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人民日報看寧夏

黃河畔 大山裡 菌草“點綠成金”

記者 秦瑞杰
2023年08月30日09:5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郝家橋鎮團結村的巨菌草收割現場。新華社記者 楊植森攝

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林佔熺(右二)與農戶交流菌草種植技術。新華社記者 王 鵬攝

參加第十八屆國際菌草產業發展研討會的代表們在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參觀考察。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攝

菌草是什麼?

簡單地說,這是一種可用作食用菌、藥用菌栽培的高大草本植物。

走進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園藝村的設施溫棚,翠綠的巨型菌草長得筆直,3米多高的植株仿佛要觸到溫棚頂。菌草密密匝匝,行走其間,仿佛進入原始森林。

“葉子像玉米,形狀像高粱,但一年能產兩季,用來做牛羊飼料,可比玉米、高粱產量大。”園藝村村民袁俊成說。

和電視劇《山海情》裡的劇情一樣,1997年,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菌草之父”林佔熺帶領團隊來到寧夏扶貧。他們帶來的6箱菌草,被當地人稱為“生態草”“致富草”“幸福草”。2010年,林佔熺再次來到閩寧鎮時,當地菌草的鮮草畝產量已經達到20噸。

如今,菌草又漂洋過海,在亞非拉的許多國家和地區落地生根。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國家,菌草也被當地百姓親切地稱為“中國草”。菌草如何落戶寧夏,又在如今發揮著什麼樣的作用?讓我們一起走到黃河畔,走進大山裡,看菌草如何“點綠成金”。

變害為利的“生態草”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平峰鎮高趙村的一片旱田裡,村民們正貓著腰種菌草。

“這草好得很,好得很!菌草既能當飼料,又能防風固沙……”高趙村村民樊建智承包了30畝地,一邊感嘆著今年的草種品質好,一邊用手機拍下視頻,轉發到各個村民小組群裡。在樊建智的帶動下,鄉親們陸續開墾土地,種下了140畝菌草。

作為生態治理的先鋒植物,菌草不僅能作為牛羊的飼料使用,還能成為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的利器。

菌草用於生態治理的故事,還得從多年前說起。

1993年,林佔熺在福建長汀、連城兩縣的嚴重水土流失地種植菌草,取得了很好的蓄水保土效果。1994年,林佔熺在山東路過黃河邊,看到河床裸露、黃河斷流,老鄉趕著馬車從被泥沙堆高的河床上走過,林佔熺下定決心,要把菌草帶到黃河流域去。后來,林佔熺和團隊駐扎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烏蘭布和沙漠,種下的菌草多次“死而復生”后,終於讓流沙得到治理。如今,菌草已在黃河沿岸9省區種植。

“菌草根系發達、光合效率高、適應性廣,耐旱、耐鹽鹼、抗逆性強,可在坡地、沙地、鹽鹼地快速生長,能有效改良鹽鹼地。”曾任駐寧菌草技術扶貧工作隊隊長的黃國勇說,“寧夏養殖業發展需要消耗大量玉米,巨菌草的粗蛋白含量高於玉米,而且,巨菌草在寧夏的鮮草產量是青貯玉米的3倍左右。種2萬畝菌草,至少是6萬畝青貯玉米的產量,相當於節省了4萬畝耕地。”

雖然叫菌草,但它如今的應用范圍已遠遠超過“用於栽培食藥用菌的草本植物”的最初定義,成為集保護生態、帶動增收和促進可持續發展於一身的“神草”。“我一直期待有一天,菌草能在生態治理上發揮更大作用,為筑牢地球生態屏障貢獻一份力量,更多地造福子孫后代。”林佔熺說。

拓寬產業的“致富草”

不僅是“生態草”,如今,菌草還被賦予了更多的使命。經過多年選育、創新,其功能從最初的“以草代木”種菇,拓展到菌草飼料、菌物肥料等領域。

“我們村目前還存在土地沙化問題,灌溉用水比較緊缺,而巨菌草的特點是抗旱性比較強,產量也比較高,是非常優質的飼料,種植巨菌草再合適不過了。”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郝家橋鎮團結村,寧夏幸福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孔德碩在“閩寧草”育苗大棚裡介紹。

巨菌草具有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等特點,可用於飼喂牛、羊、雞等畜禽,幫助團結村裡的養殖戶解決飼料成本高的難題,還可以栽培香菇、靈芝等食用菌、藥用菌,為村裡產業化發展奠定基礎。

在銀川市科技局的資金注入及林佔熺的技術指導下,團結村成為靈武市第一個試驗種植巨菌草的村子。團結村駐村第一書記王治武掰著指頭算賬說:“自從村裡引進菌草,飼料再也不缺了,養牛利潤空間大了,明年這牛圈還能再大一圈!”

在位於寧夏引黃灌區末端的石嘴山市,有大片鹽鹼地,土地含鹽量高、通透性差,不少作物難以成活。其中,“寸草不生”的重度鹽鹼地面積超過11.7萬畝,佔全市耕地面積的5%。菌草落戶這裡,不僅使生態環境變好了,也讓當地的綠色經濟有了模樣。

2021年4月,在林佔熺的推動下,首個菌草科技創新產業園落戶石嘴山。兩年多的時間裡,這裡已建成科研樓、1.2萬平方米智能化養菌車間、菌草粉草車間等,眼下正朝著搭建菌草全產業鏈條而努力。“菌草種植節水節肥,不用打農藥,畝均節本增效200元以上,每畝直接效益4000元,經過動物養殖、菌菇栽培、肥料利用還田,每畝效益可增值到萬元以上。”黃國勇說。

如今,菌草在黃土地上扎根生長,不斷書寫著“點綠成金”的奇跡。

“菌草技術因扶貧而誕生和發展。現在,菌草產業已從‘以草代木’生產菌菇拓展到‘以草代煤’發電、‘以草代糧’發展畜牧業等6個領域12個產業。”林佔熺說,盡管菌草技術是中國特有的技術,他希望未來這項技術能夠進一步造福全世界。這些年,在林佔熺和他的團隊不懈努力下,菌草技術已推廣至全球106個國家和地區,幫助不少貧困地區人民增收。

脫貧路上的“幸福草”

“這些菌草已經生長兩個多月,處於拔節期。在哥倫比亞,如果水肥條件跟得上,這個時期的菌草每天可以長6到8厘米。”今年5月,永寧縣閩寧鎮大棚菌草育苗基地裡,翠綠的菌草已長到一人多高,林佔熺站在菌草旁,正為一群前來參觀的外國友人講解菌草種植技術。

1986年10月,菌草技術成功面世。“以草代木”生產菌菇,解決了菌業生產中林木資源被大量消耗的“菌林矛盾”。如今,這項技術在國內外被廣泛應用,來閩寧鎮參觀學習的人越來越多。可少有人知道,這一切,來自於1997年林佔熺帶來寧夏扶貧的那6箱菌草。

彼時,閩寧鎮尚被稱為閩寧村,1998年,閩寧村有了菌草技術扶貧示范基地,林佔熺開設培訓班,教村民如何種蘑菇。到2020年,僅閩寧鎮每天出售的蘑菇便達60噸,一大批貧困戶通過菌草技術告別了貧困。

“當時去寧夏,我是抱著第二次長征的想法去的。”林佔熺說。那時候,村民們都是剛剛從寧夏南部山區搬遷而來的貧困村民,為了幫助他們盡快脫貧,林佔熺手把手教授村民如何種植菌草、如何用菌草制作菌棒生產菌菇。

當時,許多村民喜歡圍在林佔熺身邊問問題。“高溫環境下,怎麼管理田間地頭?”“您說菌草裡糖分很高,這些和種蘑菇有什麼關系?”

這是移民接觸到的第一個產業,剛從山大溝深的西海固搬遷到這裡的村民們,既沒見過菌草,也沒見過雙孢菇,顧慮重重。經過林佔熺手把手指導,率先種植的農戶嘗到了發展新產業的甜頭。村民們見到了實惠,也紛紛建棚種菇。經過20多年的發展,助力村民脫貧的雙孢菇,已經從小作坊搬到了智能化廠房。在寧閩合發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低溫生產車間裡,一朵朵白色雙孢菇煞是喜人。

“我快80歲了,隻要寧夏鄉親們需要,隻要我還能跑得動,我90歲還會去協助他們。”林佔熺說。如今,林佔熺的團隊帶來的菌草技術在寧夏西海固地區被大面積推廣,團隊正在把這株閩寧協作的“幸福草”繼續推廣到黃河兩岸、大山深處。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08月29日 第 08 版)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