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寧夏頻道>>市縣區動態

姚磨村:一棵菜換來萬斗金

記者 剡文鑫
2021年07月27日08:27 | 來源:寧夏日報
小字號

時下,正值固原冷涼蔬菜大面積上市之際,收割、預冷、包裝、運輸,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

“第一茬甘藍、花菜、西蘭花、芹菜等蔬菜已銷售過半,雖然價格沒有達到期望值,但比種植傳統作物強多了。”看著一眼望不到邊的菜地,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姚磨村二組菜農姚文強喜笑顏開。

走進姚磨村蔬菜基地,數千畝菜畦一塊接一塊,拼接成碧綠錦緞,向著遠方延展。姚文強種菜20多年,從起步種植幾畝菜到現在種植200畝,親身經歷並見証了蔬菜產業從副業到主業的嬗變。

“早期農戶家種菜,按分計算,種幾畝蔬菜的農戶很少。”姚文強回憶,早期姚磨村農戶依靠種植小麥、玉米、馬鈴薯等作物維持溫飽,加之受傳統思想觀念影響及信息相對閉塞,沒有人願意拿出大量的土地種菜。

姚磨村位於清水河上游,地處原州區農作物主產區,地勢開闊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涼爽,適宜蔬菜種植。早在上世紀80年代,當地村民在大面積種植糧食作物的同時,小面積種菜,以此豐富一日三餐。

“在傳統農業佔據主導地位的年代,種菜僅是一項副業,且以老白菜、芹菜為主,品種單一、價格低。”姚磨村村委會主任程廣錦介紹,村民種的蔬菜留足自用外,將多余的菜用架子車運到附近集市出售,用賺來的錢購買油鹽醬醋等生活用品。

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展,農業結構調整不斷深入,種菜效益逐漸顯現,“一畝園頂一畝田”成為現實。

姚文強抓住機遇,把自家耕地全部騰出來種了40畝菜。“當年蔬菜畝均收入2000多元,年收入幾十萬元,相當於之前10多年種地收入總和。”姚文強笑著說。

2007年,姚磨村結合新農村建設,搞新品種蔬菜試驗種植,先后引進西蘭花、紫甘藍、西芹等新品種,擴大蔬菜種植面積,並成立原州區第一家產銷合作社。在種植大戶羅軍、姚文強等人示范帶動下,姚磨村蔬菜種植面積從幾十畝擴大到數百畝。

“蔬菜畝產值從幾十元、幾百元增長到數千元,菜農嘗到了甜頭。”程廣錦介紹,蔬菜產業讓村民看到增收致富的希望,人們紛紛投入到種菜行業中。

2010年,姚磨村趁勢而為,爭取項目打造蔬菜種植基地,擴大露地蔬菜種植面積,建設溫棚、小拱棚,發展設施蔬菜,與露地蔬菜形成互補,實現春提前、秋延后,避過霜凍,延長銷售周期。

姚文強承包種植的20棟蔬菜大棚,一年多收入4萬元,相比大田蔬菜,畝均多收入2000元。全村130棟日光溫室年創收500多萬元,促使蔬菜生產從一年兩季向一年四季轉變。

姚磨村緊跟時代步伐,牢牢抓住蔬菜產業,一步一個腳印,種植技術日臻成熟。

2016年,姚磨村再一次迎來發展契機,爭取到原州區首個萬畝冷涼蔬菜基地建設項目,帶動建成曹窪、河東兩個萬畝冷涼蔬菜基地,配套建設預冷庫、淨菜分揀車間、自動化智能育苗聯動溫室、高標准日光溫室。

“育苗、生產、預冷、包裝等生產要素一應俱全,蔬菜全產業鏈建成。”程廣錦介紹,這一階段,姚磨村形成家家戶戶種菜格局,蔬菜產業成為村裡主導產業,成為村民增收的“搖錢樹”。

為了確保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站穩市場,姚磨村採取“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以合作社為產業龍頭,統一制定種植規劃、統一育苗、統一技術、統一銷售。統籌人力、土地和技術資源,把分散力量凝聚成“一個拳頭”,降低蔬菜生產成本,確保蔬菜品質,提高市場競爭力。

“本村育苗相比外地引進種苗,價格便宜一半。”程廣錦算了一筆賬,按照姚磨村種植6000畝蔬菜,每畝用苗4000株,一年種兩茬計算,僅育苗一項可節約300多萬元。淨菜分揀生產線投產后,用自動化設備代替人工,提高了工作效率,“原來打包30噸蔬菜需要20人兩天才能完成,現在不到半天就能完成。”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下,姚磨村緊隨時代發展節奏,積累總結經驗,不斷學習先進技術,先后引進並採用水肥一體化滴灌、噴灌、無土栽培等技術,引進菜心、花菜、筍等高檔蔬菜品種。

有了新技術支撐,姚磨村冷涼蔬菜產業經濟效益穩步增長,畝均產值增長到5000元。同時,依托“互聯網+”建成蔬菜信息交易平台,與全國各大市場聯網,實現信息互通有無,徹底告別過去依靠人力搜尋信息的歷史,蔬菜產業搭上信息快車。

“產業信息化建設為姚磨村蔬菜產業發展裝上‘順風耳’‘千裡眼’,菜農與銷售商面對面對接,減少流通中間環節,增加了收入。”程廣錦介紹。

如今,姚磨村依靠蔬菜產業,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萬元。產自本地的優質蔬菜搭乘冷鏈物流車輛,從本地小市場轉入鄭州、廣州、珠海、深圳等大市場。

(責編:閻夢婕、寬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