、留住游人,是興武營村助力鄉村旅游提檔升級的生動實踐。

“每年都能賣上萬個雞蛋,都是論個兒賣,一個1.8元,有的顧客最多一次預訂1000個。”孫玉貴坦言,國慶節假日期間,每天都有顧客預訂烤全羊,他的農家樂成為不少回頭客的打卡地。借助古長城資源,他吃上了“旅游飯”。

“鹽池縣被認定為首批寧夏全域旅游示范區,興武營村和曹泥窪村都是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這些村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完善,就業致富帶動效益明顯,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和產品建設水平高、具有典型示范和帶動引領作用。”鹽池縣文化旅游廣電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紅色文化、長城文化、草原文化、邊塞文化在這裡交匯融合,全縣整合農旅資源和自然資源,打造集種、觀、吃、住、游、玩為一體的休閑民俗村,發展鄉村旅游已成為鹽池縣農村發展、農業轉型、農民致富的主要渠道,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古長城是有生命的,它見証了鹽池縣從“不毛之地”到“塞上綠地”的巨變。見証著滄海桑田、歲月流轉,近年來,鹽池縣把長城保護和開發利用相結合,打造了集“休閑觀光、戶外運動、文化體驗、星空露營”為一體的長城觀光旅游帶,完善了相關基礎設施配套,使得來鹽池的游客不僅能“看草原、品灘羊、低空游”,“游長城,領悟長城精神”也成為吸引游客前來打卡的新興業態。(記者 張曉慧)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