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寧夏要聞

走近文物 觸摸歷史 感知文明

——寫在第46個“國際博物館日”暨“寧夏長城保護宣傳日”來臨之際

2022年05月18日15:48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走近文物 觸摸歷史 感知文明

5月18日是第46個“國際博物館日”, 也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長城保護條例》頒布后的第1個“寧夏長城保護宣傳日”。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的力量”,“寧夏長城保護宣傳日”的主題為“保護中華巨龍,弘揚民族精神”。

博物館的力量來自哪裡?如何更持久地釋放博物館的力量?如何搭建博物館與公眾溝通互動平台,讓更多人走進博物館、愛上博物館,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如何建立完備長城保護管理制度,不斷完善長城保護工作,全面展示長城文化精神,保護長城遺存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歷史風貌?

讓博物館與公眾親密對話

無論時代如何變幻,充分挖掘藏品內涵,幫助參觀者提升人文和科學素養,依然是博物館的核心功能所在。看一次展覽、聽一場講座,也許無法讓人在物質上有所收獲,但在與文明的交流、與科學的接觸中,獲得的不只是知識的增長,更有心靈的滋養。

如今,人們置身於風格各異的博物館內,在精彩紛呈的文物展品中,在光影變幻的生動呈現中,感受文明的詩意,探尋自然的奧秘。站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高度,寧夏大力提升博物館公共服務水平,博物館工作取得了顯著成就。

截至目前,全區已建成各類博物館75座,其中文化(文物)系統博物館38座,行業博物館23座,非國有博物館14座。國家一級博物館2家,國家二級博物館4家,國家三級博物館5家,初步形成了以國家一級博物館和重點行業博物館為骨干、國有博物館為主體、民辦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發展體系,在全國率先實現了每10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的發展目標。寧夏博物館、固原博物館、鹽池縣革命烈士紀念館、陝甘寧省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會舊址、固原六盤山長征紀念館、西吉縣將台堡紅軍長征會師紀念館等8家單位先后被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各國有博物館館藏文物總數約6.8萬件/套,實際件數約27萬余件,其中一級文物367件/套,三級以上文物11288件/套。

充分發揮寧夏博物館、固原博物館的國有博物館資源、專業人員優勢和“龍頭”作用,引導各博物館結成幫扶對象,在陳列展覽、業務交流、人員培訓等方面進行廣泛合作。在此基礎上,制定博物館幫扶方案,確定全區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與市縣博物館幫扶計劃,開展對市縣級博物館藏品管理、展陳設計、布展提升和觀眾服務為內容的一對一幫扶,提升博物館展覽和服務水平。推動館際交流活動,鼓勵各類博物館互派專業技術人員交流學習,並將館際交流活動情況納入到博物館的評估工作內容,以促進全區博物館服務水平。探索建立行業專題博物館有效補助機制,通過“以獎代補”的方式,對免費開放,社會效益顯著的行業專題博物館,給予一定經費支持,確保服務質量。通過激勵機制推動博物館免費開放,鼓勵探索文博、商貿和旅游相結合,走社會化投資、多元化經營的辦館之路。

2021年,寧夏文物局審核並向國家文物局提交審核的博物館共計69家,比上年增加6家。堅持“推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的方式,全區共舉辦展覽55個,其中原創展覽25個、推出展覽6個、引進展覽19個,參觀人數160萬人次。全區各類博物館共開展社教活動1162場次,參與人數10萬余人次。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推出的22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其中12條為依托革命文物和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打造,“紅旗漫卷六盤山”線路成功入選國家“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固原博物館“重走長征路 重溫革命史”紅色主題研學游、西夏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研學體驗項目和賀蘭山岩畫景區“文旅+科普”產業融合的探索3個項目成功入選“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百強案例”。寧夏文物局指導寧夏博物館、固原博物館實施珍貴文物數字化保護項目,建立數字化管理平台,完成近2000件珍貴文物數字化採集、歸類和建檔工作。自治區博物館“館藏西夏鐵器本體保護修復項目”“館藏紙質文物本體保護修改項目”、同心縣博物館“館藏鐵器文物保護修復項目”、鹽池縣博物館“館藏漆木文物保護修復項目”“館藏紙質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年內實施完畢並已結項驗收。

傳承弘揚長城文化 打造保護利用典范

2019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寧夏成為承擔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任務的15個省區之一。

寧夏現存長城資源豐富,境內長城修建始於戰國時期的秦國,其后歷代多有修筑,現存牆體總長度為1038千米,附屬設施1225座,佔全國長城資源的4.17%,涉及全區19個縣(區)。2019年以來,按照中央關於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統一部署,在自治區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下,領導小組辦公室加強頂層設計,科學編制規劃,精准有力實施,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寧夏段)建設積極向前推進。

2022年3月12日,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寧夏段)建設保護規劃》,對全區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作了整體部署,提出建設的空間布局、功能分區、重點區段等,明確了建設目標、主要任務、建設分期。《規劃》立足寧夏長城資源稟賦現狀、保護利用工作實際,圍繞突出“萬裡長城”整體辨識度和中華民族精神標識主題,以加強長城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弘揚為主線,共確定了總體要求、空間布局和主體功能分區、重點基礎工程、重點區段建設、重點項目產品支撐、保障措施6個章節的內容。《規劃》確立了保護優先、強化傳承,文化引領、彰顯特色,總體設計、統籌規劃,積極穩妥、改革創新,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政府主導、公眾參與6條基本原則。依據諸代長城所承載的優秀傳統文化和凝聚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結合新時代歷史使命,將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寧夏段)建設成為彰顯中華民族精神永續傳承的重要標志、全球線性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典范、彰顯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促進中外人文交流互鑒的重要平台、中國長城保護與利用的典范。

《規劃》結合寧夏長城資源由南到北依次橫向帶形分布、縱向文化關聯的特色,圍繞功能分區,構建“一軸、兩鎮、三單元、四帶、六段、十二區、多點”的空間格局,全面展示長城文化景觀和文化生態價值。《規劃》分別就重點建設的四類主體功能區和五項重點基礎工程進行了全面部署。四類主體功能區中,管控保護區涵蓋寧夏境內所有長城文化遺產。主題展示區是長城文化遺產展示體驗的主要區域,構建核心展示園、集中展示帶、特色展示點的分層次、多元化展示體系。文旅融合區是依托主題展示區及周邊歷史、生態、文旅等優質資源,在突出長城文化展示的基礎上,積極發展特色文化旅游產業,協調推進打造“長城+”“歷史”“生態”“長征”“現代”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示范區。傳統利用區是選取長城沿線“鎮城”“衛城”“堡城”“關城”等,以及長城戍邊將士后裔居住村落,或者具有長城文化底蘊內涵的城鎮(村落),推進以興武營村、龍泉村、長城村、黃羊古落等為代表的傳統村落、旅游村鎮的開發利用,進一步豐富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業態。

五項重點基礎工程中,保護傳承工程主要包括長城重點區段本體保護、環境整治利用、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普查及“四有”檔案建設完善、長城保養維護和監測預警工程建設等內容。研究發掘工程主要包括建設長城文化園,研究挖掘長城文化價值內涵,宣傳展示長城歷史文化。環境配套工程包括維護長城沿線自然人文風貌,完善提升公共服務設施,構建視覺形象識別系統,健全標准化管理體系,推動風景復合廊道體系建設。文旅融合工程包括推進文化旅游資源一體化開發、長城主題優質景區改造提升、文旅融合示范支撐項目打造等內容。數字再現工程包括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搭建官方網站和數字雲平台,推動長城資源數字化管理,打造“可閱讀長城”精品項目。

截至目前,寧夏已實施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項目16個。2022年中央預算內投資計劃下達項目3個,爭取資金6000萬元。同時,實施建設項目清單化管理,完善區、市、縣三級項目督導調度機制,全區一盤棋推進項目建設,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四類主體功能區建設提供有效支撐。

保護好偉大長城 守護好文化遺產

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人類歷史上宏偉壯麗的建筑奇跡和無與倫比的歷史文化景觀,也是愛國主義精神的代表。

長期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長城保護工作進展順利,保護力度和資金投入不斷加大。特別是在2006年國家文物局啟動長城資源調查工作后,寧夏長城保護管理工作成效顯著。

寧夏是我國現存長城遺跡較多的省區之一。2006至2012年國家長城資源調查,確認我區境內長城遺跡主要有戰國秦長城、宋長城和明長城。可見牆體1038千米,烽燧、墩台、城障、關隘、城堡等長城防御體系中的單體建筑設施1225座,是全區現存最大的不可移動文物點。長城的修筑方式以黃土夯筑為主,部分石塊壘砌,也有個別的山險牆等。長城遺跡穿越全區19個縣(區),寧夏素有“長城博物館”之美稱。

寧夏積極推進長城保護“四有”工作,依法劃定公布了長城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在長城周邊統一豎立了保護標識碑和保護界樁,建立健全了長城記錄檔案。完善長城保護區、市縣、鄉鎮(街道)、村(居委會)四級保護管理機制,明確了長城沿線段落保護責任單位和責任人。

2006年至2012年,國家啟動長城資源調查項目,寧夏組織專業技術人員,歷時5年,記錄調查文字420萬字,圖紙3454幅,照片5872幅,視頻1836條,掌握了寧夏長城保護管理的第一手資料。2012年,國家文物局對寧夏長城資源進行了認定,確認長城修建年代為戰國秦至明代,總長度1038千米,單體建筑1225座,分布於19個縣(區),並按國家長城管理要求,賦予了統一認定編碼(長城身份証號碼)。

近年來,寧夏已完成長城保護項目投資2600余萬元,組織實施完成了明長城銀川三關口段、靈武水洞溝段、鹽池高平堡段、戰國秦長城原州區長城梁段和固原古城(一期)搶險加固保護修繕工程。正在組織實施明長城中衛姚灘段、中寧余丁金沙村段、石嘴山興民村段、惠農紅果子段、紅寺堡舊堡、銀川五虎墩段、靈武紅山堡、戰國秦長城彭陽白岔村段、西吉將台段搶險加固保護修繕工程和固原古城(二期)保護修繕工程。

下一步,我區將在保証長城本體不受損害的同時,確保基本建設項目順利實施,做到既依法依規、嚴格保護,又主動作為、服務發展。充分發揮長城在鄉村振興戰略、增加地方收入、擴大居民就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科學安排新建一批保護狀況好、展示水平高、管理能力強的長城參觀游覽示范區,將一些具有開發利用價值和傳統旅游景點較近的長城關隘打造成凸顯寧夏長城歷史文化的經典性人文旅游景點,打好“長城旅游牌”,形成遺產保護與永續利用的良性循環。

全面建立並落實長城保護員制度,積極探索政府購買服務、設置長城保護員公益性崗位等做法,聘用長城沿線民眾擔任長城保護員,負責日常巡查等一線保護任務,做到長城巡查看護經常化。推廣鹽池縣長城認領的做法,探索設立長城保護基金,進一步拓寬經費渠道,引導社會公眾和企業積極參與長城保護。進一步發展壯大民間保護力量,鼓勵成立長城學會、長城研究會等民間組織,提高民間長城保護人員的組織化水平。

將長城保護與弘揚傳統優秀文化結合起來,深入研究、挖掘、闡釋長城歷史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傳承、弘揚和宣傳好長城文化。利用全媒體傳播、制作科普宣傳片、出版通俗讀物等手段,開展長城文化宣講進校園、進社區、進農村、進軍營活動,加強對全社會特別是對青少年的長城文化宣傳。組織中小學生參觀長城,把長城作為教學內容,寫入鄉土教本,納入課程。長城沿線博物館將建立長城專題陳列室,加大展示力度,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利用“長城保護日”和“文化遺產日”宣傳活動,積極開展長城保護法律法規知識宣傳,營造社會各方共同關注、積極參與、自覺保護的良好氛圍。

<p></p></p>

銀川三關口長城景觀。

<p></p></p>

石嘴山歸德溝長城景觀。

<p></p></p>

寧夏博物館外景。

<p></p></p>

開展博物館“六進”活動。

<p></p></p>

固原博物館——偏口彩陶壺。

<p></p></p>

固原博物館——朝那銘文銅鼎。

<p></p></p>

寧夏博物館——石刻胡旋舞墓門。

<p></p></p>

寧夏博物館——鎏金銅牛。

<p></p></p>

固原博物館——鎏金銀壺。

<p></p></p>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寧夏段)建設項目評審會。

<p></p></p>

實施長城本體加固保護項目。

<p></p></p>

引導社會公眾積極參與長城保護。

<p></p></p>

開展可移動文物普查登記。

<p></p></p>

博物館實踐教育體驗。

(責編:閻夢婕、賈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