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市縣區動態

銀川:汩汩淨流入黃河

2021年11月23日08:55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入黃排水溝是黃河的“毛細血管”。近年來,銀川市堅持“源頭治理、中段提升、末端兜底”的思路,多措並舉,通過實施城鎮及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截污納管、清淤疏浚、人工濕地建設等工程,切實加大入黃排水溝綜合整治,促進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銀川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濱河截污淨化濕地擴整連通工程是集黃河行洪區河灘地整治、水系連通、環境治理、生態修復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項目。2018年6月至12月,全市投資1.05億元完成水系擴整連通工程,充分利用現有濱河大道東側水域8652畝、陸域10246畝,通過擴整、連通南起永寧縣中干溝北至賀蘭縣北大溝的水系,調配改造使用黃河濕地、濱河濕地公園、長河灣濕地3處,沿線補充新建中干溝、永清溝、二排溝、銀新干溝、北大溝等人工表流濕地5處3706畝,疏通現有濕地排水通道,截流中干溝、永二干溝等6條主要排水溝匯入水系。2019年2月,銀川市繼續投資2.67億元實施濱河水系沿線及濕地綠化工程,形成南北貫通的8個表流人工濕地,長度51.6公裡、面積約1.1萬畝的濱河水系,河道的連通疏浚增加了水體流程和流量,使水連起來活起來循環起來,實現了水系濕地連通聯調聯淨。

“濱河水系擴整連通工程通過將銀川以前6條主要排水溝入黃口水體截流,統一延伸至河面寬闊、黃河水位低、入流條件好的北大溝入黃口統一進入黃河,形成綜合治理‘總開關’,有效提高了水資源配置能力,構建了‘引得進、蓄得住、排得出、可調控’的河湖水網體系,水體互聯互調,生態基流增加,實現了有限水資源最大空間內最大化流量,彌補了水系不通、水量不足等問題。”銀川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第二排水溝濕地和永二干溝濱河濕地,記者看到水面上都鋪設了石墨烯催化網。據介紹,可見光響應的石墨烯催化網膜經過光催化作用,吸附降解水體中的氨氮、總磷等污染物,同時通過科學種植蘆葦、菖蒲、睡蓮、荷花、水蔥、梭魚草等挺水、漂浮、沉水植物,形成水生植物體系1.89萬畝,投放16噸魚蝦貝類等水生動物,實施火山岩格賓網、生態基等,為微生物創造棲息地,最終構建起由各類水生動物、植物、菌類、藻類等形成的一個完整濕地生態淨化系統,有效恢復了黃河灘地生物多樣性,提升了水體水質。

多措並舉帶來銀川入黃水質、水資源利用和景觀的巨大變化。濱河水系建設后,入黃水體通過約50公裡的流動,經人工濕地內水生植物的循環淨化作用及生態基、石墨烯等設施的有效處理,水質獲得大幅提升。銀川市水質監測報告顯示,2020年至今全市主要排水溝入黃口斷面穩定達到地表水Ⅳ類及以上水質,主要污染物濃度明顯下降,為黃河注入達標的“健康血液”。

在提升入黃水質的基礎上,結合黃河河灘地回收整治工作,銀川市改善了濱河大道沿線生態環境,借助濱河大橋獨特的交通條件,以水文化為依托,使水系資源的公共屬性和濱水空間的共享性得以強化,更好地向外界展示了銀川市的形象和水文化,有效推動了全域旅游發展,為銀川市帶來更多的投資機遇。

長期以來,濱河水系濕地沿線生態環境資源與人口相互制約性強,加之水資源短缺、土壤鹽漬化危害,農業生產發展受到限制。工程的實施,為灌區農業發展帶來契機。一方面使土壤鹽漬化得以治理,提高了灌區農業生產能力,保障了糧食安全和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使水資源得以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緩解銀川市水資源供需矛盾,滿足農業生產用水要求,促進灌區經濟可持續發展。

濱河截污淨化濕地擴整連通工程的治理思路和治理成效顯著,引得區內外多部門前來觀摩學習、借鑒經驗,今年以來,銀川市已接待觀摩活動20余次。(記者 徐佳敏)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