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蘭縣:釋放土地紅利 激活鄉村活力

記者 張曉慧

2021年04月26日08:13  來源:寧夏日報
 

近年來,賀蘭縣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強土地權市場監管,確保土地權改革落地見效,為農村發展注入新動力。

土地確權讓農民吃上“定心丸”

“權屬弄不清,土地流轉百姓也不放心,有了確權証,村民可以更加放心地把土地流轉給村集體或者種植大戶。”4月23日,金貴鎮銀河村黨支部書記馬振鋒告訴記者,過去農村承包地主要是按照合同進行管理,存在面積不准、空間位置不明、登記簿不健全等問題,這使村民心裡不踏實,擔心土地流轉后自己的權益無法保障。而土地確權登記把土地的地塊、面積、位置等信息載於登記簿,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証,保護了村民權益。

2018年7月,拿到土地確權証的那天,銀河村70歲的王忠讓老伴炒了兩個菜,美美地喝了幾杯。“我共有28畝地,其中15畝土地因為質量差沒有人種,我投資近4萬元把地整好了。”王忠告訴記者,整理后的土地在他的精心打理下可以像正常土地一樣種糧食了。可是,他的擔心也隨之而來,承包地四至未明確,萬一其他村民跟他爭這塊地怎麼辦?承包地確權証明確了地塊的面積、位置,拿到土地確權証,王忠的心才算踏實了。

拿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証》,意味著村民的土地有了“身份証”,他們可以將承包的土地加入合作社進行流轉、入股分紅、抵押擔保,從而把土地承包經營權變成“活資產”。此外,通過土地確權頒証,還能有效化解部分農村土地承包矛盾,做到有據可查,有法可依。

目前,賀蘭縣應確權家庭承包地45.9萬畝,實際完成確權43.5萬畝,共簽訂農村土地承包合同40380份,頒發農村土地經營權証書40380本。全縣建立土地承包檔案3266盒,建立土地確權數據化檔案資料。同時,建立全縣土地確權數據庫及農村土地承包管理綜合信息平台,完善承包土地的電子圖表信息,實現全縣農村土地同地、同証、同權和信息化管理。

“開展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証,旨在通過健全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制度,強化對農民承包地的物權保護。解決承包地塊面積不准、空間位置不明、登記簿不健全、檔案管理不規范等問題,確認農民對承包地的佔有、使用、收益權利,讓農民吃上‘定心丸’。”賀蘭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變廢為寶,盤活空閑宅基地

“交夠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在賀蘭縣,年齡稍大的人大都記得當年土地改革熱火朝天的干活場景。

1979年的“包干到戶”,讓原通義公社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從此,賀蘭縣的農業產業格局悄然發生變化。

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始終是農村改革的主線。從“包干到戶”開始,賀蘭縣在土地改革上一直在探索一條為農民釋放更多紅利的道路。

“怎麼也想不到,我家這個‘破院子’現在還值錢了。”4月24日,立崗鎮星光村57歲的村民李鳳蓮告訴記者,去年夏天,村裡不少村民和他一樣,通過“破院子”掙上了錢,而改變這一切的正是剛剛上任的村黨支部書記黎偉。

“以前星光村是個‘空心村’,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隻剩下十幾名老人留守,191戶宅基地全部空置。”黎偉告訴記者,2019年,他給52宗閑置宅基地修建戶外高標准衛生廁所,拆除圍牆危房,全部改建為民宿。其間,他還帶領村民治理1公裡濱河大道水系,自費植樹1萬余棵,為村庄未來發展鄉村旅游和鄉村康養奠定了基礎。去年國慶節假日期間,村裡民宿共接待游客4000余人,總收入超過20萬元。

“191宗閑置宅基地除了改造成民宿的52宗,其他全部入股村集體經濟,村民除了每畝1000元的流轉費,每年還可獲得30%村集體分紅。通過土地入股方式,讓農民真正參與鄉村振興建設中。”黎偉說。

71歲的吳山把22畝地都流轉給了星光村村集體,院子裡養了一些雞和羊,靠出售雞和羊每月收入近3000元。

賀蘭縣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縣以來,該縣堅持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三條紅線。

“全縣共計宅基地38677宗,涉及面積30814.8畝,目前,已完成52個村31879宗宅基地的入戶調查,發証22947本。”賀蘭縣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楊淼介紹,全縣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信息平台建設,由縣級財政安排改革啟動資金100萬元、宅基地信息平台建設資金375萬元,同時爭取自治區財政試點項目資金200萬元,為開展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提供資金保障。

(責編:閻夢婕、寬容)