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本網原創

人民巷調查丨綠染海原

記者李增輝 穆國虎
2023年08月22日11:40 | 來源:人民網-寧夏頻道
小字號

在寧夏海原縣,流傳這樣一句話:“種活一棵樹,比養活一個孩子還難。”

然而,海原人並沒有向命運低頭。自十三五以來,海原縣營造各類林木85萬畝,山綠了,河清了,村庄變美了,海原的生態,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這是我們持之以恆抓生態建設,久久為功干一件事的結果。”中衛市委副書記、海原縣委書記佘瑞東表示,2022年以來,海原縣提出打造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的想法,計劃到2026年累計完成生態建設70萬畝,基本實現“山區林草化、城鎮園林化、道路林蔭化、庭院果園化”的目標任務。

生態治理 制度先行

夕陽西下,吃完晚飯的田小虎帶著孩子來到城南的牌路山森林公園散步。眼前的百合花海、海棠園、書軸簡介、木棧道、眺望台、聽雨軒、海棠大道等亮點,吸引著田小虎父女和其他游玩的市民。

牌路山森林公園俯瞰圖。海原縣委宣傳部供圖

“這一片綠色,讓人看著舒服。”田小虎是土生土長的海原人,自他記事起,父母每年都會參加植樹造林活動,“因為沒有綠色,所以老人們才堅持種樹,給子孫后代一片綠。”

曾經的海原縣受地域、交通等因素限制,外加海原大地震的破壞,發展乏力,是西海固地區“苦瘠甲天下”的典型代表。

“以前,山上草木很少,看上去光禿禿的。”今年47歲的海原縣海城鎮野狐坡村養殖戶馬吉發回憶道,海原的生態環境變好,離不開所有人的付出。

破解“生態差”的難題,必須制度先行。

近年來,海原縣把創建“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確立為發展戰略,堅持高位推動,定期研究部署,推動責任落實,出台了《海原縣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創建工作實施方案》《海原縣委和政府及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海原縣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海原縣通過明確責任、強化考核,壓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創建工作有序推進。

目前,海原縣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示范區創建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

直面問題 大力整治

清水河是寧夏境內流入黃河面積最大、最長的支流,發源於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黑刺溝,流經海原縣、同心縣,在中寧縣泉眼山入黃河。

海原縣三河鎮六窯村,位於清水河岸邊。

因清水河海原段砂石礦產資源豐富,當地老百姓在清水河沿岸砂石開採嚴重,佔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

“你看這裡,以前是砂石料廠、預制板場、石灰廠。”望著眼前的1500畝枸杞地,六窯村黨支部書記葸鐸坦言,上世紀九十年代,因為無序的開發,不計后果的開採,清水河流域六窯村段出現了大大小小的場子近30家,六窯村變得千瘡百孔。

“這個錢,誰掙誰心不安。”葸鐸作為見証者、過來人,他表示當時人們隻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卻沒有看到長遠利益。

六窯村俯瞰圖。海原縣委宣傳部供圖

這種不正常的發展,給六窯村帶來了許多難以想象的問題,例如滿目瘡痍的河床、灰塵漫天的村庄、環境臟亂差的街道。“六窯村再這樣發展下去,將是一條不歸路。”葸鐸說。

變化始於2017年。當年,海原縣拆除了六窯村的小場子,在原址開展生態修復,關閉關停砂場13家、預制場3家、白灰廠3家,按照田園綜合體模式進行治理,整治規模為103公頃,投資1268萬元,治理后形成可利用土地1500畝。三河鎮利用治理后的1500畝土地,按照“產業+生態”的思路,打造枸杞種植園區。目前,園區枸杞畝均收益達1000元以上,已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也成為了扮靚鄉村的靚麗風景線。

六窯村的變化只是海原縣生態治理的一個縮影。隨著國土整治項目的推進,清水河流域海原段的三河鎮唐堡村、七營鎮高崖村、李旺鎮團庄村、高崖鄉紅古村等沿清水河流域村庄,生態得到了徹底的扭轉。

近年來,海原縣實施清水河綜合治理,關閉關停砂廠磚廠36家、散亂污企業34家,完成磚廠、預制板場拆除恢復治理8個,系統清障、拆亂、疏浚、護坡、岸線整治與污染治理河道125公裡,實現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目標。

“我們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今年新增坡改梯3.3萬畝,治理水土流失120平方公裡,完成營造林12.9萬畝,全縣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鞏固。”佘瑞東說,通過國土綠化建設,全縣森林覆蓋率穩步提升,由2017年的7.2%提高至如今的11.37%,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908.97平方公裡,治理程度66%。

美麗鄉村 宜居宜業

日前,海原·蓋牌“村BA”籃球爭霸賽暨阿拉善SEE生態富民示范基地文化旅游周,在海原縣鄭旗鄉蓋牌村舉辦。

“這個村,叫啥名?”一組宣傳視頻中,記者問當地三位大爺。三位大爺異口同聲回答道:“蓋牌村”。問的人沒聽清,又問了一遍,三位大爺依次說:“蓋帽的‘蓋’”“金牌的‘牌’”“美麗新鄉村的‘村’”。

蓋牌村俯瞰圖。海原縣委宣傳部供圖

當地老百姓用拆字法介紹自己的家鄉,與籃球賽完美結合,吸引了不少粉絲關注。

“活動期間,客流量超過7萬人,平均每天都在1.5萬人以上。”蓋牌村村民小組副組長李貴海說,籃球賽帶動了鄉村游,幫助村上的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飯。

蓋牌村籃球場周邊的商鋪、流動攤位吸引了本村及周邊商販入駐,海原的牛羊肉、特色美食、涼皮麻辣燙、烤串辣糊糊應有盡有,游客在觀看比賽之余,走進攤位品嘗美食。

文旅融合,讓蓋牌村的老百姓得了實惠。近年來,海原縣還打造牌路山森林公園、西湖公園、史店田拐紅梅杏基地、關橋梨花小鎮等文旅融合項目。

鄉村美,美在細節處。“以前,老百姓對生活垃圾,亂扔亂放。”海原縣七營鎮高崖村村民馬海寶說,現如今垃圾每日定時清運,道路每日清掃。

近年來,海原縣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成賈塘鄉垃圾壓縮中轉站、七營鎮垃圾填埋場,對15座農村生活垃圾填埋場進行維修提升,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34.6%,縣城綠化率達34.65%,村庄綠化覆蓋率達30.15%。海原縣先后配置餐廚垃圾專用收集車1輛、其他垃圾收集壓縮車10輛,撤換街道分類垃圾桶600個、安裝兩分類垃圾桶1000個,日收集清運生活垃圾90余噸。

看著遠處的南華山,海原縣文化旅游廣電局的工作人員李進興若有所思。“海原人對植樹造林情有獨鐘。”李進興說,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每年春秋兩季海原縣的干部群眾都會植樹造林,綠化環境。

南華山(無人機拍攝於2023年夏天)。虎衛軍攝

三十多年來,海原縣通過營造南華山水源涵養林與實施南華山人工促進生態修復工作,南華山保護區的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不足10%,提升到了30.37%,植被覆蓋度達95%以上,主要泉水地表經流達600萬噸。

“這一成績,屬於所有海原人。”寧夏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張維軍說,正是因為一代接著一代干,久久為功,才有了今天的南華山。

海原人不僅每年堅持植樹,還將綠色帶到了家門口。如今,海原老百姓,不僅在房前屋后種上了綠化樹,還在庭院內外種上了花花草草。

李旺鎮團庄村村民馬林海家的客廳裡,一盆盆花卉惹人喜愛。過去,鄉親們為了吃飽肚子四處奔波,沒有心思養花。如今,海原老百姓,喜歡在客廳裡擺上幾盆花卉。

清晨,陽光照在海原大地上,也照在了老百姓家的花卉上。一簇簇、一朵朵,迎著陽光綻放。

(責編:穆國虎、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