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寧夏要聞

紫色夢想與幸福生活的“邂逅”

2023年05月30日08:59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蘇金萍在志輝源石酒庄裡巡查,在酒庄工作20年,她早把這裡當成了家。

藍天白雲下,一望無垠的葡萄藤架將綠色伸向遠方。

立蘭酒庄車間裡,劉莉和工友們在為葡萄酒貼標簽。

昊苑村游客接待中心裡展示的葡萄酒。 (記者 徐佳敏 實習生 馬 磊 攝)

初夏一場細雨過后,汽車行駛在銀川市西夏區賀蘭山東麓,宛如進入天然氧吧,空氣清新、景色宜人。藍天白雲下,一望無垠的葡萄藤架將綠色伸向遠方,移民們在田間勞作,歡聲笑語久久回蕩。

小小的葡萄,孕育大大的產業,托起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穩穩的幸福。數據顯示,2022年,銀川市葡萄酒產業綜合產值達到260億元,產業年勞務用工60萬人次,當地生態移民收入中的1/3來自葡萄酒產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強勁動力。

昊苑村每戶的收入都和葡萄有關

坐標西夏區鎮北堡鎮昊苑村,這是賀蘭山下一個由陝西、甘肅、安徽等8省17縣自主移民構成的村落。20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過千元。

命運的轉折發生在2011年,我區開始大力發展葡萄酒產業,昊苑村恰好處於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的核心位置,隨著村子周邊酒庄如雨后春筍涌現,村黨支部瞅准機會成立勞務輸出協會,與酒庄對接,為村民尋找就業崗位。同時,動員村民將土地流轉給酒庄,統一經營管理,讓村民的腰包迅速鼓了起來,昊苑村也因葡萄酒產業步入發展快車道。

“在昊苑村,每戶人的收入都和葡萄有關,覆蓋一二三產業。”昊苑村駐村第一書記者秀軍告訴記者,村裡有19家酒庄,從種、釀、銷到“文旅+”,村民們的工作、生活和酒庄“深度綁定”,每個人都找到了嵌入葡萄酒產業發展的關鍵點,將其變成了實現個人價值和家庭財富的增長極。

53歲的張彩霞於2000年從甘肅自發移民至昊苑村,2003年應聘為村上的工作人員。2008年起,她每年都組織移民婦女參加政府舉辦的葡萄種植技術培訓班,並和大家一起學技術。2013年,她辭職成為一名勞務經紀人,帶領學成技術的婦女參與酒庄種植。2015年,她開始一邊承包葡萄園自己種植,一邊帶婦女外出務工,為其他酒庄提供種植服務,收入連年攀升。去年,張彩霞的個人年收入超20萬元,家人一人一輛車,而她擁有2輛車,用於接送工人。

一人富了不算,大家富了才算。她帶領的35名移民婦女每月收入在三四千元。不光要掙錢,還要長本事。55歲的李菊瑞跟著張彩霞干了4年,不光掌握了種植葡萄的全流程技術,還學會了安裝光伏板。“一家人一年收入七八萬元,從租房到買了1畝大的院子,生活可比在西吉老家好太多。”李菊瑞說,每天在葡萄園裡,空氣好、心情好、離家近,還有錢賺,日子過得越來越好。

張彩霞說,跟她干得最久的員工有10年,她要把大家都培養成技術工人,把服務的酒庄品質搞上去,就能擴大規模,吸納更多鄉親就近務工,大家一起過上好日子。張彩霞對待葡萄園像自己的孩子,每天不間斷巡視,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對待員工像家人,夏天給大家買防晒衣,在地頭支起鍋灶給大伙兒煮飯,誰家遇到困難就預付工資……在昊苑村,張彩霞的用工隊伍忠誠度極高,她和團隊服務的藍賽酒庄去年晉升為三星級酒庄。“葡萄酒產業肯定一年比一年好,明年我還要繼續擴大用工隊伍,服務好酒庄,帶領鄉親一起致富。”

昊苑村有十幾支專業種植服務隊,常年活躍在賀蘭山下的葡萄園。從普通農民到產業工人、技術員、釀酒師、管理者甚至行業專家,大批移民群眾靠勤奮學習和苦干實干,不斷刷新著人生的高度、更新著個人標簽。

小小葡萄,不光敲開了移民的致富門,也為年輕人點亮了通向夢想的路。30年前,喬靜隨父母從陝西自發移民至昊苑村,高中畢業去深圳工作了9年。2010年,她選擇返鄉,打工、結婚、生子,6年過去了,村裡的面貌因發展葡萄酒產業迅速改變。2016年4月,她應聘到源石酒庄做專家公寓的服務工作,1年后,轉崗做接待講解工作。2020年,升任源石酒庄旅游接待部經理﹔2021年,取得葡萄酒二級品酒師職業資格認証。從月薪3000元到現在的6000多元,從外出打工到家門口就業,喬靜說:“能夠發揮特長,為推介家鄉、推介寧夏好物葡萄酒盡一份力,我確信這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人生目標。”在為游客講解時,她會講起酒庄和自己的成長故事,講酒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的未來,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如何在這裡生動實踐,那是油然而生的自豪感。“這些故事都是我親身經歷的,游客愛聽也深受感動,我覺得很有意義。”

在昊苑村,“葡萄酒+”的命題生發出更多可能,孕育著無數“彩蛋”。這幾天,即將開業的民宿昊然山居一派忙碌景象。負責人楊杰一遍遍核對菜品、檢查細節,像呵護初生的孩子,憧憬而喜悅。這個佔地4畝面積2400平方米、裝修花費2000多萬元的民宿採用徽派建筑風格,內飾以原木風為主,給人以疏朗大氣之感。“這裡地處賀蘭山東麓旅游黃金地帶,且有20多家酒庄分布周圍,是我選址做民宿的重要原因。”楊杰說,還有對第二故鄉的感情,對民宿的興趣。26年前,楊杰從西吉縣紅耀鄉自發移民至西夏區,多年來,靠著踏實苦干和靈活的頭腦,攢下了現在的資本。“我選用當地酒庄的紅酒做定制款,希望通過高端民宿這扇窗,將賀蘭山東麓的葡萄酒推介給更多中外游客,為宣傳‘紫色名片’竭盡所能,也希望大家能看到這個因葡萄而興、讓葡萄更美的小山村蘊含的發展潛力。”楊杰說。

截至目前,昊苑村已建成運行昊然山居、西村海棠、昊苑紅等8家特色民宿,20多家民宿申請待審批。全村19家酒庄年產葡萄6000噸,產值近4億元,年收益4800萬元,佔全村經濟總收入的75%,1200名村民從事葡萄種植及葡萄酒加工生產工作,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萬元。

不久前,西夏區鎮北堡鎮昊苑村榮獲2022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產值超億元村”稱號。

因為熱愛,要把第一份工作做成終身事業

今年50歲的蘇金萍是西夏區源石酒庄葡萄基地的“片管員”,帶著20多個工人負責1000多畝經果林、300多畝葡萄園、十幾畝菜園和林帶的日常管護。“在這裡工作20年,公司把我們當家人,我們也把這裡當家。”蘇金萍說,這是她有生以來的第一份工作,如今把它當成了終身事業,要干到干不動為止。

2003年,蘇金萍一家從甘肅移民至此,進入酒庄做綠化和清潔工作。一家人困難時,是酒庄給了他們職工宿舍。“在這裡我吃到了人生中第一個生日蛋糕,喝到了第一杯紅酒,逢年過節還有福利,買房子政府還有補貼,讓人心裡特別暖。”蘇金萍說,在酒庄工作的每一天都像是海綿在吸水,汲取著知識和力量。2009年,她開始學習葡萄種植技術,10多年過去,在她和鄉親們的努力下,酒庄從砂石滿地光禿禿,到葡萄成片綠茵茵,一家人也從一無所有到有車有房。農家小院裡設施齊全,昊苑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村”,鄉親們過上了城裡人盼望的“詩和遠方”一般的美好生活。

“生活這麼好,要感恩和知足。”蘇金萍說,她打心眼裡愛這個地方,愛酒庄,上班時走在林間,是一種享受。在她眼裡,每一棵樹、每一根葡萄藤都會“說話”,告訴她有什麼需求。她說,她對這些樹特別有感情,20年前種下的第一棵樹現在已10多厘米粗,如今酒庄變成景區,有他們的一份付出,很有成就感。“我們要把這份事業守護好,讓子孫后代都享福,也為了我對它的熱愛。”蘇金萍說。

“土地有生命、產品有靈魂,我敬畏這裡的每一個生靈。”“我懂得不多,我隻知道既然做這份工作,就必須用心。”“雞鳴而作、日落不休,不是我不累而是因為熱愛。”在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的立蘭酒庄車間裡,牆上貼著這樣幾句話。車間主管劉莉說,這些話都是發自內心的,既用來激勵自己,也用來鼓勵車間的姐妹一起成長。她們都是移民,不識字、見人臉紅、人多就躲以及在家裡手心向上討生活費等是很多人的過往窘境,如今她們見人落落大方,主動推介紅酒,考駕照、旅行、蓋新房、買轎車……車間裡滿是自信和微笑的臉龐。“到了酒庄工作,才覺得前面的人生像白活了。”41歲的朱曉霞說。

今年,是劉莉一家四口從隆德縣溫堡鄉大麥溝村搬遷至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的第10年。這10年,她和丈夫柳發明結束了男主外、女主內,聚少離多的生活,擁有了人生中第一份穩定工作,一起開車到酒庄上下班,家裡陸續加蓋了4間房和1個車庫,換了電視機、冰箱,添了電腦、小轎車,生活蒸蒸日上。

去年起,立蘭酒庄擴大了種植規模,新增了1200畝葡萄園,柳發明管理種植的葡萄園面積也增加到了900多畝,工人也從七八個人增加到了20多人,干勁更足。

隨著《山海情》電視劇的播出帶火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劉莉所在的立蘭酒庄訂單不斷。她希望酒庄的酒能暢銷國內外,讓更多移民有機會就業,實現人生價值。“我也希望能在酒庄一直做下去,看著她走得更穩更遠。”劉莉說。

“如果沒有黨的移民政策,我們一家不會有今天,如果沒有來酒庄工作,就不會有我實現人生價值的機會。”劉莉說,她的心裡充滿感恩,唯有好好工作才不負這一路得到的關心關愛。

閩寧鎮鎮長馬曉平介紹,目前全鎮共有德龍、立蘭等13家酒庄,葡萄種植面積8萬畝,極大地帶動了農民就業,其中季節性務工2萬余人,長期用工200余人,實現年收入3.26億元。

發光發熱,一顆葡萄的使命和責任

小小葡萄是照進移民生活的光和熱,不光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大大小小的“確幸”,也為特殊群體提供了千千萬萬的就業機會。

初夏時節,永寧縣閩寧鎮福寧村的葡萄園裡,工人們忙著進行田間管護。“前些天,定植剛結束,這兩天正在完善設施,作為新園子,就要從一開始嚴把關,把細節做好,才能種出好葡萄。”一園園長孛雲峰告訴記者。像他這樣的園長共有19位,他們同屬於鄉韻閩寧(寧夏)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2022年4月,自治區葡萄酒管委會委托閩寧鎮政府協調成立該合作社,實施閩寧鎮葡萄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項目,優化當地產業結構、加大葡萄酒產業發展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收益,包括福寧村、園藝村和木蘭村在內的1.6萬畝土地全部用於建設高標准釀酒葡萄種植基地。為實現科學管理,合作社將園區劃分為19個片區,選拔19名有種植葡萄技術和管理經驗的本地村民擔任園長,就地用工,為移民提供更多就業渠道。

孛雲峰的近千畝園區季節性用工超200人,全部是當地村民,長期工約30人,月收入3000元至4000元。“其中70%是40歲至65歲婦女,20%是老年人,還有部分殘疾人。” 孛雲峰說,對於特殊人群,會特殊照顧,隻要來工作,就盡量多給點報酬。園區有一位帶病堅持工作的困難戶,他尤為關注,總是盡己所能提供幫助。

政府關心,移民用心。“大家很珍惜這份工作,特別認真和努力,希望能做得長久,園區發展得更好,收入更高。”孛雲峰說。福寧村、園藝村和木蘭村的村民大都是移民。55歲的孛雲峰1999年從西吉縣馬建鄉周吳村舉家搬遷至福寧村,先后搞過養殖,當過勞務經紀人,在外奔波20多年,終於在去年找到了就近工作的機會。“我曾帶工人在酒庄務工,學了葡萄種植技術,又有管理經驗,正好合作社招聘園長,我符合條件,在家門口就業,還能帶鄉親們致富,一舉兩得。”孛雲峰說,經過1年培訓實踐,工人的技術有了很大提升,從一無所知到一點就通,都是每天手把手教的結果。“要想種出好葡萄,就要嚴把每一個環節,讓每一個工人操作更標准。”

鄉韻閩寧(寧夏)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升介紹,設立合作社的初衷就是由政府出面,在園區實現規模化、標准化、規范化建設,把閩寧鎮葡萄酒的品質做好、規模做大、品牌做強,同時,實現移民穩定就業。去年,合作社共解決了8萬人次的務工,勞務收入超過1000萬元。

馬曉平介紹,閩寧鎮把發展葡萄酒產業作為鄉村振興主導產業來抓,通過“支部十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合作模式,依托高標准項目建設帶動移民增收,把當地移民群眾深度嵌入到葡萄酒產業發展中,確保移民脫貧成效更穩固、更持續。通過創新利益聯結機制,組建鄉韻閩寧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移民不僅可以通過土地流轉獲得租金,還可在葡萄園裡務工拿工資,每年僅勞務就可為3個村移民帶來1700萬元收入。同時,採取“以工代培、以培代訓” 的方式,使移民群眾掌握一技之長,就地轉化為園長、園工和園丁,讓技高、薪高成為常態。(記者 徐佳敏)

(責編:閻夢婕、賈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