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圍牆外的邊坡崩塌后

西吉縣王民鄉九年一貫制學校校長古希義(左)向寧夏國土資源調查監測院工程師張剛介紹邊坡崩塌情況。
7月2日,寧夏國土資源調查監測院工程師張剛再度打通西吉縣王民鄉九年一貫制學校校長古希義的電話,商量如何解決學校圍牆外側邊坡崩塌的問題。
原來,4天前,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在該學校舉行自然資源科技服務進鄉村進校園活動時,張剛和同事從古希義處得知了學校外牆存在的地質隱患。
王民鄉九年一貫制學校三面環山,近處溝壑縱橫。學校北面及西面圍牆外側分別有兩道河溝,其中北側河溝的深度約有20米。每年汛期來臨,古希義和老師便一再囑咐學生不要繞到圍牆外,避免發生危險。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去年7月的一次強降雨,導致學校北側圍牆外的邊坡發生意外崩塌。坡面開裂下滑后,形成一道深六七米的裂縫。站在學校內圍牆處可以看到,北側依次是鍋爐房、放置煤炭的庫房和公共廁所。繞到圍牆外側,崩塌處距離圍牆僅不到2米,裂縫就在腳下,邊坡陡峭,看起來十分危險。
考慮到學校300多名師生的安全,古希義組織老師拉起警戒線封閉了北牆區域,禁止學生靠近。同時,向上級相關部門匯報了情況。
為避免崩塌再次發生,威脅師生安全,自治區自然資源廳數次安排專業人員,對此處崩塌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排查和測量,並得出結論:該處坡長為30米,坡高約為20米,坡度在70至80度之間,崩塌方向為西北向。從坡腳下的堆積體判斷,堆積體體積為400至500立方米。
“根據現場地理環境分析,崩塌點邊坡處於一處承擔防洪、泄洪功能河溝的河灣處。”張剛說,河流沖刷形成急陡岸坡,因黃土地區土質疏鬆,加上降雨不斷侵蝕,最終導致邊坡所處地面出現了崩塌。
如何防止崩塌坡面產生的安全隱患?張剛說,自治區自然資源部門會及時在這處地質災害隱患點設置警戒線和警戒范圍,並設立警示牌和逃生路線圖。同時落實專業責任人,定期持續對隱患點實施回訪和巡查。一旦隱患點周圍出現小石子、土塊從邊坡不斷滾落的現象,學校師生和周圍住戶就要第一時間迅速撤離。“在具備條件的前提下,有關部門也可以對該校校園圍牆和內部構筑物等實施搬遷避讓。”張剛說。
根據自治區自然資源廳最新一輪地質災害隱患排查,截至2023年5月,西吉縣境內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240處,其中,滑坡207處、崩塌32處、泥石流1處。據有關統計,截至2022年底,自治區自然資源廳按照“宜治則治、宜搬則搬、輕重緩急”原則,已指導西吉縣、彭陽縣搬遷臨災群眾16戶67人,並由固原市原州區、隆德縣、涇源縣等地投入3060萬元,通過工程化措施,治理38處威脅程度較高、難以實施搬遷避讓的隱患點,保護群眾201戶852人,避免財產損失近7000萬元。
近年來,寧夏堅持構建全民防災減災體系,用心筑牢地質災害防治“生命工程”。2020年至2022年,全區建設地質災害專業監測點62處,累計安裝專業監測設備339套。今年,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又積極對接自然資源部和自治區財政廳,計劃建設地災專業監測點130處,安裝專業監測設備404套,預計到2023年年底,全區專業監測點佔比18.7%,高出全國平均水平0.7%。(記者 張 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