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古瓷再賡“瓷脈”
李成仁俯身端詳剛燒成的黃河古瓷。
6月7日,記者一行穿過旅游城市的喧囂,來到中衛市品衛文創園。
園區坐落在中衛市沙坡頭區東園鎮瑞應村,距離市區五六公裡。園內外綠蔭環繞,間有鳥鳴,有種悠然自得的安逸。
中衛市發展文創產業,有著很深的文化積澱作支撐:《山海經》中記錄的“崇吾之山”,就是現在的中衛香山。數萬年前,就有先民聚集在香山腳下、黃河岸邊繁衍生息,創造出累累文明成果。近年來,這裡的文化產業方興未艾,最具代表的就是中衛市品衛文創園。“園主”姚思杰聘匠人制作瓷器、陶印、石雕等文創產品,沿襲的還是傳統工藝。
不過這次,記者沒有碰見姚思杰。聽工作人員說,他帶著一批“鎮園之寶”到深圳參展第十九屆文博會去了。接待記者採訪的是文創園員工李成仁、孫晨師徒。他們身上濺有不少泥點子,那是他們手工制瓷的印記。這次參展深圳文博會的不少陶瓷,出自這對師徒及金毅師傅之手。
在小院中,一批剛燒成的白瓷和黑瓷一件件擺在木桌上,有碗、杯、壺、罐等多種文創產品。在師徒二人的指點下,記者細細把玩起一件件黑瓷:瓷體上泛著幽暗的光澤,釉面略有凹凸,摸著光滑而不失質感,古朴拙雅。少數瓷器雖有垂釉、氣泡等瑕疵,卻瑕不掩瑜,因為每件產品都是獨特的“生命體”——十幾道工序經匠人之手,上面凝結著他們的獨運匠心,件件不同。個別瓷器還是顧客經匠人指導自己做出來的,瓷體上烙下深深的個人印記。
李成仁是位71歲的老瓷匠,從當地陶瓷廠退休,這麼大年紀到文創園再“出山”,就是要復興源遠流長的中衛黃河古瓷。
黃河寧夏段397公裡,其中,中衛段182.5公裡,歷史上傍河建有不少瓷窯,不光解決了生產用水,還能借助水運外銷。此外,這裡富集著優質陶瓷黏土和釉色礦物質原料,還有充足的煤炭資源,的確是塊制瓷寶地。順著古絲綢之路,黃河古瓷一路向西,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最遠到地中海各國,源源不斷走向世界,大大促進了各國文明的碰撞與交融。
到現在,中衛市還有宣和林場漢代燒陶窯址、下河沿漢代磚瓦遺址、下河沿老窯溝元代瓷窯遺址……昭示著這裡傳承千年的“瓷脈”。
17歲那年,李成仁開始制瓷,“出道地”就在下河沿老窯溝:一個瓷窯遍布的山溝,制瓷史最早可追溯到元代。在老窯溝的集體瓷器廠上班時,李成仁沿襲的還是傳承千年的工藝:揉泥、拉坯、修坯、素燒、上釉、裝窯……燒出一窯窯黃河古瓷來。老窯溝離下河沿黃河碼頭隻有2公裡遠,這些黃河古瓷被匠人小心捆放在羊皮筏子上,順河而下,一路銷往吳忠、銀川、石嘴山,再往遠還流向了內蒙古市場。
20世紀80年代,李成仁就職的陶瓷廠倒閉,不甘心傳統工藝就這麼斷了,他干起了制瓷個體戶,但7年后虧本歇業。在中衛市品衛文創園,他看到了黃河古瓷復興的希望。文創園聘來金毅、李成仁等陶瓷工匠,以帶徒授藝的方式傳承黃河古瓷。另外,文創園還成功注冊“豐安渡”等黃河古瓷商標,線上線下推廣銷售,借助市場之手來弘揚黃河古瓷文化。
記者採訪時,碰見兩名銀川游客買下多件黃河古瓷,有茶壺、小碗等多種文創產品,平均一件100元上下。“按照中衛的說法,瓷碗就是‘飯碗’。我就買了倆碗給女兒,希望她長大后能捧上‘金飯碗’。”一位游客說起了購瓷的初衷。
記者撥通了姚思杰的電話。他此次親赴深圳參加的文博會,凸顯“一帶一路”主題,首次設立“絲綢之路”專館,有來自50個國家和地區的逾300家海外展商參展,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萬多名海外專業觀眾線上線下觀展。推介會上,黃河古瓷“豐安渡”品牌備受與會展商關注。中衛市品衛文創園與深圳文博會東道主代表訊電(深圳)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簽訂“豐安渡”黃河古瓷深圳地區總代理協議。同時,還與廣東、浙江、湖南、四川、北京、上海、天津等8個省市企業進行了“豐安渡”黃河古瓷品牌地區總代理簽約。
姚思杰表示,之所以不遺余力大做“瓷”文章,是想讓黃河古瓷再次走向世界。(記者 蘇峰 王猛 杜曉星 何耐江 王沛瑤 楊玉瑛 何婉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