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寧夏要聞

寧夏:從跟跑並跑到部分領域領跑

2023年07月19日08:57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科技成就發展,創新孕育動能。

7年來,寧夏步履鏗鏘、姿態昂揚,以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推動各項事業取得新成績、邁上新台階。

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要突出創新的核心地位,著眼“四個面向”戰略導向,加大創新特別是高科技創新力度,打造區域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

翻看寧夏近年來的科技創新成績單,一個個變化的數字勾勒出上揚的曲線,記錄著聚力前行的腳步:

5年來,寧夏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從2017年的46.24%提升到2022年的61.4%,全國科技創新排名上升到第18位,邁入了全國二類創新地區﹔2017年至2021年,全社會R&D經費投入從38.94億元增長到70.44億元,年均增速達到16%,比全國同期年均增速高3.75個百分點﹔R&D投入強度從1.22%增長到1.56%,增幅連年上升……

數字無言,變化無限。

近年來,寧夏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全力打造科技創新高地,高水平建設全國東西部科技合作引領區,推動科技創新事業取得新成績,讓創新成為發展的重要底色。

厚植沃土“種”創新

盛夏時節,永寧縣楊和鎮王太堡農作物基地的試驗田水稻長勢良好,再過幾天,水稻將進入抽穗期,迎來生長周期的重要環節。“這是自治區新一輪‘水稻新品種選育’項目的首批試驗稻,待下半年成熟后,我們科研團隊將開啟新的技術攻關。”寧夏農林科學院成果處處長劉煒介紹,近年來,在自治區育種專項政策支持下,寧夏農科院在水稻育種方面大力創新,取得了亮眼成果。截至目前,水稻育種審定新品種24個,育成的寧粳48號畝產835.9公斤,刷新了寧夏旱直播水稻高產紀錄。

“好政策是創新的基礎,不僅能在機制、資金方面提供支撐,更能通過政策活力激發創新動能,引導科技工作者投身創新創造。”寧夏農科院動物科學研究所所長梁小軍說。

寧夏持續優化政策,厚植創新土壤:出台《自治區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關於深化自治區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措施,全方位全領域推進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建立科技項目“前引導+后支持”的支持機制和“兩頭嚴、中間鬆”的管理機制,推行重大科技項目“揭榜挂帥”“賽馬制”和科研資金“包干制”,全流程、全要素推進“放管服”改革,有效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

一粒粒創新的“種子”破土而出、蓬勃生長,一項項創新成果在體制機制的不斷完善下接續呈現:寧夏堅持不懈布局建設科技創新平台,自治區級以上重點實驗室、自治區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自治區臨床醫學研究中心、自治區技術創新中心分別達到44家、95家、29家、563家,累計培育認定自治區科普基地94家,建設智慧科普校園10個。

搭建橋梁“育”創新

這是一句時代之問:不沿邊、不靠海的寧夏,如何在發展浪潮中找到自身路徑?

這是一句時代答案:欠發達地區可以通過東西部聯動和對口支援等機制來增加科技創新力量,以創新的思維和堅定的信心探索創新驅動發展新路。

從東部到西部,一架無形的橋梁從此搭建,承載著寧夏對外學習的熱忱和向內發展的堅定。

這條合作之路,讓以生產高鐵枕梁著稱於業內的寧夏維爾鑄造有限責任公司,在“走出去”的道路上實現了揚帆遠航。

“寧夏的區位環境,決定了與相關市場距離相對較遠,這是我們面臨的劣勢。但我們可以通過科技創新彌補劣勢、掌握核心科技,在市場上贏得絕對競爭力,讓企業實現長足發展。”寧夏維爾鑄造有限責任公司董事王小寧說。

科技創新,人才為本。如何用好東西部科技創新機制,發揮“引才”和“引智”作用,為創新爭取更大空間和成果?

幾番探索后,維爾鑄造在聚力創新的基礎上,借助東西部科技合作渠道主動“走出去”,與國內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業對接,先后與上海交通大學、北京交通大學、沈陽工業大學、上汽集團、中車集團、瑞典ABB公司等建立緊密的科技合作關系、積極構建創新聯合體,聯合建立“寧夏鋁鎂合金鑄造精密成型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寧夏中國標准動車組關鍵零部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平台,以委托研發、共同研發等形式開發代表市場發展方向和領先水平的新產品。

合作,在更廣泛的領域持續深化﹔創新,以更豐富的形式推動發展。

2022年,科技部批復支持寧夏建設全國首個東西部科技合作引領區,賦予寧夏科技創新工作新使命。截至目前,寧夏先后與全國11個省市、13個高校院所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帶動全國20多個省區市、736家創新主體積極參與寧夏科技創新活動,累計實施1500余項東西部科技合作項目,聯合共建160個科技創新平台、9個園區,參與寧夏東西部科技合作的區外人才超過9200人,東西部科技合作深入推進。

碩果盈枝“映”創新

2022年,寧夏銀利電氣股份有限公司電氣新能源車用磁性元件實現量產,成為比亞迪新能源車核心供貨商。

“寧夏的技術企業想要佔領市場,就要啃下最硬的‘骨頭’、突破核心科技掣肘,走在科技大潮的前沿。”寧夏銀利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焦海波說。

從開展研發到首款新能源汽車用變壓器產品在銀川下線,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屬於銀利的夢想照進了現實。在這場爭分奪秒的技術攻克戰中,令人矚目的“銀利速度”,是寧夏創新能力極大增強、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的生動縮影。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近年來,寧夏圍繞重點產業、重點領域等,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培育組建了一批國家和自治區科技創新平台。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管理科學、多元投入、開放共享、協同發展的科技創新平台發展體系。

截至目前,全區規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的企業佔比達40.2%,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9個百分點。全區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自治區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達到489家、2178家,全區各類科技型企業超過2800家,年均增速超過30%。圍繞重點領域、重點產業組建國家和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各類科技創新平台735家。寧夏本土企業圍繞“六新六特六優”等重點產業需求,產出了一批重大技術成果,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2000萬噸智能綜採輸送裝備等一系列優秀科研成果在國家重大工程、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中,留下了“寧夏制造”的閃亮名片。

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部分領域實現“領跑”,寧夏正聚力科技創新,奮力奔跑,不斷“晒”出新的加速度。(記者 馬 越)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