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市縣區動態

興慶區: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匯聚高質量發展力量

2022年01月13日08:29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黨史學習教育啟動以來,銀川市興慶區牢牢把握“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總要求,堅持高起點謀劃、高質量推進、高標准落實,持續推深做實“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黨員干部煥發出蓬勃朝氣,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雙提升”,黨史學習教育取得明顯成效。

用心用情學黨史

一名學生家長給學校連發兩封感謝信,仍覺得不足以表達自己的感謝之情,又從自家溫棚採摘10多公斤豆角,送到銀川市興慶區回民中學食堂,感謝學校為孩子們做的一切。

這是去年發生在興慶區的一個感人故事。

午飯時間,教室裡獨坐的學生小雨(化名)引起了興慶區回民中學某年級班主任莫婷的注意。詢問得知,小雨的媽媽生病無法打工,小雨怕給母親增加負擔,忍著不吃午飯。

去年9月,小雨的母親獨自帶著3個孩子從外地遷入興慶區通貴鄉。母親在溫棚打工的收入是全家唯一的經濟來源,生活十分拮據。近期,小雨的母親患病在家,無法繼續打工,一時間全家的經濟來源中斷了。

班主任老師及時把3個學生的情況上報學校,學校領導、教師黨員等自掏腰包確保3個孩子每天都能吃上熱乎午飯。

興慶區回民中學不僅保証困難家庭學生在學校吃好、學好,還積極幫扶貧困家庭學生的課后學習。疫情期間,學校開設網絡課堂,可由於缺少設備、流量不足等問題,部分學生居家無法正常進行網上學習。學校為困難家庭送去手機等設備,通貴鄉政府積極聯系轄區網絡運營商,給困難家庭免費安裝寬帶、送流量、減免網絡使用費等,包括小雨在內的困難學生線上學習難題迎刃而解。

校長領學、黨員教師自覺學、專題學習研討、專題講座……該校負責人說,學校之所以贏得學生家長真情實意好口碑,是學校黨員教職工用心用情學黨史的結果。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興慶區堅持圍繞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始終圍繞“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這一主線。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興慶區委緊跟黨中央和自治區黨委、銀川市委步伐,第一時間成立領導小組,組建一辦、三機構、五個巡回指導組的“135”工作專班,形成了由領導小組牽頭抓總、責任單位推動落實、相關部門通力協作、巡回指導組常態督導、實事督辦組跟蹤問效的“全覆蓋五級閉環責任制”,有力推動工作開展。興慶區廣大黨員干部把深入學習“四史”,深刻領會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擺在重要位置,領導干部率先垂范,通過集中讀書班、專題研討、紅色教育等多種方式,突出重點深入學習“必讀篇”,聯系實際認真學習“最新篇”,及時跟進扎實學習“寧夏篇”。各級黨組織不斷創新學習形式,以庭院課堂、板凳會、紅色黨課、流動黨員“一人一檔”動態監管、發放“紅色收音機”等學習形式,建立常態化學習機制,開展集中學習9900余次、專題研討1360次,形成交流心得、發言稿、理論文章千余篇,實現黨史學習教育全覆蓋。

同時,興慶區在基層廣泛開展特色鮮明、形式多樣的黨史學習教育。開展“我是紅色講解員”暨興慶“后浪”黨史學習教育示范演講活動,為講好“紅色故事”打牢基礎﹔組建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團、“紅色故事”宣講團以及“紅馬甲、土專家、小板凳”宣講小分隊,開展對象化、分眾化、互動化宣傳宣講1000余場次。充分發揮興慶區融媒體中心新媒體傳播載體和“鄉村大喇叭”等平台作用,在“美麗興慶”微信公眾號開設“黨史學習教育”“學黨史辦實事”專欄,發布專題新聞報道550篇,組織採訪報道1000余篇。創新開設“周末線上課堂”欄目,朋友圈線上定點精准投放,覆蓋100余萬人次。開展“百歌百舞百頌·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唱支山歌給黨聽”等系列群眾性主題活動1000余場次。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群眾樹牢正確黨史觀,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

見行見效辦實事

回顧2021年,興慶區居民感受到生活發生的些許變化。

2021年12月26日,興慶區美華家園二期驗收交房,並於今年1月5日順利分房,困擾523戶拆遷居民10年之久的安置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2011年,美華家園二期安置區由於水、電、暖、氣、通訊、消防等配套設施不完善,導致興慶區民樂村、光華門村523戶群眾無法拿到新房鑰匙。

為破解美華家園二期“交房之困”,去年1個月的時間內,銀川市領導牽頭負責,協調各部門解決項目建設中存在的疑難問題,興慶區委、政府主要負責人深入一線推動工程施工進度,安排專人督促水、暖、電、氣安裝事宜,銀古路街道辦事處制定分配方案,聯合物業公司為群眾提供各項服務……

居民段青華拿到鑰匙后激動不已,“盼了這麼多年,終於如願住進新房了。”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美華家園新房的成功交付,是興慶區積極回應群眾關切,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一個縮影。

為方便居民出行,鳳凰北街街道黨工委通過“街道吹哨、部門報到”的方式,協調興慶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寧夏工業設計院、周邊樓院居民代表反復協商溝通,最終將一條寬約1.2米的羊腸小道拓寬成4米多寬的道路,解決了居民出行難問題。

興慶區團委面向社會愛心企業、集體和個人累計籌款22.69萬元,為112名學生提供獎學金。

通貴鄉司家橋村村民委員會將通公交車納入“為民辦實事”事項,通過爭取興慶區“一事一議”項目,將10路公交車開進村裡。

興慶區文明辦聯合興慶區團委,依托各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青年之家、兒童之家等活動陣地,在15個鄉鎮、街道共100個點位陸續開展以“文明實踐 七彩假期”為主題的暑托班活動,為青少年、兒童提供心理疏導、興趣課堂、學業輔導、親子教育等服務。

新華街裕民社區創新打造小區“黨群議事廳”,及時收集調處大小糾紛35起,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掌政鎮對楊家寨村五隊的20座破損溫棚實施改造,對春林村各隊13條斗渠全面開展清挖整治,把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

興慶區與廣東省天河區、江蘇省淮安市、山東省寧津縣、湖南省石門縣等16省46縣(市、區)簽訂《關於實施“跨省通辦”聯動機制框架協議書》,有效解決企業和群眾異地辦事“多地跑”“來回跑”等問題。

這次黨史學習教育,黨員領導干部既是參與者,更是踐行者。興慶區委主要負責人表示,興慶區突出抓好“我為群眾辦實事”,以辦實事的成效凝聚民心,以解難題的成果匯聚民力。

將“我為群眾辦實事”與實施“四大提升行動”一體推進,以“解放思想轉作風”“辦好實事惠民生”“創新治理保平安”“推動發展增福祉”4個專項行動為抓手,採取領導實地督查、媒體晾晒成績單、督辦組持續跟蹤問效、巡回指導“回頭看”測評提質的“四級全鏈條”工作機制,壓緊壓實責任、推動落實到位,梳理收集實事項目215項,其中提級辦理並公示的兩批67項實事項目100%辦結。

開展“四級聯動大走訪”“大調研”活動,收集解決群眾訴求5374件,化解“頑瘴痼疾”693件。改造老舊小區19個36萬平方米,維修支路街巷215條,改造提升背街小巷12條。建立健全“三級分流機制”和“1+2+2”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協調解決“小微”問題750余件。強化“街道吹哨、部門報到”機制,累計“吹哨”900余次,解決問題700余件。依托500余支志願服務隊伍以志願服務小切口融入“我為群眾辦實事”大主題,開展志願服務活動3萬余次,累計志願服務時長達100萬小時。圓滿完成苦咸水改水項目,解決了2.21萬戶8.03萬群眾用水問題。

匯聚高質量發展力量

去年,興慶區現代服務業強勢發力。 新百總店、建發現代城升級,引進國際一線品牌超30%,入駐首店126個,實現建筑更新、品牌更新、體驗更新。 新百購物中心重裝開業,上陵星華匯建成運營,老商圈煥發新活力。砂之船·奧萊等項目加快推進,吾悅廣場開業,友愛商圈雛形初顯。中環、光耀等大廈入駐企業150余家,樓宇總部經濟提質增效。 除傳統商貿業外,興慶區加快培育數字經濟、文旅、康養產業,積極發展綠色食品、花卉、奶產業。數字經濟產業園入駐企業190余家,累計交易額近5億元,興慶區榮登“2021中國縣域電商競爭力百強榜”,榮獲首批“寧夏全域旅游示范區”。實施了月牙湖蜜瓜基地二期等項目,打造精品特色農業公園8個。建成花菜輪作基地12個,引入優質花卉品種10個,累計創建標准化奶牛規模養殖場26個。

注重“一老一小”等重點領域,投入3.53億元新改擴建學校13所,增加學位1萬余個。新增區市名校托管學校3所,組建月牙湖教育集團,辦成高級中學並引入銀川一中托管,興慶區形成中小幼全學段鏈條,全面落實“雙減”政策和“五項管理”。推進“嵌入式”微養老模式,建成微型養老機構16個、日間照料中心17個。

構建以街道黨工委為核心,多部門協調的“1+4+N”聯動體系,建立“紅色業委會”26個、“紅色物業”54個,民生保障持續提升。今年,興慶區將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為重點,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十二屆十四次全會精神,按照銀川市第十五次黨代會明確的“12347”目標體系和“八個新突破”總體部署,堅持做到“五個到群眾中去”,大力弘揚“嚴細深實勤儉廉+快”的工作作風,保質保量保時完成好各項目標任務。

圍繞興慶區委“4226”總體發展思路和“三城”工作目標,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五大行動”、民生事業“四大行動”,堅持聚力發展,聚焦打造“四個高地”,搶抓政策機遇,緊盯國家、區市政策取向和支持重點,聚焦自治區“十大工程項目”和“六個一百”重大項目,做大做強特色主導產業,樹立差異化發展理念,以系統思維堅定不移發展好經濟,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落實千名干部包千企、項目首席服務官責任制,實行重點項目歸口研判、考察洽談、落地實施、竣工投運的閉環服務,確保項目順利建成投產。推動新華商圈業態更新,加速新百C館、綠城深藍廣場建設,支持王府井百貨升級改造,引導國芳百盛、新百購物中心等商業綜合體差異化發展。

構建都市精品農業先行區,推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適度規模化流轉土地,打造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區。實施99個老舊小區改造,啟動民樂瓷磚市場改造,加快推進北塔四六隊、燕慶四隊棚戶區改造。優化東部片區布局,推進如院、匯融、銀基等高端住宅項目建設。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實施6個美麗村庄建設項目,打造10個本級整治示范村,爭創3-5個自治區級和市級示范村。黃河兩岸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實施“互聯網+醫療健康”升級項目,重點人群家庭醫生簽約率達60%。繼續夯實教育高地基礎,實施“五大工程”,嚴格“五項管理”,推動基礎教育內涵式發展。規劃投入2.6億元,新改擴建學校、幼兒園8所,新增學位4500個,讓發展更有溫度、幸福更有質感。(記者 喬素華)

(責編:閻夢婕、賈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