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寺堡灘羊科技小院:當“科研夢”照進“產業路”

近幾年,無論教學工作多忙,每周抽空帶著學生到140公裡之外的寧夏紅寺堡灘羊科技小院開展科研實踐,成了寧夏大學教授張桂杰雷打不動的習慣。
位於吳忠市紅寺堡區天源農牧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內的科技小院成立於2021年,目前繁育有8000余隻灘羊,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凝結著張桂杰和團隊同事的科技成果。
用技術助力寧夏灘羊產業提升品牌影響力、培養產業科研人才,是張桂杰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這間“科技小院”承載著的,是張桂杰和團隊人員多年的科技夢和產業夢。
“科技小院”的雛形,要追溯到11年前。
2011年,從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畢業的山東小伙張桂杰來到寧夏,開啟了自己的灘羊科研之路。進入寧夏大學任教以來,張桂杰圍繞灘羊產業展開教學和科研工作的同時,與寧夏天源農牧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在公司成立技術集成與示范基地,帶著學生對寧夏灘羊進行系統研究。
他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解決寧夏灘羊由放牧轉移到舍飼帶來的胴體過肥的問題——這個棘手的難題曾是影響寧夏灘羊口感的主要原因。
為此,張桂杰帶著學生在科研基地扎下了根。在查閱無數資料的基礎上,他嘗試通過調整妊娠期母羊的營養狀況,對子代肉質進行影響。
“我們在母羊妊娠中后期也就是子代肌內脂肪細胞剛開始增殖時進行調控,讓脂肪細胞數量增多﹔而在后期育肥過程中,又通過營養調控讓本來增多的脂肪細胞變肥大,從而提高子代灘羊肌內脂肪含量。”張桂杰說。
他帶領寧夏大學灘羊肉質提升及飼草料加工團隊篩選出7種添加劑,從母羊懷孕70天起至其子代斷奶,通過營養調控來改善子代灘羊的脂肪分布。
在張桂杰團隊的努力下,灘羊新生子代的初生體重提高了12.6%,新生灘羊蛋白質沉積率提高了15.1%。
在此基礎上,該團隊又根據灘羊蛋白質和脂肪沉積規律,開展肉質提升靶向營養調控,使得灘羊瘦肉率提升8.3%,灘羊肉肌內脂肪含量提高37.2%,鮮肉中大理石花紋特征明顯。
這種有大理石花紋的灘羊肉被稱為“雪花灘羊肉”,這是一種極高的肯定,稱呼對標的是業內公認的高品質牛肉——雪花牛肉。
這項在基地得出的成果,讓張桂杰堅定了要把科技成果“種”在大地上的信心,也讓這個研究灘羊的科研基地聲名鵲起。
此后,在張桂杰和團隊的努力下,這個寄托著寧夏灘羊產業發展希望的基地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科技人員,並結出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
近幾年,張桂杰團隊在這裡首創了“灘羊母子一體化”營養調控技術體系、灘羊體脂重分配營養調控及大理石花紋灘羊肉生產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體系,並依托基地不斷培養灘羊產業科研人員,這為寧夏灘羊產業研究走在全國前列奠定了基礎。
豐碩的成果,讓紅寺堡成為寧夏灘羊產業研發小高地,也得到了科技政策的大力支持。
2021年,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在寧夏天源灘羊育種公司成立了寧夏紅寺堡灘羊科技小院,自治區科協配套資金對小院科研工作進行支持。張桂杰帶領寧夏大學研究生,聯合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師生進駐科技小院,聚焦灘羊種業振興、營養標准制定及飼草料優質高效生產等聯合攻關,助力灘羊產業高質量發展。
“基地”變身科技小院,大大提振了張桂杰團隊的信心,也激勵大家更加努力投入科研工作。
在此期間,張桂杰團隊實施的“灘羊營養標准制定及高效轉化研究”項目,獲得自治區科技廳重點研發項目支持,這項科研成果為提升寧夏灘羊肉質提供了技術支持,也為灘羊產業科研人才培養作出了示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這為堅守在科技小院的張桂杰團隊指明了發展方向,注入了發展信心。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根本保証,科技小院能夠在振興產業的同時,培養更多專業人才,讓更多科技成果在實踐中得到檢驗和升華。”張桂杰說。
進駐科技小院以來,張桂杰帶領研發團隊聯合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又佳羊”牌雪花(大理石花紋)灘羊肉,向周邊農戶出售種公羊800多隻,開展養殖技術培訓人員1700人次。近3年帶動企業及養殖戶新增產值8.9億元,新增利潤1.7億元。在團隊助力下,寧夏天源灘羊育種公司初步形成了灘羊保、供、研、推、融五位一體的“天源模式”。截至目前,科技小院師生研究成果獲得自治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科技部社會力量大北農科技獎二等獎1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項。
10年灘羊科技實踐之路收獲頗豐,從科研基地到科技小院,從校企合作到團隊培養,一方小院見証著灘羊產業科技團隊的發展壯大,也記錄著科技工作者在機制和政策關懷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奮斗歷程。
解決了肉質問題,張桂杰團隊在科技小院開展的新的研究課題,根據寧夏豐富的枸杞剩余物、釀酒葡萄渣及檸條的地源性資源靶向開發功能型生物飼料。
團隊利用團隊篩選的菌劑將檸條做成裹包青貯飼料,實驗組的牛羊吃了這種飼料后每天能增重1兩多。
成果越來越豐碩,紅寺堡灘羊科技小院的品牌也越來越響亮。
“在政策支持下,我們的科技小院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不僅擁有了更多科研項目,還吸引了更多高校人才來這裡參與攻關。”張桂杰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已有來自中國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多所高校的11名研究生來到科技小院學習攻關,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將會為灘羊產業發展提供新的支持。(記者 馬 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