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寧夏要聞

巧解百姓煩心事 寧夏打造“塞上楓橋”調解品牌

2023年08月30日09:41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吳忠市紅寺堡區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工作人員為群眾解答。

銀川市興慶區司法局大新司法所專職人民調解員王永(右一)在調解糾紛。

銀川市金鳳區訴前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員進行糾紛調解。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在社會基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機制。

近年來,寧夏充分發揮人民調解排查化解矛盾糾紛的基礎性作用,打造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塞上楓橋”調解品牌,探索具有時代特征、符合寧夏區情、滿足群眾需要的社會治理新方式,涌現出一支懂法律、善調解的專業化人民調解隊伍,形成覆蓋農村、城市、單位、行業的人民調解“四張網”,構筑了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優勢互補、有機銜接、協調聯動的多元調解工作格局,筑牢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第一道防線”。

善解矛盾“疙瘩”的一群人

“調解可以,但是我隻相信老顧!”今年6月,同心縣豫海鎮秀水花園小區居民王某拿到新房鑰匙后,與某裝修公司簽訂了裝修合同,不料裝修公司沒有按時交工,裝修工程還存在多處瑕疵,為此,王某拒絕支付剩余費用,雙方發生爭執,矛盾激化。豫海鎮司法所立即啟動調解機制。得知調解員是熟人老顧后,王某立即同意調解。最終,在老顧的調解下,雙方各退一步,裝修公司進行補修后,王某支付剩余款項,事情圓滿解決。

老顧名叫顧生忠,今年67歲,由於人頭熟、情況熟、法律熟,2020年被聘為同心縣豫海鎮人民調解委員會專職人民調解員,同年被選拔為永安社區“法律明白人”。從事調解工作3年多,他始終秉承“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法育人”的調解原則,第一時間將矛盾糾紛化解於基層,目前已經累計調解矛盾糾紛200多起,深受社區群眾好評。

“調解工作在很多人眼中可能不值一提,但如果不及時化解矛盾糾紛,不僅會在社區造成不好的影響,還有可能會釀成大麻煩,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不安全因素。”顧生忠說。

“調解糾紛就像中醫問診,不管對方得了什麼病,首先要把脈問診、找准病灶,再對症下藥、開出良方。”這是銀川市興慶區大新鎮人民調解員王永多年從事基層調解工作的心得體會。

王永曾在大新鎮塔橋村、大新村擔任黨支部書記25年,積累了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退休后,誰家遇到婆媳不和、夫妻矛盾,都請他從中說和。2017年,興慶區司法局大新司法所聘任王永為專職人民調解員。“通過‘望’—察言觀色、‘聞’—耐心傾聽、‘問’—調查了解,‘切’—找准根源。”王永用自創的“望聞問切”四步調解工作法,化解了一個又一個矛盾,平息了一場又一場糾紛,5年內接待群眾上千人次,調解糾紛600余件。去年大新司法所專門為王永打造了個人品牌調解室——“王叔評理議事點”。

“無微不至體察民情,盡職盡責關愛百姓。”近日,銀川市民王某帶著錦旗來到大新司法所,向王永表達感謝之情。王某是一名月嫂,經過一家保潔公司介紹,為燕祥家園小區一名產婦提供月嫂服務,雙方簽訂協議,服務費共計兩萬元。但結束服務后,產婦隻支付了王某1萬元,多次討要無果,王某來到大新司法所尋求幫助。王永上門了解,原來產婦丈夫因開店資金周轉困難,一時無法支付服務費。經過王永細心勸導,多方溝通,最終由保潔公司先支付王某剩余工資,產婦隨后再支付給保潔公司,雙方簽訂借還款協議,有效化解糾紛。

小到鄰裡矛盾、家長裡短,大到勞資糾紛、群體性事件……人民調解員仿佛是訓練有素的救火隊,哪裡有沖突的“小火苗”,他們就到哪裡化解“滅火”,讓矛盾糾紛止於未訴、化於萌芽,成為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第一道防線”。

“基層矛盾糾紛的化解,關系到基層穩定及社會和諧發展。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卻是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隻有不斷提升矛盾糾紛化解水平,才能筑牢社會治理的‘第一道防線’。”自治區司法廳主要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寧夏積極探索實踐人民調解員專業化、職業化發展途徑,大力發展專職人民調解員隊伍,建立人民調解專家庫,提高了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水平。各級調解組織選聘了糾紛信息員、金牌調解員、專職調解員、兼職調解員、人民調解志願者5支隊伍,吸納律師、公証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退休政法干警等擔任調解員,邀請了4172名專家學者、專業技術人員等擔任特邀調解員,發動5389名城鄉社會工作者加入調解志願者隊伍,推動調解員隊伍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目前,全區共培育專兼職人民調解員2萬余名。

兜住群眾鬧心事的“四張網”

“過去,遇到醫療糾紛,群眾最先想到的是去醫院鬧事,醫患關系緊張。自從成立了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患者的心聲有人聽、有人急、有人辦,化解了醫患矛盾,破解‘醫鬧’難題。”8月21日,石嘴山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劉建文說。

石嘴山市民紀某某在石嘴山市某醫院就診后,因身體不適與該醫院發生醫療糾紛,要求醫院賠償醫療費等經濟損失200萬元。后醫患雙方向石嘴山市醫調委申請調解,經寧夏法庭科學司法鑒定中心鑒定,紀某某狀態構成三級傷殘,其截癱狀態構成四級傷殘,紀某某軀體損傷構成大部分護理依賴。經調解,雙方自願達成協議,石嘴山市某醫院支付紀某某醫療費等各項經濟損失135萬元。

近年來,石嘴山市醫調委在糾紛化解中,運用“調賠結合”模式,實現了醫患糾紛從行政調解轉變到人民調解、讓醫患雙方滿意,有力維護了醫患雙方合法權益。今年,國家衛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司法部等11個部門聯合通報表揚2020—2021年度全國平安醫院建設表現突出地區、集體和個人,石嘴山市醫調委獲評“表現突出集體”,成為全區唯一一家獲此殊榮的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

今年6月,因一起10萬元債務糾紛,銀川市民王某將李某起訴到法院。后銀川市金鳳區訴前人民調解委員會收到法院委派調解,“老王說和室”調解員王曉青發現李某在該調委會被訴的案件共有3件,經多方努力,王曉青將3件民間借貸案件全部調解成功,為當事人追回借款20余萬元。據了解,目前銀川市共有人民調解委員會887個,建成了以“老王說和室”等為代表的22個特色調解工作室,並率先成立全區首家知識產權糾紛社會組織調解委員會和銀川市首家律師事務所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實現了行業領域和重點領域調處力量的再加強、再補充。

自2017年以來,自治區司法廳推廣覆蓋農村、城市、企事業單位、行業專業領域的人民調解“四張網”建設,打造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優勢互補、有機銜接、協調聯動的多元調解工作格局,有效預防和化解了大量矛盾糾紛。截至目前,全區共設立各類人民調解委員會3722個,村居(社區)調委會2863個,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560個,鄉鎮(街道)調委會245個,企事業調委會114個,以鄉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為主導,村(社區)、企事業單位人民調解委員會為基礎,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委員會為骨干,村(居)小組為補充的人民調解組織網絡全面建成。僅去年,寧夏各類人民調解組織便排查矛盾糾紛11萬余次,化解矛盾糾紛4.5萬余件,實現95%以上的矛盾糾紛在基層化解。

推進溯源治理大調解

近日,記者走進吳忠市紅寺堡區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9名工作人員坐在窗口前,各個窗口標識清晰明確,大廳內寬敞明亮。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大局中,紅寺堡區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打通信訪接待、訴訟服務、公共法律援助等多中心業務互通,以“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為原則,推動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高效化解。

紅寺堡區司法局局長周鵬飛告訴記者,紅寺堡區以多元解紛需求為導向,升級“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台,形成以“114百事解”為中心的25個區、鄉、村三級統籌調度實體平台,初步形成以“12348”法律服務熱線、公共法律服務智能化服務一體機和“吳忠法寶”手機App為主線,以區、鄉、村三級“一站式”矛盾糾紛中心為主體的全鏈條調解體系,真正實現調解資源的共享、職能優勢的互補。

7月18日,許某某與妻子妥某某到紅寺堡區民政局婚姻登記窗口准備辦理離婚手續,卻因財產分割等問題發生矛盾。現場,調解員將一方當事人勸返回家,並將相關情況上報紅寺堡區“114百事解”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負責人。經初步研判分析,該糾紛存在民轉刑風險,該中心啟動重大矛盾糾紛“五方聯動”調處機制,司法局聯合法院、公安局、鄉鎮綜治中心、村兩委迅速到達現場展開化解工作。經5個多小時調解,雙方同意暫時分居,通過合理渠道劃分財產。

2021年,自治區黨委全面依法治區委員會辦公室印發《關於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進一步加強調解工作的實施意見》,把矛盾糾紛調解體系建設納入全區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建立區域性矛盾糾紛調處、行業性重點領域糾紛調處、矛盾糾紛信息管理“三個平台”,打造具有寧夏特色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塞上楓橋”工作品牌。

2017年,銀川市興慶區通貴鄉通貴村村民委員會與寧夏某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銀川市某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銀川某稻業種植科技專業合作社簽訂了《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3家合作社自2017年至2019年享受3年的土地流轉補貼。2020年4月22日,通貴鄉政府作出《關於申請撥付通貴鄉2019年土地流轉補貼資金的請示》,按照相關政策應當每畝地每年補助150元,2019年3家合作社應當獲得補貼共計377萬余元,但3家合作社一直未收到這筆補貼。去年9月,3家合作社將興慶區政府、通貴鄉政府、財政局、農業農村局和水務局起訴至銀川市中級人民法院,請求依法判令被告履行行政允諾義務,並支付2019年土地流轉費補貼377萬余元。今年3月,在興慶區司法局的引導下,興慶區政府相關負責人、通貴鄉政府主要負責人、政府法律顧問與3家合作社代理律師在銀川市行政爭議協調化解中心就行政爭議案件進行了調解,並達成初步調解意見,以興慶區政府名下房產來抵償補貼款,該案也被列為全區法院行政案件行政爭議化解的典型案例。

聚焦醫療、消費、物業、校園、企業、勞資等重點領域,自治區司法廳在全區推進“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調解中心建設,實現各類資源和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形成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優勢互補、有機銜接、協調聯動的多元調解工作格局。“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通過依法引導、精准分流、就地調處、聯合化解、預約服務、遠程調解等不同方式,實現矛盾糾紛“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服務”,讓群眾“隻進一扇門、最多跑一地”,為群眾提供低成本、高效率、能實質性解決問題的“一站式”調解服務,有效滿足當事人的多層次多領域個性化解紛訴求,促進了調解工作內涵式、集約式、融合式發展。

目前,全區已建成一站式矛盾糾紛多元調解中心239個。2022年以來,指導和參與化解矛盾糾紛2萬余件,化解成功率96.8%。而全區人民調解化解總量由2018年61324件下降到2022年的45087件,下降25.3%,信訪總量由2018年的24914件人次下降到2022年的18983件人次,下降23.8%。

“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近年來,自治區司法廳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動‘塞上楓橋’調解品牌提檔升級,著力從源頭上預防化解矛盾糾紛,有矛盾糾紛找人民調解組織、找法律正成為寧夏城鄉新風尚。”自治區司法廳主要負責人說。(記者 馬 忠 楊 超)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