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寧夏要聞

小菌菇長成富民大產業

2022年10月12日09:03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同心縣下馬關鎮南安村的大棚菌菇長勢喜人。

村民鎖文梅在分揀平菇。 記者 黨 碩 攝

  秋日,同心縣下馬關鎮南安村的大棚菌菇長勢喜人,平菇、香菇、毛木耳出了就採、採了又出……

  在這座佔地450畝的菌菇基地裡,103座大棚綿延開來,裡面不僅有福建菇企的,也有南安村村集體的。兩者區分起來也不難,村集體大棚外挂著醒目的責任牌,上面標注著責任干部姓名和聯系電話,共有16座。

  記者鑽進村集體經營的5號大棚,一摞摞菌包依次排開,上面結著一朵朵黑紅色毛木耳。揪下一小塊生嚼,鮮嫩彈牙,韌勁十足。聽領工的馬忠梅說,這些毛木耳在成都賣到了7元/公斤,拿來涮火鍋,很受當地消費者歡迎。

  在南安村菌菇基地,每年5月份開始出菇,一直持續到10月份。南安村黨支部書記康伏虎推算:今年賣菇收入將達到110多萬元,拋去人工、原料等開支,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

  要說種菇,南安村村集體還算是“新手”,滿打滿算也才第二年,為啥能“旗開得勝”?

  康伏虎給出的答案是“黨建引領,村企聯營”。

  村企雙贏

  南安村是個移民村,有移民群眾5200多人。“十一五”期間,群眾從同心縣馬高庄鄉、田老庄鄉的大山中搬出,來到這片被黃河水潤澤著的寬展土地。為南安村發展富民產業,讓移民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是同心縣委、縣政府心心念念的事情。

  2019年,獲益於閩寧協作項目,福建省永春縣菇農曾仲明等人通過招商引資來到南安村,他們成立寧夏閩寧綠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每年10萬元租金流轉村上大棚,種起了當地還很稀罕的菌菇。

  “同心縣的氣候、光照都有優勢,又有揚上來的黃河水,人力成本也不高,是個種菇的好地方。”曾仲明表示“南菇北種”很成功。

  到2021年,寧夏閩寧綠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生產鮮菇2300多噸,產值達到1600多萬元。

  對菌菇產業的“攬金”能力,南安村村民鎖文梅有著更為直觀的感受。她在菌菇基地分揀平菇,然后塑封成小盒裝。“別看分量不大,金貴得很。”鎖文梅說,這樣一盒平菇隻有150克重,批發價卻有2.3元上下,上海商超零售價高達4元上下,很搶手。

  眼瞅著外地人在自家門口發了“菇財”,南安村人不再滿足跟在別人后頭打工,還要做成村上自己的產業。可是,他們不懂技術,沒有銷路,遲遲不敢跟種。

  在這個當口,南安村村集體決定示范引領,與寧夏閩寧綠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抱團,來個村企聯營:村上投入100萬元發展壯大村集體項目資金,種了16棚菌菇。菇企提供技術支持,按市場價敞開收購村上的菌菇。

  南安村“兩委”班子成員也籌資10萬元,入股村集體經營的菌菇大棚,把村干部的利益和村集體的收入緊緊綁在一起。楊曉波就是14號菌菇大棚的責任村干部,他每天要到棚裡轉幾遭,操心著灌溉、採摘等事宜。

  靠著村企聯營,南安村村集體盡享先進的福建種菇技術,凸顯后發優勢。

  寧夏閩寧綠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近千萬元,引進拌料機、自動打包機和高壓滅菌櫃等全自動化設備,年產菌包600多萬包,效率高不說,產品還具備出菇率高、菇形好、個頭大的特點。這樣的優質菌包除了自用,企業每年還向南安村出售菌包40多萬包,每包還優惠0.02元。

  在福建菇農的指導下,南安村村集體在養護管理上做得很到位,保溫、保濕、遮光、通風都恰到好處,給菌菇營造出良好的生長環境。

  曾仲明說,企業把南安村村集體生產的菌菇“包圓”后,不僅幫村上解決了平菇、香菇銷路,也做大了自己的市場規模,實現了村企雙贏。

  群眾也得了不少實惠。菌菇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接種、採摘、打包等工序需要不少人工,每年的用工周期有半年。南安村周邊的鄉親們就跟著沾了光,菌菇基地常年用工近百人,很多是婦女和老人。

  過去,南安村村民馬忠梅跟著丈夫到青海打工,一年回不了幾趟家。村上菌菇基地成立后,她成了這裡的第一批工人,一干就是4年多。眼下,她成長為組長,月工資有4000多元。

  “在家門口干活,我掙得也不少,開銷又比外面小。還能洗衣做飯,接送孩子上下學,把家照顧好。”馬忠梅感嘆,是這家菌菇基地讓她有了返鄉就業的好去處。

  今年以來,南安村菌菇基地支付的人工工資達到200多萬元。

  變與不變

  幾年下來,南安村菌菇基地越辦越紅火,迎來了不少天南海北的“取經人”。

  “黨建引領,村企聯營”的種菌菇模式,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並逐漸推廣開來。

  眼下,和寧夏閩寧綠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搞村企聯營的,除了發源地南安村,還有不少村子在跟進,遍及寧夏北部引黃灌區、中部干旱帶、南部山區,彰顯出這一模式的強大生命力。

  這些“后來者”在菌菇種植中,從使用的菌包到聘請的技術員都出自南安村的福建菇企,在技術上來個全面看齊。可在經營上卻沒有照搬南安村的經驗,而是因地制宜搞起了創新,不斷豐富著“黨建引領,村企聯營”的內涵。

  今年,是同心縣石獅管委會邊橋村種植菌菇的頭一年。村集體投資40萬元,種了7棚食用菌,裡面有平菇和毛木耳。每周,福建菇農黃建坤都會從南安村奔赴70多公裡外的邊橋村,向老鄉傳授種菇技術,平時還會通過在線視頻指導。

  和南安村不同,邊橋村沒有把菌菇交由寧夏閩寧綠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回收,而是自行銷售。邊橋村離同心縣城隻有6公裡,那裡的市場就能消化完村上的菌菇,平菇1公斤賣到7元、毛木耳1公斤賣到6元。

  “把平菇就近銷售,就能省下一筆不小的物流費。”邊橋村黨支部書記楊佔雄說,村上的菌菇實在賣不完,還有寧夏閩寧綠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來兜底。

  今年,西吉縣馬蓮鄉陸家溝村把村集體10座大棚,托管給寧夏閩寧綠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種毛木耳,到現在一共收了兩茬100多噸。

  試種毛木耳成功后,陸家溝村“兩委”班子很受鼓舞,打算明年村集體自種毛木耳,擴大到40座棚的規模。

  “當初引進企業到村裡種毛木耳,就是要讓這項產業留下來。”陸家溝村黨支部書記陸玉山說,眼下有16名鄉親在大棚務工,他們跟著福建技術員蔣建輝邊干邊學,掌握了基本的毛木耳栽植技術,為自種做准備。

  賀蘭縣南梁台子隆源村是一個移民村,鄉親們從海原縣、涇源縣、隆德縣部分鄉鎮搬遷而來。今年,村子把15棟“陰陽棚”交由寧夏閩寧綠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托管,一年有70多萬元租金收入,用以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從今年春天開始,福建菇農林汶利就蹲守在隆源村,指導工人種菌菇,眼下香菇採摘已盡,毛木耳在摘第二茬,收獲的菌菇被銷往全國各地。

  眼下,有十幾名村民在隆源村菌菇大棚務工,單人日工資有130多元,裡面就有李彥雲。他說,鄉親們打工賺錢是一方面,主要是學習菌菇栽培技術,為明年承包大棚做准備。

  這些年,李彥雲一直在打工,感到不是長久之計。看著村上菌菇種得挺好,他就有了跟種的想法,踏踏實實做一份屬於自己的產業。

  這也是隆源村引進寧夏閩寧綠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初衷。隆源村黨支部書記李成平說,對有意承包大棚種菌菇的群眾,村上將減免三成租金。

  這也是曾仲明所樂見的:“黨建引領,村企聯盟”種菌菇,起的是示范引領作用,最終要帶動更多群眾加入種植隊伍。寧夏菌菇產業遍地開花,就能厚植出菇企發展壯大的沃土來。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