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托起脫貧人口穩穩的幸福

脫貧不返貧,才是真脫貧。2022年,寧夏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千方百計興產業、穩就業、促增收,脫貧人口收入保持較快增長,人均純收入13578元,增速16.3%,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居中西部22個省(區、市)首位,受到國家鄉村振興局表揚。
這組喜人數據,是綻放在脫貧戶心頭的幸福。
2月1日,記者來到賀蘭縣洪廣鎮欣榮村村民楊花家的菌菇棚,胖乎乎的香菇從菌棒上探出腦袋簇擁而立,個個喜人。
楊花是村裡的脫貧戶,2012年剛搬來時,全家年人均收入4000元左右。5年前,通過村裡“一對一”技術產業幫扶,楊花到村裡的食用菌種植示范園打工,從家庭主婦變身為“藍領”。
如今,楊花已成長為一名熟練的技術人員,前年自己承包了2棟棚。楊花笑著說:“2棟棚一年收入10萬元,加上在園區打工,1天120元的工資和入股分紅,我一個人就撐起了家裡的大半邊天。”
脫貧戶楊花臉上的笑容,是收獲穩穩幸福后的喜悅。這種喜悅也洋溢在銀川市興慶區月牙湖鄉塘南村47歲的村民何法蘭的臉上。
每天8時,何法蘭准時來到兔棚,清理場內衛生、消毒、給兔子喂食,在喂食過程中仔細觀察每隻兔子的狀態。
何法蘭是從海原搬遷於此的移民,在寧夏澳中健康產業有限公司打工有4年時間,主要負責2個棚的種兔喂養,月工資4500元。
“不借錢真好。”何法蘭笑著說。這是一種無債一身輕的喜悅。以前,由於家裡孩子多,種的10畝地僅能維持溫飽,孩子的學費和生活費成了他們家最頭疼的問題,每到開學季隻能四處借錢。
如今,何法蘭打工有了工資收入,家裡的日子也紅火起來了。
2022年,全區脫貧人口務工就業30.23萬人,完成國家下達任務的123.4%。其中,公益性崗位就業4.06萬人,增長22%﹔幫扶車間就業2.01萬人。全區脫貧戶工資性收入增速達到11.7%。
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脫貧群眾增收,去年寧夏先后出台“促農增收13條”“應對疫情影響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27條”“打好就業收入擴增戰30條”等政策,建立促農增收機制﹔投入財政支農資金和銜接資金121.6億元,足額兌付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等各類補貼15.8億元,為歷年最高,農民人均補貼525.3元、增幅45.3%,拉升了轉移性收入增速(27.8%)﹔加快農村綜合改革,健全聯農帶農機制,讓農民保底有租金、盈余有分紅、集體有收入,財產性收入增速達到12.5%。
讓脫貧戶的日子越來越紅火,寧夏在行動。2022年,寧夏實行省級領導包抓+專班推進,大力發展“六特”產業,葡萄酒、枸杞產業每年為農戶提供崗位25萬個、工資20億元,40%以上是脫貧人口﹔肉牛、灘羊飼養量分別增長5%、7%,成為脫貧群眾主要產業﹔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完成消費幫扶50.25億元﹔新建高標准農田96萬畝,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價格高於2021年,種糧收益明顯。
同時,自治區安排醫療救助資金5億元,農村低保由每年4560元提高到5520元,累計投入救助資金29.6億元,增長15.6%﹔農村特困供養對象基本生活費每月提高104元,切實兜住最困難的群體﹔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全面建立,確保重點群體收入穩定……一系列有力舉措持續幫扶脫貧群眾,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新的起點,要有新的飛躍。我們將進一步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把增加脫貧群眾收入作為主要任務,穩政策、穩投入、穩就業,全力推動農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鄉村更美麗,讓脫貧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自治區鄉村振興局相關負責人說。(記者 張 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