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另一種人生

記者 李峰

2021年05月12日08:48  來源:寧夏日報
 

5月11日,站在同心縣河西鎮旱天嶺村的一處制高點,村民馬炳林目測推算:距他10年前曾居住的丁家二溝,直線距離也就3公裡遠。

然而,就是這3公裡遠的路程,對馬炳林來說,竟然活出了兩種不同的人生。

10年前,馬炳林居住在河西鎮丁家二溝村。家裡窮,沒有穩定收入,婚后的他隻能和父母、兩個弟弟一起生活在隻有3間土坯房的小院內。但隨著弟弟們漸漸長大成人,馬炳林人生中最為難以啟齒的事情發生了。因為弟弟要娶媳婦,需要房間置辦婚房,他和妻子必須給弟弟“騰窩”。一時間,沒了棲息之地,需要借住在別人已經棄住多年的“破屋”,這對馬炳林來說是一種刻骨銘心的痛。無數次偷偷抹淚過后,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讓妻子過上好日子、一定不會讓孩子再重走他走過的老路、一定要活得像個人樣……在下定無數個“一定”的決心后,馬炳林又陷入到苦思之中:十年九旱、缺水少電,在這片道路泥濘的不毛之地,如何才能“翻身”?

改變,從2011年開始。距離丁家二溝村3公裡外的旱天嶺村,被設置為縣內移民搬遷安置點。

隻有易地扶貧搬遷,才是從根本上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脫貧問題最直接、最有效的重要舉措。“易地扶貧搬遷是新時期精准扶貧‘五個一批’工程之一,唯有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安居與樂業並重,通過‘調政策、強基建、配產業’幫扶模式,才能確保搬遷戶真正能夠‘挪窮窩、換窮貌、改窮業、拔窮根’。”同心縣扶貧辦主任楊國林說,和旱天嶺村一樣,除了縣外移民搬遷外,縣內也設置了許多移民搬遷安置點。

針對和馬炳林一樣生活在山溝溝的村民,同心縣走出第一步——“挪窮窩”。在旱天嶺村,先后有3000多名移民搬了進來。“政府為我們考慮到了一切,水通了、電有了、路平了,還有了獨門獨戶的院子住。”馬炳林一家喜出望外。

窮窩已挪,如何換窮業?如何才能與殘酷的自然條件“抗爭”?

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機關派駐幫扶旱天嶺村的駐村工作隊給出答案:籌措擔保資金100萬元,為村民做擔保從銀行貸款。工作隊引導村民養牛、養羊、搞特色種植等,通過發展產業擺脫貧困。

駐村對口幫扶的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核集團”)決定每年拿出130萬元,人大機關每年拿出50萬元,聯合起來,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對家中喂養2頭牛以上的農戶進行獎勵,每頭補貼2000元,最高不超過10000元,以此來鼓勵農戶養殖。

同時,中核集團投資30萬元,為村上改建標准化養殖圈棚,免費提供給建檔立卡貧困戶使用,開始嘗試規模化養殖。之后,為確保村民們長期穩定脫貧,中核集團追加資金又拿出400萬元扶貧資金,加上村上的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等,共同打造旱天嶺村肉牛養殖基地,並探索建立了“361分紅模式”,即產業增值利潤的30%用於滾動發展,60%用於全體村民分紅,10%用於失能建檔立卡貧困戶或公益事業,最終探索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

今年開春,馬炳林還將原有政府分配的老房子推倒重建。“如果按長度計算,新建住房共有26米長,加上鍋爐房,長度達到32米,屋內採暖用的是地暖,光裝修就花費了10多萬元。”馬炳林高興地說。而當記者提出一定要到馬炳林家轉轉時,他笑道:剛裝修完,又添置了新家電,氣味有點大。

進入馬炳林家的客廳,液晶電視、電冰箱、燃氣灶以及新式家具……看著眼前的一切,記者很難想象,在10年前,為了“騰窩”,馬炳林連夜搬離,並來到借住之地的情形。

(責編:閻夢婕、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